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28日 星期一? 天氣晴
8月28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20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心流”(flow)
在我們工作、學習、玩游戲、寫作、跑步的時候,你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因為太過沉浸于手上的事情,而因此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們常常用“忘我”這個詞來形象地形容這種狀態。(當然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只有在玩游戲的時候才能忘我)
很多這樣的時候,你其實已經進入了“心流”。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心流”不僅是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態,也是一種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感”的實操方案。
理論內容:
心流,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Csíkszentmihályi, 2008; Carter, 2015)。它由積極心理學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在2004年提出,認為它就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種可能途徑。
奇克森特米哈伊在一次采訪中,將人們進入心流時的狀態描述為:“你感覺自己完完全全在為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連自身也都因此顯得很遙遠。時光飛逝。你覺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發生、發展。你覺得自己全神貫注,所有的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后來他在TED(2004)的演講中,將人們處于“心流”中的感受歸納為以下7個方面:
(1)完全沉浸;注意力高度集中,你感覺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滿熱情。
(2)感到狂喜(Ecstasy);你覺得自己從日常現實的瑣事中脫離出來,進入另一種現實狀態中,類似于宗教人士在宗教場所所感受到的喜悅,或普通人在劇院/舞臺等所感受到的喜悅。
(3)內心清晰;你知道什么是需要被完成的,以及目前為止自己做的怎么樣。你了解自己的目標,并且清楚地認識到當下與目標之間所需要做的努力。
(4)力所能及;你知道盡管這件事情可能存在挑戰,但仍然是自己所能勝任的。
(5)平靜感;毫不擔心自己,甚至喪失自我覺察,連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都無法意識到,例如,有些人在全神貫注地寫作/打游戲時,進入一種廢寢忘食的狀態。
(6)時光飛逝;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在當下的事情中,時間便在不知不覺中飛速流逝,比如專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時,猛然抬頭發現窗外早已從白天到黑夜。
(7)內在動力;你覺得自己做這件事情源于內心的渴望和對該目標的認同。并且,一種“心流”的狀態又能幫助你完成這件事情、實現該目標。例如,一些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新作品的渴望,令他們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又使得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創造力。
不過,以上描述都來自于人們對自己處于“心流”時的感受的回憶和總結,對于心流的感受無法被正處于其中的人所描述。換句話說,“心流”更多時候是一種在回溯中才能被意識到的狀態(Foster & Lloyd, 2007),而這正是因為,處于心流中的人,投入而忘我,甚至喪失了對自我意識、感官,乃至周圍的時空的覺察力。
理論補充:
前面提到了打游戲中的全神貫注,只要全神貫注就會感受到心流嗎?
盡管,“全神貫注”的確是心流出現時人們的主要表現。但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情并不總能讓人們產生“心流”。
因為“心流”不僅僅是一種全神貫注,更是一種在目標驅動下的投入與付出,是人們在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的同時,獲得的一種額外的、積極的精神體驗。也就是說,你所沉浸的那個行為,必須是想著某個目標前進的,而不僅僅是娛樂和消遣時間。
比如,一個人如果對電子游戲有一些目標性的追求,在玩電子游戲所感受到的全神貫注中可能獲得心流(是帶著事業心在打游戲);而如果單純是打發時間,則無論多么專注都無法獲得心流。
如何達到“心流”?
