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個心得體會,226頁超越單人心理學:心理治療中的依戀源自于精神分析,本書中多次提到了精神分析,但是心理治療中的依戀強調的是治療師和患者的互動,通過良好的互動達到有效的治療。但是在傳統的精神分析療法中,心理咨詢師往往采取一種無特色的姿態,這種立場有時被稱為空白屏幕。在傳統的精神分析療法中,心理咨詢師很少進行自我暴露,并會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促成移情情關系的形成。而本書恰恰強調了心理咨詢師與患者之間的互動。
第2個體會,第227頁:依戀和互為主動性,交匯而又互補的理論。這一節內容主要是對移情、反移情、阻抗和中立全部重新進行了定義。作者認為移情是患者的正常反應,反移情是咨詢師給患者的反饋,阻抗被定義為是溝通,而中立被定義為是不可能實現的。我認為,文中處理移情,要求咨詢師有足夠的包容,有點像人本主義的療法。而處理反移情,有點像面質技術,但比面質對來訪者的刺激更大,需要拿捏的技術更高。
本節主要強調了對患者解離所產生的矛盾體驗進行整合。我的理解是患者因為恐懼,所以產生了解離,而解離出來的體驗和自己真實的體驗又矛盾。咨詢師需要給患者提供包納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將解離的體驗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第3個體會,242頁:互為主體性對臨床技能的貢獻。我的理解是: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和患者互相進行移情和反移情,咨詢師還進行自我表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治療的場域。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咨詢師需要分裂出來的第三方視角,對整個互動進行覺察。如果沒有第三方視角,也就回到了患者的老路,可能會對患者造成第二次傷害。這里說的自我表露,是咨詢師把自己對患者的感受說出來,這種感受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反面、批評性的,這就需要咨詢師有高超的技巧,并且有修復關系的能力。正是通過關系不可避免的破裂和隨后的修復這種的重復體驗,咨詢師和患者達到了治愈的效果。
第4個體會,251頁:互為主體的視角,對依戀理論的貢獻。我理解是:互為主體性理論填充的依戀理論里大部分沒有充分發展的臨床方面。反過來依戀理論對互為主體性理論在發展和診斷維度上的深化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