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讀書營-24-選擇恐懼癥-第5周總結

2017.9.1日 星期五 天氣晴

9月1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24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選擇恐懼癥。”

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

一只驢子站在兩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干草中間。它完全可以在兩堆干草中自由選擇,但最后,它因為無法決定到底應該吃哪一堆而活活餓死了。

你可能不知道,這頭驢子有一個名字——布里丹之驢(Buridan’s Ass, Ass指蠢驢,不是屁股)。Jean Buridan是十四世紀唯名論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天主教牧師,他在“自由意志”的領域做了大量的寫作工作。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有時,自由意志反而會導致“無法作為”(inaction),即一種由“不確定性”和“過量的選項”造成的“選擇決策能力的喪失”。——這就是這頭驢子名字的由來。

數十年的研究已經清晰地表示,大多數人都和這頭驢子一樣,是糟糕的選擇者——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慮自己要選什么”不僅會讓他們煩躁,有時還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證據,從抱怨菜單太長、網購推薦的物品太多,到專業、工作的選擇。

為什么“選擇”會帶來負面的感受?

1.

一般來說,人們會以為,當他們被允許為所欲為的時候,他們會是自由的。但事實上,在這種“為所欲為”中總是包含著一種不自由——一種“消極的無窮無盡感”。如果你對自身沒有明確的把握感,你很容易會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覺中。例如,當你想買一件衣服,你覺得不把所有的選項看完,你就不敢決定買哪一個,但可供購買的衣服實在是太多了,怎么看都看不完,你因此陷入煩躁,最后甚至可能就放棄了購買計劃。

當你面對著各種誘人的選項時,你會發現,你無法在較快的時間里認定其中任何一個。并且,就算你真的選擇了,你也會為你可能失去的機會感到焦慮:也許另外一堆干草會更美味呢?

2.

社會科學家Barry Schwartz著有一本書《選擇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他通過心理和行為研究發現,雖然古典經濟學認為,人們在做選擇時,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己所做的選擇,是所有選項中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然而實際的情況從來都達不到這樣的目標。生活是復雜的。消費世界的選擇是無窮盡的,而人類的理智卻是脆弱有限的。

如果用公司來舉例,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Herbert Simon曾經觀察到,那些希望獲得“最大化”回報的公司,最終會因為無休止地尋找最佳選項而破產。Barry Schwartz是這位經濟學家的讀者,他指出,人類現在面臨的巨量選項,越來越豐富的產品,越來越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們變成這樣的“最大化追求者”,無休止地尋找更好的選擇——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卻更容易覺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

3.

此外,和常識所以為的不同,人們有時做出的選擇,并不是那些他們認為會讓自己 “更幸福”的。美國心理學家 Amos Tversky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描述了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一:你月收入3萬5,但你身邊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萬8;

情況二:你月收入3萬3,但你身邊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萬。

當研究者問,“你覺得你在哪種情況下會更幸福?”有62%的人選擇了第二種,只有38%選擇第一種。但如果研究者的提問方式是,“你會選擇哪一種?”只有16%的人選擇了第二種,仍然有84%的人選擇了第一種。這說明,很多時候“我要選擇什么?”和“我在什么情況下更幸福?”,在我們的頭腦中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

4.

最后一個關于“選擇”的核心問題是“誤以為想要”(miswanting)。

你可能認為你很想要一件事物,并竭力去獲得它。當你得到后,你發現你并沒有如你想象中那么想要它,甚至完全不想要它。反而是另一些你從未意識到的事物,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一個miswanting的例子。

心理學家Wilson 和 Gilbert把“wanting”定義為“一種對喜歡的狀態的預測”。然而預測總是充滿偏差的,尤其是對于感覺的預測。剛吃飽的時候去超市買食物容易買少,很餓的時候去買則容易買多,就體現了這樣一種預測的偏差。

人們是根據過去的經歷,來預測自己對一件東西的“喜歡的狀態”的,并由此推斷自己是否想要一件事物。然而,人們對于過去經歷的記憶卻不那么可靠。研究顯示,那些最近的經歷中最后期部分的體驗,能夠最大程度影響你的選擇。因此miswanting并不罕見,它顯然增大了我們做選擇時候的風險。

