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之前剛讀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一個名詞「人生四分之一危機」,也就是,二十出頭,三十將至,但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知道未來在哪里。看似選擇很多,然而面臨選擇,我們卻感到恐慌與逃離。瞧,多么貼切。
如果說“十個男人七個傻八個呆九個壞”,那么我要說現代人中,十個里至少有七個都在焦慮,應該沒有什么人會反對。起初會想要看《走出焦慮風暴》,就是因為我太明白「焦慮」這二字是怎樣侵蝕我們的世界,并步步為營的。雖然,《走出焦慮風暴》里提到很多佛學、道家和靈修相關的片段,書寫語言也不太直白,因此啃起來難免覺得晦澀,但這并不太影響我們透過文字了解焦慮、改變焦慮的現狀。
那么,你究竟為什么焦慮?
有可能是金錢、房車、各種開銷等壓力,也有可能是完美主義,還有可能是過度自憐自哀、患得患失……實際上,偶爾的焦慮很正常,但我們需要深究的是,為何焦慮會常駐我們的身體賴著不走?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焦慮初期無意識形成了,而我們又主動過度關注,導致焦慮這件事變得板上釘釘。
但需要明確的是,焦慮是充滿破壞性的情緒“坑洞”,但它是“坑洞”不是“黑洞”。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跳出焦慮。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正視焦慮,不要主觀把它認定為“魔鬼”,而是學會先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件事。至少不要刻意去回避,甚至去壓制。
我身邊就有親人被醫生診斷為“焦慮癥”,但值得一提的是,自從被診斷后,她焦慮的情況更嚴重了。她常常會翻閱病歷,從醫生潦草的字跡中認出“焦慮癥”這三個字,然后就感覺更焦慮了。她自動地把焦慮這件事不斷放大,似乎醫生的診斷給她判了死刑,然后,更嚴重地失眠、歇斯底里、心理不平衡。因此,在真正做出一些改變之前,我們首先要正視焦慮的存在,并不可以放大它。
告別焦慮的第一步——讓自己動起來
樂觀、改變心態或換位思考從不是焦慮者第一步應該要做的事,雖然很多書籍這樣提議。焦慮者之所以容易焦慮,就是因為內心的一種緊張,及對事件發展的一種悲觀態度。他們已經習慣了大腦思維方式在遇到事件的第一反應是消極的,突然讓他們從消極變為積極,僅僅靠言語上的“要積極樂觀”、“要改變心態”、“去學會換位思考”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應該先調動身體。比如去爬山、游泳、跑步,讓自己多做一些有氧運動,讓身體釋放巴多胺,讓我們的狀態先變得不那么消極。不論多么焦慮,先動起來,只要動起來,事情就有出現轉機的可能。
告別焦慮的第二步——學會愛自己
“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我們常常和別人說,但現在,請記得對自己說。焦慮的人常常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劣勢的位置,不滿、不公、不痛快,總而言之,焦慮者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太如意,對自己不太滿意。
“強大源自對自己的認識能力”。焦慮者往往對自我認識過低,在轉變自我認識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肯定自己。
告別焦慮的第三步——保持正念
幾年前,我在看《遇見未知的自己》時,第一次接觸到了“正念”。《走出焦慮風暴》也三番四次提到正念的重要性。何謂正念?用我自己的話就是——客觀與當下。也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當下的狀態,不偏不倚地觀察。
那要保持正念,歸根結底是要做到5個方面:
1.不批判:不習慣地批判自己,不要批判的自我觀察;
2.耐心:遵循自己的速度與腳步,不與他人進行盲目對比;
3.接納:贊賞自己的進步,也贊賞自己因為一些無常事件的干擾而暫時停滯;
4.信任:相信自己,不要盲目地相信“權威”;
5.不盲目追求:把當下上天給的“作業”做好,看看什么事情會發生就好了。
—END—
相關讀書筆記分享: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正過著白天寫公文、晚上寫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