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是階段性的,而是逐年都在進行的工作。教育需要改革,教育不能沒有改革,葉圣陶曾經寫過關于教育改革的一篇文章,他語重心長地闡述了教育改革的現實性和必要性。在改革教育、改革教學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可是改革的重心。葉圣陶說:“只有受教育者改過來了,才算有效。”可,現在我們把教育教學改革的焦點總是放在教育者即教師身上,重在看看教師如何做,大多數人認為,只要教師的教學方式真正改過來了,學生也就不用說,自然改過來。我想了想葉圣陶的那句話,突然覺得“教師改變并不一定就會讓學生改變。”朱子注:“學而時習之”道,“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這就是說,小鳥屢次屢次地飛,用的是它自己的力氣,自己的能力。這就讓我想到——受教育者,能不能得到憑借的也是自己的能力?不是嗎,我覺得是這樣。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教育教學改革,只有受教育者先改革,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出成效。基于這樣,改革教育,改革教學,我們必須把切入點要放在受教育者的上面。重點看看受教育者的變化。如果教育者徹底改變了,而受教育者絲毫未動,或者對教育者的做法根本不適應,這樣,最終改革還是沒有效果。
一、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
現在,學習方式五花八門,說穿了,就是頂多換一個詞,做另外一種表達形式。而真正的需要學生去做,學生如何去做才有效?探究式,或許對同學甲適應,而同學乙偏偏適應灌輸式,不管黑貓白貓,逮住老鼠都是好貓。所以,我們最好不要理論那些形式的東西,我們要真正關注每一個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現在的教育教學改革,大多數人喜歡弄一個形式化的東西,以便放到大庭廣眾面前好顯擺,這種功利化只會歪曲了教育改革。只要學生可以得的到,這就算教育有效益了。我們要有這個理念,不為功利,只為孩子。學生的學習方式,重點放在能夠充分激發孩子的思維意識上,充分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上,學習方式要多種多樣,不可單身定做,把方式局限在某種范圍,這樣的學習是沒有多大效果的。
二、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
學生的思維方式,總會定型在教師的思維要挾之下,好多學生會認為自己的老師說的沒錯,做的也沒錯,只是一味地看著老師做得去做。這種思維亟待改變。一個孩子跟著一個成年人瞎跑什么?因為這是兩種思維,即孩子有孩子的思維,大人有大人的思維,這里,我主張孩子的思維要獨立,要有個性,有自己的學習做事方式。教育改革本來就需要有主見的孩子,有主見也就是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這一點,作為教師要倡導,要鼓勵。訓練學生的思維,重點放在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孩子質疑問難,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然后三五個坐在一起研討,各人說說自己的想法,訓練思維主要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實踐。現在,好多老師因為被教學設計的制約,為了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把課堂的主導權自己壟斷,給學生沒有自由思考的機會,我認為課堂教學要隨意點,最大可能地讓孩子想想、講講。
三、研究學生的行為方式。
學生的行為方式,有時是不會聽大腦指揮的。比如說,我想的這道題就應該這么做,結果,一動筆就身不由己了。其實,一個人行為方式的變異,是因為自己心里定數不夠,還在等待老師怎么說。我們要鼓勵孩子腦子里決定這么做了,那就堅持做下去,即便做錯了,也要一錯到底。一個有創新思維的人一般是不會受到他人影響的。我可以這么說,一個獨立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創新思維的人。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凡事不要依賴老師,有問題了自己琢磨解決,實在解決不了,教師稍加提示而不是完全解答。是孩子的事,教師就不要代替做。學生的行為方式最鮮明的特征就是要增強自主性。
在學校,被教育者就是指學生,改革只有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思維方式,重視學生的行為方式,教學改革才能改出成效。教改不是一味地對教師進行各種各樣的培訓,教改也不是名師專家開講座,教改就是重點改學生,在學生身上做文章,下氣力,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讓學生的行為更主動,讓學生更加具有創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