選擇中的另一大現象:選擇越多越痛苦,選項越好也會越痛苦

Tversky還發現,更多的“選項”會帶來“降低動力”(demotivating)的負面作用。幾年前的一個研究,給了一批被試6種果醬樣品,給了另外一批被試24種果醬樣品,結果顯示,嘗試了6種樣品的被試更有可能挑選出一種去購買。學生可以選擇話題進行寫作以獲得額外的分數,比起給他們30個可選話題,在給他們6個話題的情況下,學生更有可能進行寫作。這兩個例子中,都是因為更多的選項,造成了人們實際行動的動力下降。

前文提到的社會科學家Schwartz在《選擇悖論》中把這種現象和“認知負擔”(cognitive demands)的概念結合起來。過多的選項造成了對認知過大的需求,使我們感受到認知的負擔,從而降低了去做選擇的動力。

這種動力的降低,還和人們不理性地計算了機會成本有關。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時,我們確實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機會成本。但實際上,即便不選擇這一個,我們能夠占有的選項始終只有一個。因此,我們計算機會成本時,應當只把“除了這個之外最有吸引力的一個選項”計為機會成本。但非理性的人們,往往會把所有看似存在的備選項全都計為機會成本,因此當他們看到許多可能的選項時,他們不但不會覺得開心,反而會為自己將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難過。

同時,選項少的時候,人們對于所做出的選擇滿意度也要高于選項多的情況。

另外一位波蘭裔美國精神病學家Zbigniew Lipowski則提出,比起那些并沒有太多好選擇在手里備選的人,正是那些可以有著許多好選擇的人,感到更高程度的焦慮。

他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人。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Shenhav 和Randy Buckner,在學生中做了一些列實驗。他們讓學生在一些物品中做出選擇,這些物品各不相同,有瓶裝水、T恤,也有iPad、相機。結果并不讓人意外:

如果學生被要求從一個低價物品和一個高價物品中做選擇,他們并不感到焦慮,能夠明確做出選擇,并且感到世界很美好;

如果學生被要求從兩個低價物品中做選擇,他們雖然都沒有特別開心,但也都不怎么焦慮;

而如果學生被要求只能從兩個高價物品中選擇一個,他們開始表現出三組實驗中最高水平的焦慮感。

“當你有更多充滿吸引力的選項可選時,你并不會感覺更好,你只會感覺更焦慮”,研究者說。而誘人的選項越多,人們做出選擇就越困難;同時,做選擇的過程越困難,做完選擇后就越有可能出現“我選錯了,好后悔”的感受。

“我始終認為,這個日漸富裕和復雜化的社會,教唆了過量的‘有吸引力的選項’生成。正是那些過量的有吸引力的選項,帶來了沖突感、挫敗感、以及無法滿足的胃口和隨之而來的焦慮。令人渴望的備選項越多,沖突就越強烈——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正是在一個‘過度充足’的世界里,布里丹之驢的陰影才獵捕著我們。”

選擇恐懼癥怎么辦?

既然我們如此不擅長于做選擇,我們似乎有兩種可選的應對策略:改變我們做選擇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減少可選的選項。

1.

正如前文所說,如果你在做選擇時,總是擔憂自己是否已經選出效益最大的選項,你很有可能被過多的選項壓垮。因為你會希望能夠在做選擇前,慎重考慮過所有的選項。你會因為擔心還有更好的選擇在后面,而遲遲不敢行動。而事實上,這樣的考慮是永無止盡的。

Schwartz建議我們從“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 (maximizer),轉變為“有所犧牲的人” (satisficer)。什么是“有所犧牲的人”呢?這是指那些,能夠對“還不錯”的選項感到滿意,并不追求絕對的“最佳”的人。如果眼前的這個選項能夠讓我感到還算滿意,我愿意選擇它,專注于它,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為自己沒看到的選項感到沮喪或懊悔——因為你沒有為選擇浪費過多的時間,這一點本身已經足以彌補很多不足。

尤其是當你處在一個“有很多好選項”的情境中的時候,要相信不管選擇哪個選項,你都會差不多程度地獲得價值感,同樣也可能都會一定程度地留有遺憾。接受這一點,你的選擇恐懼癥可能就會極大緩解。

2.

