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看得見食材的食物。
這個建議,得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 民以食為天,為人們提供食物,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天,是一樁大生意。 越高級的生意人,他們期望的利益越高。所以,除了小區里勤勤懇懇賣菜賣水果的大媽(最初級的生意人),其他為你提供食物的人,目的都是為了掙盡可能多的錢,級別越高,手段越高明。
你在各種美味的人造食物的誘惑下越長越胖,越來越不健康,他們正好再賣給你減肥產品,保健產品,反正就是把你當提款機了。
讓你上癮,讓你付高價吃垃圾,他們會做兩類事情。一個是不斷創造出新的食物并制造出高大上的形象,讓你放棄原有的飲食習慣,而轉向新類型。 二是在你經常吃的食物里面動手腳,把高成本的原料,換成低成本的材料,攪拌漿糊加點添加劑,吃起來看起來都沒兩樣。
市面上的各種飲料幾乎都在第一個類別。除了純水和純牛奶等少量類型的飲料,其他的都不是必須的,幾十年前根本根本不存在,人們也沒有渴死。這些飲料不管打著多么健康的旗號,其糖加水的本質都不變。 其他的少量營養成分微乎其微,基本靠添加劑。如果不是這樣,成本降不下來。現在,吃大餐不配飲料,怎么都覺得不對。我們是徹底被洗腦了。
營養越豐富的食物,越容易壞,保鮮難度越大,積壓成本越高。所以,這些食物為了能在貨架上賣更長的時間,很多是特意把營養成分去除掉,然后靠添加劑來恢復營養指標數據的。比如,果汁飲品,用的是濃縮果汁,大量營養都已經在標準化濃縮消毒中破壞,好處是可以保存很久。為了達到廣告宣傳的維生素含量,工業制造的便宜維生素就被添加了進來。所以,你可以看到精確的維生素含量,因為這個是計算好的。
第二個類別主要來自成分的成本控制。比如包裝肉丸火腿腸之類,雖然是肉類食物,但蛋白質含量卻比饅頭高不了多少。你隨便找個包裝來看看就會發現,淀粉在成分表里很靠前。這個容易理解。你再看看,往往會發現大豆蛋白的字樣,這些是用來提高蛋白質含量的,因為人家給你吃真肉就得割自己的肉啊。 即使是肉,也不會是質量好的,給你邊角豬頭肉算好的,病死豬肉高溫處理一下,也害不死人。 你再去找一個牛肉火腿腸的包裝看看。牛肉價格高,牛肉火腿腸的價格也會高一些。你看看成分里面除了牛肉,是不是還額外給你贈送了雞肉豬肉呢。燒烤攤上用老鼠肉充羊肉,大家很生氣,其實一些超市貨用的也是一個套路。
另外是種類繁多的添加劑,以提升味道或者保存期限。你如果自己嘗試過在家做蛋糕酸奶這些,你會發現,自己做出來的,即使練到水平感覺不錯了,味道跟外面賣的還是很有差距。超量的糖,糖精,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你家沒化工廠,沒有味覺研究專家,注定是做不出一樣的具有誘惑性,上癮性的味道的。
最近認識了Eric Finkelstein教授,他研究了跟肥胖相關的問題的經濟驅動和影響,出了一本書《越來越肥的美國人:經濟發展如何讓我們變胖》。書的封面,是一個夾著一疊鈔票的漢堡包。這個問題很嚴重,大量的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他們的并發癥,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醫療系統更是不堪重負。比如,我國有1億的糖尿病人口,等到他們的并發癥上來,現有的醫院能應付得來嗎? 如果就事論事,國家立法禁止一些食物的生產銷售都是不為過的。可是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幸運的是,吃這件事情我們還可以選擇。 我的建議,吃看得見食材的真正食物。 有機綠色食物這些是好的,但普通人做不到只消費這兩類食物,也沒有必要。各種營養成分分析,學習起來也不容易。看得見食材就是一個日常簡單易行的標準。(當然你真的要去做了,就會發現這個也不容易:加工食物實在是太無孔不入了。) 看得見食材,意味著你能吃到真正的食物,真正的營養。人為創造的食物,是沒法看到食材的,所以就完全過濾了。 看得見食材,保證了原料沒有被以次充好或以假亂真。
除了健康考慮,其實吃真正的食物是很高級的事情。有機會去米其林餐廳吃飯,你會發現,每道菜端上來,食材都看得好清楚啊! 一次跟95后小朋友在圣淘沙一五星酒店吃自助,他要喝軟飲料,問了一圈,根本就沒得提供。值得思考。
作者簡介:明朝燕,計算機博士科學家,兩娃的媽。前半生享受隨意寫東西,后半生煎熬寫科學論文。這不,結合的時刻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