我,在特教的三尺講臺上已經走過了二十三個春秋。二十三年已經從學生眼中風華正茂的“大姐姐”變成了孩子眼里老態龍鐘的“小奶奶”。按正說我已經過了做夢的年齡,可至今,我仍懷揣著青春的夢想和激情,深愛著我的工作,深愛著一茬又一茬的孩子,用“責任”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用愛和知識為他們的生命點燃全新的色彩。
1、用愛呵護孩子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的確,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是澆灌心靈的甘泉,是教育的核心。作為特殊教育教師,更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一舉手,一投足,一絲美麗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關切的話語,就能撥動一根根美妙的心弦,詮釋特教老師對這些孩子濃濃的愛意。
每逢春秋季節,小夢雪嘴唇周圍就像長了“全嘴胡”似的干裂起皮。越干越舔,越舔越干,惡性循環。每逢此時,我不僅說破嘴皮的告訴小夢雪不要舔,還會一天四次不間斷的為她涂抹唇膏,直到恢復正常。
我班的學生都住校,孩子正是活潑頑皮的年齡,衣服時常會這里開綻、那里開裂,我辦公桌的抽屜里就常年備著隨時幫他們縫補的針線。
該我值班了,夏天,我會提前打開宿舍的門窗通風透氣;冬天,我會提前打開空調制暖;衣兜里總不忘多放幾張紙巾,因為你不確定哪個孩子會隨時需要。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天都會在特校的某個地方上演,正是從這點點滴滴的小事上體現著特教人對每個孩子濃濃的愛。
2、用知識裝點孩子的夢
作為聾班的老師,我們承載著家長太多的希望、孩子美麗的夢想。每個聾孩子的父母都寄予孩子深切的厚望,希望孩子能步入高一級的學府進行深造;希望孩子能學得一技之長,立足社會。我們能做的就是傾其所能,為每個孩子插上用知識裝點的翅膀,為將來飛得更高更遠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在這個聾班有九個學生,卻有六個年級,分三部分進行教學,分別是七年級、五年級和三年級。以前聽說過復式教學,而現在的我們是復復復式。上課前我要認真鉆研教材,學習手語,制定每個年級的教學內容。課堂上還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調整自己的教學角度,充分發揮聾生內在的潛能,滿足不同類別聾生學習的需要。課后給他們談心、交流,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每天晚上給每個孩子都留有適當的作業,第二天要講解和批改這些作業。要求孩子做的作業,我自己全部要做一遍,以便準確分析學生的掌握情況。這可是三個年級的工作量呀!
沒有覺得辛苦,而是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當我把這些習題拿回家做時,老公常常不屑一顧的說:“就那么幾個孩子,至于嗎?”我不想跟他申辯,只是笑笑,我行我素。對一個不懂特教的人解釋無意義。
疫情期間,為了不讓他們拉下太多的功課。我白天學習課件制作、錄制微課,晚上不管多晚,都批改完當天的作業,反饋回孩子。每份作業我都做好批注,總結常出現問題以及應注意事項。于無形中有形,開學了,在較短的時間內,我們順利完成了本學期教學任務。
一個簡單的知識點,普通的孩子一兩遍就能學會,這群特殊的孩子也許需要幾十遍。也許你會說,你班是聾班,聾孩子不是都很聰明嗎?當你口干舌燥的講了一遍又一遍,我們的孩子還在用茫然的眼睛看著你;當你手把手的講完回頭一看又做錯了;當你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學生卻依然寫的面目全非、文不對題;這時,你還會這么認為嗎?你還會很淡定嗎?你還會微笑嗎?你還說你有耐心嗎?而這些卻是我們每天面臨的常態。一遍不行兩遍、三遍、無數遍。我們依然很耐心、仍然很淡定,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就是那個牽著蝸牛散步的人。
從咿咿呀呀的學語聲,到清晰地喊出爸爸媽媽,那是世界上觸動人心的聲音,從亂比劃到熟練地掌握中國手語,那是世界上最美音符奏出的樂章。他們雖然很慢很慢,卻一直都在努力,都在努力的向前奔跑。我愿做那個為了他們每個微不足道的進步都欣喜若狂的人。
三、用情詮釋著對事業的執著
有人說,特殊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富人性美的事業,他從生命的本義出發,尊重殘疾兒童的生命權利,發掘殘疾兒童的生命價值,讓殘缺的生命經過教育變得完美,讓柔弱的生命經過教育而煥發勃勃生機。我喜歡我的學生,喜歡他們的單純、率真,喜歡他們毫不掩飾的真性情,喜歡他們一雙雙明亮的眼睛,喜歡他們調皮純真的模樣;喜歡看著他們在課堂上偷偷地做些小動作,然后被我發現時很可愛地沖我笑笑,喜歡他們拍著腦殼說:會了……
我知道特教老師很難收獲事業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清楚選擇特教就選擇了責任和艱辛。但我依然選擇熱愛。我會為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到處宣揚;我會為他們的一點點回應開心快樂;會為送我一件手工作品而沾沾自喜;還會為他們小小的成功無比激動。
我,一位從事二十幾年的特殊教育教師,雖然沒有石破天驚的壯舉,沒有輝煌顯赫的榮耀,但我無怨無悔!“用微笑接過一份責任,用慈愛交付一份重托”,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責任”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用愛和知識為他們的生命點燃全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