而減少可選項的關鍵,則在于自我約束(self-binding)。

前文提到的“超市”研究中,Gilbert 和Wilson發現,只有一種人在饑餓時也不會過量購買食物:就是那些隨身攜帶了購物清單的人。

現代人在消費中為了對抗過多選項帶來的焦慮感,開始依賴“達人”的清單推薦。一批幫助人們做選擇的人應運而生。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興起,也顯然與對抗選擇的焦慮感有關。極簡主義的實質并不是“扔東西”,也不是“性冷淡風”的設計,而是決定什么是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然后把其他東西堅定地排除在外,從而把自己從無止境的焦慮中證據出來,在重要的事物上投注更多的精力。

當然,你并不需要給自己冠上一個某種主義的名義,去獲得那樣的生活。克服選擇恐懼癥,過上更簡單的生活,歸根結底無法回避開更高程度的自我規訓(self-discipline)和自我堅定(self-assertiveness)。同時也需要對欲望的節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

不夸張地說,這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個人補充:1.哪條道,都穩賺不賠,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與隨風飄落沒有定數,是每個人的命運。

2.最重要的并非是問自己怎么選,永遠提升自身,讓自己還有的選。

3.選了,就為它,好好地負起責任。

我中學一位老師常常說這樣一句話:沒選擇不痛苦,有選擇才痛苦。年紀越大,越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愿你不會在那么多既美且好的人和事物中迷失。找到你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你認定的一份事業,用一生的時間愛重要的人。

送題外詩一句,來自昭和時代著名短歌詩人五島美代子:

“一生中只是愛一個人,這一生都是不夠的。”

今日電影推薦《海上鋼琴師》

豆瓣評分9.2 朱塞佩·托納多雷(意大利)




9月1日讀書心得


《沉默的大多數》


第1章 :


1.


《鐵皮鼓》里不愿長大的小奧斯卡(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荒謬)——不愿說話的王小波(聽到了話語世界的荒唐)——累覺不愛


2.


描述這類人——“沉默的,大多數”


這類人特點:“公默私珠”不信任一個字不說,信任什么都說。


原因:一部分因為“受過傷”,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現象。


是怯懦嗎?王:不對的,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當人們都喝了瘋人水,起碼,我可以做到不喝,“不說”)


3.


前蘇聯的大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


沉默一生,悄然死去。


那本由沉默的感受,寫就的回憶錄,仿佛成了王小波的知音;然而,在那些“話語圈中人”那里,卻并不受歡迎。


吐痰橋段——沉默,其實只是“另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沉默,也是一種態度。)


然而,這些觀點,在“話語圈中人”看來,是無法接受的,他們已經嘗到了甜頭,怎愿放棄這誘惑,說它不好呢?那不等于否定自己嗎?——所以,朋友好笑也不笑,王看透不說透,也不爭了,同時也知道,權力即話語,爭也爭不過。


自行車的例子:論證不光話語是權力,在某些中國特色的環境下,權力更是話語,沒權,沒話語權。說話,便也不好使。沒聽眾。


4.


童年——“大躍進”下的話語熏陶(空話大話風行)?

態度:不信,理由:饑餓的肚腸(客觀現實)——饑餓把小孩子變成白蟻

部分否定了“人的想法是由話語教育灌輸出來的”理論和妄念(這是宣傳家們的立足點)


王提出:(除此之外)“同樣的話語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


案例論證:“拯救三分之二世界人民”的宣傳語調,確實使一部分收到鼓動,但卻反而讓王小波冷靜下來。“怎么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趕上了”“既然有了美事,低調一點豈不更好?”“與其大呼小叫說要去解放他們,讓人家苦等,倒不如一聲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們解放,給他們一個意外驚喜。”


為何他能夠在那樣一個非理智的年代下,保留好這份珍貴的沉默,原因是?


答:“總是從實際的方面去考慮,而且考慮得很周到。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


第2章 :


1. 十四歲時,文革開始,這成為王小波沉默歷程的分水嶺。

“在十四歲之前,我并沒有終身沉默的決心。”十四歲后,“當我的同齡人開始說話時,

給我一種極惡劣的印象。”(文革開始后,青少年們也紛紛說起空話惡話語錄體來)


案例展示:十四歲那年,文革開始,王上初一,某天,生而平等的人突然被劃分出派別,且紅對黑進行瘋狂迫害,近乎反人性,最開始的端倪,就展現在語言的暴力上。(盤問羞辱與謾罵)


王對此事:深惡痛絕。


由此他把自己也放進這個現象里,一塊來分析,最終得出感想:“話語教給我們很多,但善惡還是可以自明。話語想要教給我們,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聽。”(話語未必就要全信,話語也有可能被有分析力思考力的人,選擇屏蔽,未必就能達到宣傳家們所暢想的所謂的教育意義。)


2.