一、準備工作:
學者認為,通常當人們做自己熱情所在的事時更容易產生心流,尤其當這件事情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即需要面對挑戰,設立目標、學習新技能。對于喜歡做的事情,人們會更愿意集中精力;而具有探索性,則讓這件事情區別于例行公事,從而使人更容易產生好奇心與新鮮感,進入一種“狂喜”的狀態。
1. 任務的挑戰性和你的技巧水平
挑戰水平中偏高,技巧水平偏高,我們就比較容易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進入心流。所以幸福的感覺并沒有那么容易獲得,如果你一直做簡單、毫無挑戰的事,你不會從中得到心流的幸福感。而面對挑戰,你還必須掌握足夠的技巧——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事都是剛做的時候覺得沒意思,投入一定時間學習、練習之后才會覺得有意思,就是這個原因。(嗯,難怪競技類游戲總是比較讓人專心)
且相對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你做某件事的技術水平偏高,無論是什么事,你的感受都不會太消極(放松、控制、心流)。
研究者認為,大多數人在很多時候都在做無感的事,即不但沒有什么挑戰性,而且自己也并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好。但他同時也指出,人們可以通過調整事情的“挑戰與技巧”來讓自己達到心流的狀態。比如,當一個人處于“焦慮”的狀態時,便可以通過學習新的技能以應對挑戰,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
2. 低自我感、更注重成就感,責任心強
奇克森特米哈伊(1997)提出,具有“自主能動”人格的人更可能在完成任務或實現目標時,獲得心流的體驗。他所謂的具有自主能動人格的人,實際上就是那些更少自我意識、更具有成就取向,及責任心更強的人。這一看法,也得到后續許多研究的支持。
二、如何正式進入心流狀態?
如果你根據之前羅列的狀態,認為自己從未進入過心流的狀態,并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體驗心流。那么以下的幾點可能可以有所幫助(Cherry, 2016; Csikszentmihaly,2008):
1. 嘗試更多的事情。
正如奇克森特米哈伊所說,在為喜歡的事情努力時、當內在動機存在時,人們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而只有通過實踐去嘗試做一件事,你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對它的感受。靠想象、分析和測試都是并不能真正幫你做到這一點的。
2. 對“挑戰”與“技能”的評估與調整。
當你發現一件事情充滿挑戰,而自己卻技能不足時,應當及時學習新的技能以應對挑戰;相反,當一件事情挑戰不足時,適當地增加難度,也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進入心流的狀態。
3.? 設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并主動尋找反饋。
當目標越明確時,人們對于自己能否勝任就越有把握,也越能夠專注地努力,而不會左顧右盼、猶豫拖延(Lee, 2005)。而尋找反饋,能夠幫助人們根據反饋做出及時的調整,避免反復碰壁而消耗熱情與精力。
4. 另外,在完成某一項具體的任務時,以下的小技巧能夠幫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明確拆分任務進程表,清除雜念:當開始做一項任務的時候,什么時候能完成這件事、還有哪些任務尚未完成等等念頭使得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完成手頭的事。
因此,用清單列表將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個具體的任務,并為每個任務分配時間。在每次開始一項任務時,對照列表,明確自己目前的進展,能幫助清楚雜念——因為你知道在這個時間里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把這件事做了就好。
減少外界干擾。在你準備開始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東西容易對自己造成干擾,并提前阻止它,例如將手機調至靜音或者暫時屏蔽一些群消息等。
深呼吸、白噪音、輕音樂、或者冥想等都被認為是很好的準備工作,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進入狀態。
心流就是這樣一種,通過努力、實踐、學習、練習就能掌握的“幸福”。
所以,如果你對自己是否幸福、以及是否能獲得幸福有一些質疑,也許你可以試試這種作為“實踐”的幸福。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前文所說,心流更多時候存在于人們的回溯之中。當你太過刻意地想要去尋找它時,可能不僅會破壞可能出現的心流,還會適得其反。
有時候,忘記自己就跟看見自己一樣那么重要。
今日電影推薦《在路上》2012年美國上映 同時推薦原著杰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
8月28日讀書心得:
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此時正值“三反”運動期間,家庭境況突發變故,父親被錯劃為“階級異己分子”。這一突變對王小波是個很大的打擊。
1958年, “大躍進”運動給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可以從他的一些雜文和小說中看到。 1959年9月入北京市二龍路小學讀書。
1968年,在云南兵團勞動,并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也是處女作《地久天長》的靈感來源。
1971年,在母親老家山東省牟平縣青虎山插隊,后做民辦教師。一些早期作品如《戰福》等就是以這段生活經歷為背景寫作的。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的寫作背景。1977年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并戀愛。當時在王小波朋友圈中傳閱的小說手稿《綠毛水怪》是二人相識的契機。
1978年5月,仍舊在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的王小波,第一次走進高考的考場,在此之前,他“只上過一年中學,還是十二年前上的”。他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并被順利錄取,就讀于貿易經濟系商品學專業。
1980年1月21日與李銀河結婚。同年在《丑小鴨》雜志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2年,大學畢業后,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教師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說的寫作背景。開始寫作歷經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
在美留學期間,與妻子李銀河驅車萬里,游歷了美國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歷了西歐諸國。
1988年,與妻子一道回國,任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講師。
199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小說《黃金時代》獲第13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小說在《聯合報》副刊連載,并在臺灣出版發行。
