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豆瓣評分8.4分,當當網評分9.0高分,是一本關于溝通方式的書,告訴讀者如何具體運用非暴力溝通,通過傾聽,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真正愛護自己,修正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提高人際溝通能力,重獲生活熱情。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杰斯。他創辦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成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在非暴力溝通方面,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他出版了許多關于非暴力溝通的書。其中,《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在2003年出版,直到今天仍暢銷不衰,其中文版已入選為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通情達理,和諧相處。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非暴力溝通”,其應用場景廣泛,可以用在親密關系、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沖突等方面。他在世界多地舉辦非暴力研討班,走進校園,倡導人們運用非暴力溝通解決家庭糾紛、夫妻矛盾、政治爭端和沖突,消除分歧和爭議,幫助學校重建校園秩序、隱忍的婦女表達心聲、精神病患者開口說話……,讓人們實現高效溝通,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有關鍵要點提煉和小結、生活場景小練習,方便讀者迅速掌握書中精髓,同時插入孩童天真無邪的畫作,可以讓讀者剔除心中煩憂和雜念,回歸平靜。書一共分十三章,前兩章是全書的概述,第三至六章是分述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即“觀察、描述感受、說出需要、提出請求”。第七到八章是強調全身心傾聽能幫助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可被看作是前面幾章的延伸。第九至十三章是非暴力溝通的實際運用和意義。書的結構是總分總,思路非常清晰,內容啟發性大。
? ? 在我們的認知里,似乎只有體罰、打人、鞭撻、殺人等才算是暴力。我們遵紀守法,是社會良民,覺得這些看得見的“暴力”和自己無關。其實還有一種暴力,是“隱性的”。它的殺傷力比身體暴力的還要大,造成的心靈傷害比身體的傷害還更難痊愈。
有一則哲理故事就形象地揭示了這種隱性暴力的危害。從前,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男孩,總會發怒,傷及他人。于是,一天,他的爸爸遞給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院子的籬笆上。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慢慢地,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爸爸。他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天過去,最后,籬笆上的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難以愈合。無論你怎么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心靈上的傷口比身體上的傷口都難恢復。”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它會激怒我們,作出暴力的反抗。這種暴力隱蔽性強,常常為人們難以覺察,卻又無處不在。
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菜根譚》里也講“家人有過,不宜暴露,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語,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會說話,如讓人沐浴春風,說難聽的話,就是在人心里頭扎釘子。一些說話刻薄的人會被解釋是“刀子嘴豆腐心”,可傷人的話依然讓人難受,如尖刀扎進聽者的心,它的殺傷力如釘在墻上的釘子,即使已經拔除,傷痕卻難以抹平。
? ? ? 一 非暴力溝通 自然流露愛
口能吐蒺藜,也能吐玫瑰。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里指出““非暴力”一詞,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當我們聽到批評、指責、抱怨、道德評判時,即使對方出于好心,我們也會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立即爭辯或反駁,導致矛盾升級,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關系陷入僵局。因為彼此都沒有冷靜,主動認真察覺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結果,委屈和憤怒充滿了胸腔,蒙蔽了心中的愛。
按照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觀點,我們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時,首先是“觀察,留意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再是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越具體越好;接著說出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第四步是提出具體的請求,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越明確越好。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這從根源上找出了我們生氣、易怒的原因,提供了根本的解決之道。
二 全身心傾聽 仔細體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中國有句成語:將心比心。將心比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對方的需求,做一個具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在職場上,我們為了塑造良好個人形象和魅力,可以做到舉止優雅,談吐溫和,可以不厭其煩地滿足金主爸爸的需要,直到簽單成功。可回到家,面對最親近的人,往往缺乏耐心,因為傷害家人的成本低,隨意口出惡語,對另一半甚至采取冷暴力,對孩子體罰、威脅、剝奪好處等方式,讓他們就范,聽從家長權威。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我想起目前國內家教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在書中講了她如何處理女兒看電視不吃飯的問題,可謂震驚了不少家長。她喚了幾次沉迷于電視節目的女兒關掉電視,坐在飯桌前吃飯,但女兒依然坐著不動,于是她把飯端給正在盯著電視屏幕的女兒吃。她沒有采用剝奪好處的方式,比如不吃飯就不許看動畫片,不許出去玩,來強迫女兒關掉電視機,乖乖坐到桌前和父母共餐,或者把女兒的飯倒掉,餓她的肚子,以示威脅。尹建莉看到了女兒的需求,并滿足她,也預想到如果暴力處理,女兒和自己以及家人的感受勢必會很糟糕,造成家庭關系緊張,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她選擇寬恕了自己,沒有采取強制的手段樹立家長權威,和諧了家庭關系,也給孩子樹立了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強化暴力手段。