案例《南方來信》的這本宣傳讀物,內容“充滿了處決、拷打和虐殺。”


王分析道:假如對我的那種教育與語言教化影響完全成功,自己豈不成了一個嗜殺成性,殘忍的人。


然而萬幸的是:自己,懂得沉默,不光從他人的思想灌輸中學習,還有沉默,這另外一個寶貴的思考與學習途徑。人嘴一閉上了,腦子就會活動起來。


而這些寶貴的真正的思想,多半又都是沉默交給王的,用王的話講,當時的話語圈,只交給了他一些類似于要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進行到底。這種空泛甚至毫無人性可言的大話。


第3章 :


文革期間,是如何保持自己“人性尚存”的?——章末交待:“我們的人品的一切可取之處,都該感謝沉默的教誨”。


1. “武斗”大學生們的故事


里面形容狂熱的人群時,用了個“癔癥”的說法,一語雙關。還借用北方婦女的例子,指出這種癔癥某部分人的特點之一:心里其實是明白的,但是裝糊涂,本質目的是借著這個由子,在那樣一個年代,給自己謀點福利,讓自己好過一些。


文革中很多人仿佛一下子集體患上了“癔癥”,難道說他們心里真的沒數嗎?有數的,只是趁著這個機會,能達到一些和平時期無法滿足的欲望,就含糊著,混過去了。就選擇了看似被動,但也半推半就地踏進了這個“話語圈子。”


接下來又說但是我說的那些大學里的男孩子其實沒有犯癔癥,為什么?從下文中可以看出——寧可把耳朵吐出來遭到打擊與懲罰,也不愿或干不出同類相食的事情——最基本的人性的良知與底線,還在。


用作者的話講:“把一個咬人的大學生稱為人性的教師,肯定要把一些人氣得發

狂。但我有自己的道理:一個脾氣暴躁、動輒使用牙齒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別人的肉體,這一課看起來更有力量。”


2.

原文“考慮到紅衛兵也不是孤兒院里的孩子,他們都是學校教育出來的,對于這種低劣品行,學校和家庭教育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原文:世界不光有陽的一面,還有陰的一面。后來我們這些人就去插隊。在插隊時,同學們之間表現得相當友愛,最起碼這是可圈可點的。


舉例論證:生病相互照顧的故事。


最終再次強調,哪怕在文革那么“陽”的時代浪潮下,大家還是都保有一絲自在自為的“陰”的,而這個美好尚存的原因,還是要感謝“沉默”的教誨。



第4章 :


“有一件事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文化中選擇。”


1. 講述自己和身邊人們的選擇


積代會和講用會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群選擇了兩種:一種人選擇了拼命往“話語圈”里鉆,而另一種人,選擇了沉默。以及,交待分析了兩種人不同選擇的不同動機。


坦誠且老實地交待了自己的選擇:放棄進入,且是,主動放棄的。


交待自己做此選擇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進了那個圈子就要說那種話,甚至要以那種話來思索,我覺得不夠有意思。據我所知,那個圈子里常常犯著貧乏癥。”


2.


講下鄉插隊時的跟“話語”有關的故事。——“不行啦,斗私啦……”


講這個故事,話語圈的人則會以為他“行為惡劣,只是為了丑化生活”


然而王自己說:不是的。


他講這個故事,是為了更加深刻地交待自己為啥多年都選擇沉默,都選擇堅決不進入話語圈,理由是:“那就是信不過話語圈。從我短短的人生經歷來看,它是一座聲名狼藉的瘋人院。”



第5章 :


1.

原文:“我說自己多年以來保持了沉默,你可能會不信;這說明你是個過來人。你不信我從未在會議上“表過態”,也沒寫過批判稿。這種懷疑是對的:因為我既不能證明自己是啞巴,也不能證明自己不會寫字,所以這兩件事我都是干過的。但是照我的標準,那不叫說話,而是上著一種話語的捐稅。”


這種話語的征稅面極寬,連一些偉大人物,必要時為求自保,也要說一些違心的話。——這種情況,責任不在自己,在上頭,畢竟有人逼你。這種情況下的稅娟,務實的用處絲毫沒有,務虛的用處可能有一點點,且古已有之,方便鞏固統治。


但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說話的人往往有種輸捐納稅的意識,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口頭上。——這種情況,就變成咱們主動的了(有點類似于今天的自我審查)——這種毛病就是:在使用話語時總想交稅的強迫癥。


2.