1992年1月,與李銀河合著的《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3月,《王二風流史》由香港繁榮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說:《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黃金年代》(由于編輯的疏忽,“時代”一詞誤印為“年代”)由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12月,應導演張元之約,開始寫作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
1996年10月,李銀河赴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機場上夫妻永別。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享年45歲。 妻子李銀河發表悼文《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1997年4月26日,王小波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 同月,與張元合著的電影劇本《東宮·西宮》在阿根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編劇獎,電影《東宮·西宮》入圍戛納電影節。
今日主題:王小波的自由主義
羅素的自由主義思想對王小波的思想和行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王小波在文本中追求與張揚的即是這種自由主義的精神,他以自由主義思想來書寫文本,以自由主義思想來統領文本中的歷史世界。以自由主義思想來與筆下人物和已逝歷史進行對話,以自由主義思想對—切非自由、非理性的存在進行抨擊與反諷。因此王小波筆下的歷史又都是自由主義思想史。
補充: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
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
學者評價:
羅素的才華不僅超群,而且像他這個人一樣多彩。按照中國的說法叫做“多才多藝”。羅素同時是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以及社會評論家,嚴格說來,作為數學——邏輯學家的羅素比作為哲學家的羅素要重要得多,他在數學——邏輯上的成就幾乎是劃時代的,他是數學中“邏輯派”的領袖,盡管他的一個基本看法——數學可以完全由現代邏輯來說明——現在看來非常可能是錯誤的。羅素的文字有一種恐怕想學也學不來的幽默機智,堪稱典范,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概可以證明這一點,據我所知,羅素是不靠文學作品(小說和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柏格森,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不是靠小說詩歌獲獎)。
王小波人物評價:
小波在創作中,始終以一個“觀察家”的姿態關注社會普通民眾面臨的問題。這與他的生活有關,也與他樸素的價值觀有關。因此,在他的小說中, 經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卻飽含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理解。小波小說的語言是樸實無華的,沒有矯揉造作,這種所謂的“技法”是難能可貴的。當然我認識的小波,在這一年收獲頗多,不僅在小說創作上,也在詩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奮和努力換取了大眾的認可。
對于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將他推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有點兒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不止于活著》——《思維的樂趣》
《思維的樂趣》
一部分:
(1)插隊傳書經歷——思維空虛感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2)軍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力量對有趣生活的扼殺——體會不到思想的樂趣,真是做了神仙也不開心
(3)教授父親的悲慘遭遇(思想層面):這正是因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國人的思想搞得徹底無味。我們這個國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覺得思想會有樂趣,卻有很多的人感受過思想帶來的恐慌,所以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思想的味道就該是這樣的。
二部分:
(1)然而,某個人被剝奪了學習、交流、建樹這三種快樂,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這種同情我為那些被剝奪了“有趣”的人保留著。
(2)無趣是怎樣的:假如一個人每天吃一樣的飯,干一樣的活,再加上把八個樣板戲翻過來倒過去地看,看到聽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
(3)有趣是怎樣的:宏觀上——“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微觀上——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種程度的單調、機械是必須忍受的,但是思想決不能包括在內。胡思亂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絕新奇。
(4)“復雜”的得道之樂
三部分:
(1)“灌輸大腦”之想法的荒謬(藥丸子、格言教條的功利性與虛偽的本質)
(2) (原文: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總有人想要用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這些人想要這樣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說得更確切些,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慮。因此他們就把思想分門別類,分出好的和壞的,但所用的標準很是可疑。他們認為,假如人們腦子里灌滿了好的東西,天下就會太平。因此他們準備用當年軍代表對待我們的態度,來對待年輕人。假如說,思想是人類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動機去改變人的思想,正如為了某個人的幸福把他殺掉一樣,言之不能成理。
