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女友小時候一直跟她外婆在一起,父母外出打工,6歲之后才跟父母一起,她跟我說她從來沒有叫過她父母,現在也如此。我總覺得這樣不好,想勸勸她,讓她叫一下她父母,她卻一直很抗拒,怎么辦?
“讓她叫一下爸爸媽媽”看起來很簡單的要求,卻遭到了網友們的不滿:
俞知樂說:閉嘴,不要勸她,萬分感謝!如果你不能站在她身邊,也請不要站在她的對立面。
一直有喵的汪:為什么一定要叫?你女朋友的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了,你還要道德綁架她。
愛跳舞的女孩說:我今年18,留守了18年。小我7歲的弟弟和我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也試過那種叫爸媽叫不出來的感覺,現在長大點了,知道他們也不容易,但無論如何是和他們親密不起來的……
怪物少女說:我小時候是管外婆叫媽,管媽叫阿姨的,有一次媽來看我,留下來過夜,我們三睡一個房,媽媽自己睡一張床,我哭著喊著不要“這個阿姨”在屋里。媽媽就走到屋外,等我睡著了再進來……作為一個也是外婆養大的孩子,我勸你別為難她了,好好想想怎么愛她吧。
公子毅說:從小到大不斷有人跟我說,你應該叫爸爸媽媽,你不叫他們會不開心的。但沒有人理會過我的感受,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親子最親密的時期已經過了,錯過了就沒法彌補了。
匿名用戶:我今年剛大一,然而從未叫過自己爸媽。在別人面前我可以輕松的指著照片說這是我媽,這是我爸。可是無論我怎么努力,心里總是很難受,叫不出那一聲爸媽。我也想叫,但是開不了口,突破自己心理那層障礙,很難。
……
看著大家的評論,才明白,原來有這么多人,因為小時候與父母的分離,“爸爸媽媽”這個世上最溫暖的詞匯,對他們來說卻難以啟齒。還有網友說,他不僅不會感激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他,反而怨恨他們為什么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既然不打算履行父母的義務,為什么還要不負責任的將他生出來。
周立波曾在一期節目中逼被遺棄女孩認親生父親,當周立波問女孩如果現在有機會認親生父母,是否愿意時,女孩很堅決的說:我不愿意!
是否原諒父母,與孝順無關,當一個人足夠的幸福和安全時,就會放寬心去包容這個世界。
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親疏不是一個稱呼,或是法定上的關系,抑或血緣能解釋盡的。人與人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是要經營的。
聽到這樣的回答,相信在后臺的她的父母,內心已經被千刀萬剮。
這樣的回答,相信能讓偉大的父愛和母愛的高大形象,和一切為了孩子好的精神支柱瞬間崩塌。
可是,這是孩子的錯嗎?
在各種對母愛的高度贊美下,我們以為十月懷胎的辛苦,冒著生病危險生下孩子的付出,僅這一點,也足夠孩子感激我們一輩子。
我們以為,給孩子吃,給孩子穿,冷不到,餓不著,就算對孩子負責;
我們以為,告訴孩子,媽媽愛你,媽媽也不愿意分開,孩子就能理解;
我們以為,現在的分離,真的是為了更好的團聚;
我們以為,孩子很聽話,是因為她長大了,懂事了;
我們以為……
每當朋友聽說起由于工作等原因,迫不得己把孩子送回老家,我內心都會情不自禁的顫抖和心疼。
當我們丟下年幼的孩子外出時,我們可曾知道,身后的孩子心碎了一地。
我們的離去,帶走了孩子的靈魂。
因為,對于三歲前的孩子,媽媽幾乎等于全世界。
電視上曾放過一個關于“留守兒童”的宣傳片。
被留在老家的孩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村口大樹前等媽媽,每天都去,每天都去......
可是,媽媽真的回來的那一天,孩子卻不知所措,并沒有像媽媽期望的那樣,撲上去抱著媽媽表達思念。而是躲在門口,眼睛不安的看著地上,雙手不停的摩挲手指,腳在地上蹭......
這不禁讓我想起,生完二寶出院回到家時的情形:
我和抱著二寶的彭先生,推開家門,想象著母女重逢后又抱又親的欣喜場面。然而,坐在客廳的大寶轉過身,平靜的看著我們,沒有如往日般歡呼雀躍的迎上來,甚至都沒有開口叫聲“爸爸”、“媽媽”。
她站起來,靜靜的跟著我們進了房間,小心翼翼的看著爸爸手里突然冒出的小生命,新奇的探頭去看,靜靜的,一句話也不說......
我看著她,鼻子一酸,心里五味雜陳......愧疚?傷感?