原文:話語的世界里分出兩極。一極是圣賢的話語,這些話是自愿的捐獻;另一極是沉默者的話語,這些話是強征來的稅金。在這兩極之間的話,全都曖昧難明:既是捐獻,又是稅金。在那些說話的人心里都有一個稅吏。中國的讀書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就是繳納稅金,做一個好的納稅人——這是難聽的說法。好聽的說法就是以天下為己任。


3.


自己作為一個“沉默者”,被逼著“交稅”的經歷與感受:有如喪失了童貞,也有一點輕微的失落感。


但漸漸地,作者發現,自己開口說話之后,并沒有恢復或者產生了一種向上頭交稅的“責任感”;反倒是生發出了,一種新的,不同于以往文人獻媚的責任感。


而這種新的責任,叫做:為那些處于話語權利中,弱勢地位的,沉默著的大多數人,發聲!


為沉默者,代言。


原文:“做過了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省到: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在中國,人們以為同性戀者不存在。在外國,人們知道同性戀者存在,但不知他們是誰。有兩位人類學家給同性戀者寫了一本書,題目就叫做Word is out。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屬于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于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我就屬于這最后一種。作為最后這種人,也有義務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


至此,王小波做出了選擇,他選擇,不再沉默。


這個選擇不是向話語圈子投降,反而是真正的戰斗,只不過戰斗的形式與方法,由原來的沉默隱忍,變成了如今的開口說話,為自己與沉默著的同仁們發出屬于自己的,理性的,常識的,冷靜卻又深沉的,聲音。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第6章 :


“我現在寫的東西大體屬于文學的范疇。所謂文學,在我看來就是:

先把文章寫好看了再說,別的就管他媽的。除了文學,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這些古怪想法。賴在文學上,可以給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個立腳點。有這樣一個立腳點,就可以攻擊這個圈子,攻擊整個陽的世界。”


“話語圈里總是在說些不會遇到反駁的話。”


開戰:往好聽里說,這叫做自說自話;往難聽里說,就讓人想起了一個形容缺德行為的順口溜:打聾子罵啞巴扒絕戶墳。仔細考較起來,恐怕聾子、啞巴、絕戶都屬陰的一類,所以遇到種種不幸也是活該——筆者的國學不夠精深,不知這樣理解對不對。但我知道一個確定無疑的事實:任何人說話都會有毛病,圣賢說話也有毛病,這種毛病還相當嚴重。假如一般人犯了這種病,就會被說成精神分裂癥。在現實生活里,我們就是這樣看待自說自話的人。


“幾年前,我剛剛走出沉默,寫了一本書,送給長者看。他不喜歡這本書,認為書不能這樣來寫。照他看來,寫書應該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靈魂。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個,就是我自己。這話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誠實。”

王小波李銀河書信片段節選


(1) 我和你分別以后才明白,原來我對你愛戀的過程全是在分別中完成的。就是說,每一次見面之后,你給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這愚笨的頭腦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稱呼來呼喚你。比方說,這一次我就老想到:愛,愛呵。你不要見怪,愛,就是你啊。


你不在我眼前時,我面前就好像是一個霧沉沉,陰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邊的一個島上,我就喊:“愛!愛呵!”好像聽見了你回答:“愛。”


以前騎士們在交戰之前要呼喊自己的戰號。我既然是愁容騎士,哪能沒有戰號呢。


我就傻氣地喊一聲:“愛,愛呵。”你喜歡傻氣的人嗎?我喜歡你愛我又喜歡我呢。


(2) 你好哇,李銀河。你走了以后我每天都感到很悶,就像堂吉訶德一樣,每天想念托波索的達辛尼亞……我只是說我自己現在好像那一位害了相思病的愁容騎士。你記得塞萬提斯是怎么描寫那位老先生在黑山里吃苦吧?那你就知道我現在有多么可笑了。


我現在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每三二天就要找你說幾句不想對別人說的話。當然還有更多的話沒有說出口來,但是只要我把他帶到了你面前,我走開時自己就滿意了,這些念頭就不在折磨我了。這是很難理解的,是吧?把自己都把握不定的想法說給別人是折磨人,可是不說我又非常悶。