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假設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腦子挖出來扔掉,換上他的,我絕不肯,除非你能夠證明我罪大惡極,死有余辜。人既然活著,就有權保證他思想的連續性,到死方休。更何況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們自己的立場來度量的,假如我全盤接受,無異于請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雞到我腦子里下蛋,而我總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來是長了一座雞窩。想當年,我在軍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他們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強加給我,也是一種腦移植。菲爾丁曾說,既善良又偉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所以這種腦移植帶給我的不光是善良,還有愚蠢。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說法:在現實世界上,蠢人辦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合況赫拉克利特早就說過,善與惡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條路。不知道何為惡,焉知伺為善?所以他們要求的,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
假設我相信上帝(其實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為善惡不分而苦惱,我就會請求上帝讓我聰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絕不會請他讓我愚蠢到讓人家給我灌輸善惡標準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負起灌輸的任務,我就要請求他讓我在此項任務和下地獄中做—選擇,并且我堅定不移的決心是:選擇后者。 )
四部分:蘇格拉底——知識即美德的完美注腳(建議此部分時常拿出來反復閱讀,不斷品味)
五部分:(1)為什么有很多人總是這樣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
(2)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
(3)在一切價值判斷之中,最壞的一種是:想得太多、太深奧、超過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種罪惡。
(4) 對于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人當然有不思索、把自己變得愚笨的自由;對于這一點,我是一點意見都沒有的。問題在于思索和把自己變聰明的自由到底該不該有。喜歡前一種自由的人認為,過于復雜的思想會使人頭腦昏亂,這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質樸的農民請到城市的化工廠里,他也會因復雜的管道感到頭暈,然而這不能成為取消化學工業的理由。所以,質樸的人們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與己無關的事,那就好了。 ——《你可以不懂,但請你尊重》
(5)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間來感到幸福,而且這種空間比給我的大得多。而這些呼吁當然是對那些立志要當軍代表和道德教師的人而發的。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大多數豬——人
特立獨行的豬——真正自由的人
權威養豬者——? ……
工友們:既是文內的豬,也是豬的旁觀者,更是我們
(1)大多數豬特點:假如沒有人來管,這兩種動物也完全知道該怎樣生活。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閑逛,饑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這樣一來,它們的生活層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陳。人來了以后,給它們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頭牛和每一口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就它們中的大多數而言,這種生活主題是很悲慘的。前者的主題是干活,后者的主題是長肉。有極少數的豬和牛,它們的生活另有安排。以豬為例,種豬和母豬除了吃,還有別的事可干。總的來說,人的安排使豬痛苦不堪。但它們還是接受了:豬總是豬啊。
(2)自由豬:兩眼炯炯有光。這家伙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跳就過;它還能跳上豬圈的房頂,這一點又像是貓--所以它總是到處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著。所有喂過豬的知青都把它當寵兒來對待,它也是我的寵兒--因為它只對知青好,容許他們走到三米之內,要是別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該劁掉。不過你去試試看,哪怕你把劁豬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來,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來。我總是用細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夠了以后,才把糠對到野草里喂別的豬。其他豬看了嫉妒,一起嚷起來。這時候整個豬場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飽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或者模仿各種聲音。它會學汽車響、拖拉機響,學得都很像;有時整天不見蹤影,我估計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豬去了。我們這里也有母豬,都關在圈里,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臟又臭,它對它們不感興趣;村寨里的母豬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跡,但我喂豬的時間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寫了。
我的豬兄每天上午十點鐘總要跳到房上學汽笛,地里的人聽見它叫就回來--這可比糖廠鳴笛早了一個半小時。——《肖申克的救贖》
一百人也捉不住它。
它長出了獠牙,還認識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
(3)權威養豬者:痛恨它。把它定成了破壞春耕的壞分子,要對它采取專政手段。
(4)一部分工友老鄉們: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他們說,這豬不正經。
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大家無論在100天內,還是一百天后,有空的時候,時常回來讀一讀這篇文字吧。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20天,今日小理論是:心流,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當下著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Csíkszentmihályi, 2008; Carter, 2015)。它由積極心理學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在2004年提出,認為它就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種可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