每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動機,有某種需求要滿足。這需求不會自動顯現出來,當事人也不一定會親自說出來。那么按照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看懂行為背后的需求,需要先仔細觀察,不帶任何看法和偏見的實事求是的觀察,描述觀察的結果。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認真區分評論和觀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多練習和運用。如“米奇花錢大手大腳”是評論,換一種說法“米奇上周買書花了一千元”,這是觀察的結果,描述了事實,有依據,讓人更容易接受。比如,妻子指責丈夫經常喝酒、應酬,希望他能珍惜身體,遠離無效的飯局,結果丈夫依然如故,沒有聽進妻子的請求和勸告。假如妻子當時觀察,說出感受,這樣表達“看到你一個星期三四次喝得臉像豬肝一樣紅,嘔吐,我很擔心你,因為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花時間陪一下我,能一個星期陪我吃晚飯四次”,可能結果不太一樣。
觀察、感受和看懂需求,清楚表達請求,是一個連貫的過程。“說出了具體的請求,對方也積極回應的可能性也更高。”溝通的過程順暢無阻,愛意自然流露,夫妻關系融洽,婚姻幸福。
居里夫人過生日,丈夫皮埃爾用一年的積蓄買了一件名貴大衣送給妻子作生日禮物。可居里夫人當時正因缺乏實驗經費而發愁,看到丈夫送給自己如此貴重的禮物,既感動丈夫對自己的愛,又想提醒丈夫應節約用錢,她沒有指責丈夫亂花錢,而是直接說出了自己的需求和請求:“親愛的,謝謝你,這件大衣確實誰見了都會喜歡,你是想讓我穿得更體面一點,對嗎?但幸福跟金錢無關,比如你送我一束鮮花慶祝生日,對我們來說也非常好。只要我們永遠在一起生活、戰斗,比你送我任何貴重東西都要珍貴。”居里夫人一席話看懂了丈夫的心思,也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巧妙地化解了家庭爭端和矛盾,加深了夫妻感情,情意相通,而不是抓住一點把柄,用言語傷及家人的心,透支雙方的情感儲蓄。
三 傾聽內心的聲音 關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說:“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傾聽是體察他人和自己感受和需求的前提。傾聽自己的聲音,有助于更好地傾聽他人的需求。
聯合國前秘書長漢馬斯克德曾說:“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
盡管現在是21世紀社會,可依然有社會文化不倡導婦女表達自己的需求。她們家庭責任感強,相夫教子,職場拼殺,一句“為母則剛”,讓她們佯裝堅強,忽略自己的需求,也不好意思、不主動表達需要理解和關心的需要,一心一意為家庭付出。可這樣的結果是心靈長期被壓抑,怨氣滿腔,犧牲感強烈,負能量爆棚,制造了緊張的家庭氣氛,招來家人的不理解。
我的母親就是這樣一位不善說出自己需求的人。她似乎失去了自我,把照顧家人當作自己天經地義的職責,經常管得太多、太細而遭怨。她覺得很多事不是出于自愿去做,而是“不得不做”。這樣的心態不符合非暴力溝通的做法。非暴力溝通希望我們能為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觀點負責,運用負責任的語言,“我想要……”代替“我不得不……”這種回避責任的語言,從自己身上尋找生氣的原因,而不是歸咎于外在刺激;嘗試多主動說出自己的需求,想辦法滿足它,跳出壞情緒的境地。我們的內心受到傷害,需要愛與呵護,療愈傷口。看到真實的感受,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是最好的辦法。
熱播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玉辦事干脆利落,馳騁職場,平步青云至分公司老總。這跟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積極主動滿足這需求有很大關系。她大二兼職推銷英語課程遇到老蒙,意識到老蒙是個有大格局的人后,立馬向老蒙毛遂自薦,推銷自己:“我有一個您必須考慮的產品,保證給您帶來巨大的收益。”她毫不掩飾自己的需要,主動出擊,及時抓住人生中的良機,實現事業的躍遷。
蘇明玉是愛自己的,時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會委屈自己,想要什么就去爭取。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說,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當我們表現不完美,轉變自我評價方式,不要急于自責和羞愧,一個勁兒地罵自己“真笨”、“蠢豬”。
其實,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這時候我們要警覺,自責之下有什么需要沒有被滿足,進而寬恕自己,盡力滿足需要,愛自己,關照自己的內心。當我自己每一次對家人發脾氣,不滿其他人的做法時,傷己又傷人。家人痛苦,我也焦躁,面目猙獰,多么可悲。我運用非暴力溝通法,由外向內,深入理解自己行為的動機,主動從自身需要和價值觀出發,選擇生活,不再是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內疚、羞愧。
快樂的源泉在自身,這樣想,就握住了主動權。內心一派平靜,投射到外部世界,能更好地鏈接他人,與世界握手言和,做到溫柔處事待人。
英國大眾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說:“每個人心里都潛藏著巨大的正能量,正確地使用這種能量,能夠成就豐功偉業。相反,巨大的負能量,足以讓你一事無成。”心理學上的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則都告訴我們,正面的情緒會吸引正面的能量,負面的情緒只會吸引不好的結果。
盡管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迥異,但人性是相通的,基于這一點,作為人,感受和需要也是共同的。
世界光怪陸離,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看似紛亂。其實世界也很簡單,簡單到你只需要看懂每個人背后這共同的需求,理解它,滿足它,照顧好自己,同時關照其他人,就行。
《非暴力溝通》書中的真知灼見,值得你細細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