你勸我的話我記住了。我將來一定把我的本心拿給你看。為什么是將來呢?啊,將來的我比現在好,這一點我已經有了把握。你不要逼我把我的壞處告訴你。請你原諒了這一點男子漢的虛榮心吧。我會在暗地里把壞處去掉。我要自我完善起來。為了你我要成為完人。


現在杭州天氣恐怕不是太宜人。我祝你在“天堂”里愉快。請原諒我的字實在不能寫得再好了。


(3) 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著我明天再祝。


(4) 你好哇李銀河。我今天又想起過去的事情。你知道我過去和你交往時最害怕的是什么?我最害怕你從鼻子里發出一聲冷笑(如果這樣的形容使你憤怒我立刻就收回)。我甚至懷疑這是一把印第安戰斧,不知什么時候就要來砍掉我的腦袋。


(5) 你好哇李銀河。今天收到你25日的來信。你的祝福真使我感動,因此我想到了很多事情。你回來,我講給你聽。


(6) 我整天在想,今天快過去吧,日子過得越快,李銀河就快回來了。你不要覺得這話肉麻,真話不肉麻。祝你愉快。


(7) 你好哇,李銀河。今天是六月一日,就是說,今天已經六月初了。可是不知道你在哪兒,也許在歸途上吧。心愿如此,阿門!


……


我很想把前面寫的亂七八糟扯了,但是那就是對你不老實。留著你看看吧。總之,這一段時間比原來想象的苦。你就要回來了,是吧?祝你愉快。


……


你快該回來了吧!我要瘋了。


你好哇李銀河。你可真有兩下子,居然就不回來了。要是你去威尼斯,恐怕就永輩子見不到你了。


唉,人呀,無可奈何的時候就要丑態百出。

……

飛飛飛,飛飛飛,你快飛回來。

……

我發誓,你不回來我也不給你寫信了。再寫我就要胡說八道了。絕對不寫。不寫。祝你愉快!


……


我自食其言,又來給你寫信、


……


(8)


昨天晚上分手以后,我好難過。我這個大笨蛋,居然考了個惡心死活人的分數,這不是丟人的事兒嗎?而且你也傷心了。所以我更傷心。


……


你媽媽不喜歡我。你媽媽是個好人,為什么要惹她生氣呢。


……


還有我。我是愛你的,看見就愛上了。我愛你愛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個人手里一只鴿子飛走了,他從心里祝福那只鴿子的飛翔。你也飛吧。我會難過,也會高興,到底怎么樣我也不知道。


……


我會不愛你嗎?不愛你?不會。愛你就像愛生命。算了。不胡扯。


(9)

銀河:


你好!昨天我寫了一封卑鄙的信,你一定傷心了。我太不對了。今天我痛悔不已。


我怎么能背棄你呢。你是那么希望我成長起來。我現在一步也離不開你,不然我又要不知做什么好了。


我很難過的是,你身邊那么多人都對我反目而視。我并不太壞呀。


……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和你親近起來,你好像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目標,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來。


算了,不多說,我只求你告訴我,我到底能不能得到你。我還不算太笨,還能干好多事情。你告訴我怎么辦吧。


(10)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么嗎?就是從心底里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別人了我會哭,但還是喜歡你。你肯用這樣的愛情回報我嗎?就是你高興我也高興,你難過時我來安慰你,還有,別愛別人!可惜的是,你覺得我長得難看。這怎么辦?我來見你時應當怎樣化妝?你說吧。


(11)


我們都太羞怯太多疑了。主要是我!我真怕你從此恨我。我懊惱地往家走,忽然想起小時候唱的一支歌來,是關于一個老太太和她的小面團。小面團里唱著這么一支歌:


請你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


我把這件事告訴你了,我怎么解釋呢?我不能解釋。只好把這支歌唱給你聽。請你不要恨我,我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吧。


你說我這人還有可原諒的地方嗎?我對你做了這樣的壞事你還能原諒我嗎?我要給你唱一支好聽的歌,就是我這一次猜忌是最后的一次。我不敢怨恨你,就是你做出什么樣的決定我都不怨恨。


我把我整個的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


要是我變了主意,那就是我變壞了,你就丟開我好啦。

我只有一個要求,要是那時我還是我,你不要拒我千里,還和我做朋友,并且要溫存一點,不要成心傷害我。


(12)最后的一句:你好哇,李銀河。見到你可真高興!