接下來,她把玩具都搬進來,就在我床邊玩起來。奶奶擔心她在家里無聊,也擔心她打擾到我休息,想要帶她出去玩。任憑奶奶怎么誘惑,她都不會出去,直到爸爸下班回來。
就這樣,整整一個月,她始終圍在我床邊。我感嘆她瞬間長大了,懂事了。后來才知道,那時候的她,只是擔心一旦轉身,媽媽又不見了......
那時候,我陪她做任何事情,她都能開心很久很久,甚至笑出眼淚。我才發現,原來,她最開心的,不是多么昂貴的玩具,不是多么美味的食物,而是,媽媽在身邊......
我們可能低估了分離對于孩子心靈成長的殺傷力,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事后彌補的能效。
前幾天去重慶,跟朋友聊起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我說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道理的。3歲前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最深遠。
朋友問,很少有人能記住自己三歲前的事情,那我們怎么知道有沒有影響呢?
小時候,一放寒暑假,媽媽就會把我們送到外婆家。當時,姐姐覺得很正常,媽媽忙,沒時間照顧我們;而弟弟則很高興,就如終于掙脫牢籠的小鳥;只有我,被強烈的恐懼感籠罩著,使勁琢磨著要不要離家出走,要去哪里躲起來,才能讓媽媽永遠都找不到我,這樣就沒辦法送我去外婆家了……
為什么我們的反應有如此大的差距?我也不知道。
直到后來,學習心理學,知道三歲前與父母的分離,會造成很嚴重的心理創傷。想起爸媽無意中說過,很小的時候,我在姑媽家生活過一段時間,后來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會走路了,因為嫌棄農村的地板臟,不愿意光腳下地(以此推測,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在3歲前)。
也許,我們都記不清三歲前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卻在潛意識里,一直影響著我們。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特別是三歲前),后果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
1、敏感自卑,害怕失敗,害怕被否定。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短暫的分離意味著永遠的拋棄,他們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被爸爸媽媽拋棄,而不配得到愛。因而可能會造成自卑心理。
2、不善與人交談,喜歡把問題憋在心里。分離創傷,讓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連最親的人都靠不住,又如何與外界建立起信任感,如何敞開心扉。
3、很難與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有位朋友非常抗拒與母親的肢體接觸,無法與母親親近,別說牽手了,就連挨著或者靠近母親,都覺得很別扭和惡心。在感覺統合上的有個說法叫觸覺失調。3歲以前是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期,錯過了就錯過了。即使過后盡力的去彌補,在孩子小小的心靈深處,也一定會留下一絲不易察覺的陰影,就算日后再燦爛的陽光,也無法穿透那一點點的暗。
曾經,我們以為血濃于水,不管是誰帶,孩子最終都是跟父母親。當離別后的重逢,發現孩子還是依賴自己,我們終于放心了。
殊不知,這種依賴,只不過是孩子內心一直不放棄對父愛母愛的渴望。
研究發現,孩子要形成穩定的安全感,需要一個條件——在三歲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沒有嚴重的分離(超過兩個星期的分離即為嚴重),而且與媽媽的關系有很高的質量。因為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孩子到三歲才能明白,我看不見媽媽,但媽媽是存在的;媽媽有時對我不好,但我知道,她對我的好是恒定存在著的。
所以,有心理學家說,如果孩子三歲前,媽媽與孩子有了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那么,請攢下讓孩子看心理醫生的錢吧!
曾經,彭先生說我有耐心,我會教育孩子,所以,想要把外甥交給我。但是,我斷然拒絕了,因為我已經深深的感受到嬰兒時期就與母親分離的他,造成安全感缺失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許,我可以陪他玩,可以培養他良好的習慣,但是,我給不了他母愛。我暫時的幫助,反而會變成對他永久的傷害。
我不能創造機會,讓他成為真正的留守兒童。
有時候,年輕的父母們,或者為了生計,或者為了事業,不得已丟下孩子獨自出去闖,這是事實。我相信每個人、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處境和選擇。
但是,分離的傷害,也是事實。
如果有勇氣丟下孩子,我們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孩子的性格內向,沒有安全感,自卑自閉,不愿意跟父母說心里話,甚至不愿意叫爸爸媽媽……
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今后花上比現在多幾倍、幾十倍、幾百倍、上千倍......的時間和經歷來彌補兒時陪伴的缺失;
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讓孩子將來承受和付出比別人多幾倍、幾十倍、幾百倍、上千倍.......的努力和代價。
有時候,我們會安慰自己,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但是,前提是,我們得體會過什么是安全感,我們得知道安全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