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瀟清嫵毓
童年的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養牛。因為當時的機械化程度不高,牛耕技術還是很重要的,牛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能頂一個非常棒的勞動力。牛一是可以幫忙耕地,二是可以生小牛賣錢。
所以我從小就是放牛娃,春天草發芽之后,幾個小伙伴約好,吃完飯就牽著牛去田地邊放牛。母牛的肚子都很大,所以要吃很多的草才行,所以我們一出去就得半天才能回家。
幸好大牛如果沒什么意外情況它還是挺聽話的,因為有牛鼻環,你使勁拽,它就吃疼,所以還能駕馭。
但是如果它犯了牛脾氣,牛鼻環也沒用,因為小孩力氣總是小的,我有次被它拖著走,就趕緊撒手了。不過幸好牛不犯脾氣的時候多。
剛下的小牛是沒有牛鼻環的,等到快要能干活的時候就得給它穿上牛鼻環了。我百度了一下,給小牛穿牛鼻環的過程。
要給小牛穿鼻環,先要準備一根長三到四寸的長釘子,或者細鋼筋,大概筷子粗細,一頭要磨的很鋒利,穿牛鼻孔用的。再準備一根鐵絲,或者那種外面有皮的鋁電線,一頭打上結打大一點,做牛鼻環用,老虎鉗一把,穿好后打結。
穿環必須要一群人才行,因為太疼了,人少了不好控制,暗暗吐槽人真是太壞了,哈哈。然而又不得不佩服農民的智慧,似乎從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古人就用牛耕地了。
漢代《牛耕》磚畫出土于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但無韁,說明牛馴養得已很溫順,他們已經懂得用牛鼻環來控制耕牛了。
小牛沒有牛鼻環的時候,也不用繩子拴,所以它特別的自由,放牛的時候就需要多操心。因為它會到莊稼地里去禍害,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莊稼是最重要的,禍害莊稼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所以我們為了驅趕小牛,真是費心勞力,所以當時的我最討厭放小牛了,然而必須還得有那個過程。沒有賣小牛的錢,我的學費就沒有著落,所以必須得認真放牛,吃的多,長的又快又壯,賣錢才多。
剛開春的時候,草色遙看近卻無,放牛是很累的,一天下來能竄直腿。草長得茂盛之后就好多了,然而有時候很奇怪,你看著草很茂盛,把牛拴那兒,它卻不吃,也不曉得什么緣故,只有它想吃的地方才行。
記得書上都說放牛娃能騎牛背上,我似乎沒怎么騎過,因為它沒那么聽話,都是步行牽著它去的,即使吃飽之后,也從來沒有騎牛回家過。
最佳的放牛地點是南河,村子南邊的龍丹河,因為那時水很少,到處都是草,也不用擔心牛吃莊稼,我們可以盡情的玩。妹妹比我更會玩,他們會帶著撲克。
放牛的記憶已經很遙遠了,如今就只能記得這些了。牛吃的太多,春夏秋吃草,而冬天得吃玉米秸桿,用閘刀鍘的一塊一塊的喂牛。
后來用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了,玉米秸稈都是粉碎的,所以喂牛的話,還需要單獨人工掰玉米,割玉米秸稈來喂牛,這是一個極大的工作量。
自從父親08年生病手術以后,這個工作量無人可干,就把牛賣掉了。我家的養牛生涯從此結束,今天終于找到了照片,發上來,留作紀念。牛是我最佩服的家畜,向它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