第五周總結

本周清晨小音頻匯總:

1.心流——一種“精神狀態”、挑戰性與技巧水平、低自我高成就、目標明確減少外界干擾——“有時候,忘記自己就跟看見自己一樣那么重要。”

2.關系中的自我——“真實的自我”、“關系中的自我”、“想象中的自我”——讓·保羅·薩特““自我”本就是不斷獲得的,它存在于未來,是我們試圖發展自己時的目標所向”

3.“樂觀失靈”——心里對照,先樂后悲;可控樂不可控悲;——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類需要不快樂的程度正如他們需要快樂的程度一樣多。

4.“敏感與共情”——玻璃心與真共情;明確情緒來源/分清有關無關/理智承擔責任/增強兩個閱歷——情緒只會消耗你,而信息卻能帶給你悲憫。

5.“選擇恐懼癥”——“效用最大化”陷阱/更貼近與更幸福是倆事/誤以為想要/——不斷模糊選擇與人生舒適度的必然聯系——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隨風飄零沒有定數,坦然去選,好好承擔。

本周電影推薦匯總:

1.《在路上》

2.《真愛至上》

3.《不一樣的天空》

4.《春夏秋冬又一春》+《悉達多》(書)

5.《海上鋼琴師》

本周走來的師父:王小波

第一天——自由主義

1.王小波生平——大躍進與文革背景

2.《思維的樂趣》——思想有趣之處在于其多樣多元,一味否定任何一面,都是一種偏激

3.《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一只豬照出了眾生相:大多數人、飼養者、助紂者與自由者

第二天——主打理性

1.《花剌子模信使問題》——事實的不幸應導致人去改變事實,而非遷怒于揭露事實的人;人更不應該只聽自己想聽的東西,那如同作繭自縛。

2.《極端體驗》——當人們被盲目與狂熱籠罩,香與臭、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會顛倒混淆

3.《積極的結論》——永遠保持住堅守住最基本的理性和最基本的獨立思考與判斷,是多么的重要:有關理性,哲學家有很多討論,但根據我的切身體會,它的關鍵是:凡不可信的東西就不信,像我姥姥當年對待畝產三十萬斤糧的態度,就叫做有理性。從一個錯誤的前題什么都能推出來,真理直率無比,堅硬無比,但凡有一點柔順,也算不了真理。

第三天——自我教育

逗號句號的使用妙處及使用時應注意的地方:前者下觀點用,合并時用,后者長句內多用。

1.《高考經歷》——中國傳統文人主導的弊病:形式很溜,然而不解決實際問題,有時由于過于側重名教,扣帽子,上綱上線,反倒容易耽誤事。過猶不及,拿各種概念把自己繞暈還不如“瞎懵”拿的分數多。

2.《盛裝舞步》——旁若無人好的一面、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狀態、實事求是,且不受任何觀念拘束,把玩,活出了幽默感與灑脫。

3.《有與無》——“哪種生活是生活,哪種生活不叫生活”“我個人以為,做愛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為什么要做的事則是“無”。這里的愛,主要側重的是一種“有意識”

第四天——以“人”為本

1.《東西方快樂觀區別之我見》——自激

2.《思想與害臊》——環境的荒謬與淳樸人的無措

3.《人性的逆轉》——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的威脅人性的脆弱三要素

第五天:《沉默的大多數》+小波情書——捍衛常識/像個孩子

孩子以最基本的事實去判斷——14歲后惡言——40歲后醒悟

下周師父:余秋雨+韓寒(正好答一下問題)在所謂的三觀之前,先保證自己放的開,才有得觀。好好地,看,聽,了解。

(1)吃飯時不會用吃法,該不該笑?笑了,該不該發怒?(沒有態度?有的)

(2)我們怎么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沒有態度,有的)

(3)人該堅持還是學會放下?(沒有態度,有的)

(4)韓寒VS余秋雨等,王小波VS阿城,怎么辦?(沒有態度,有的)

(5)不知道與“不知道”的不同(沒有態度,有的)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24天,今日小理論是:選擇恐懼癥,既然我們如此不擅長于做選擇,我們似乎有兩種可選的應對策略:改變我們做選擇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減少可選的選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