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用包容心看世界、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世間萬物
《齊物論》:莊子
解讀:愛萍
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都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意識的表達和張揚,認為這才是快樂的來源。可是這樣真的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快樂嗎?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狀呢?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莊子的一篇文章《齊物論》,來看看莊子怎么說。
《齊物論》是莊子的又一代表作。在莊子的文章里,《齊物論》占據(jù)的位置非常高,被認為是最難懂的一篇文章,它能體現(xiàn)莊子“齊萬物”“齊是非”“齊生死”“逍遙游”的核心思想。
《齊物論》包含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齊萬物,簡稱齊物,推崇萬物平等,也就是說,萬物沒有差別,沒有好和壞之分;一個是齊是非,簡稱齊論,強調(diào)的所有是觀點、人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切殊途同歸。
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個學派著書立說,爭先恐后的弘揚自己思想的正確性,普遍存在以自己的理論,去戰(zhàn)勝或說服別人。在這個時候莊子推出齊物論,足見其境界之高。
01.用包容心看世界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這一段是顏成子游和南郭子綦先生的對話。
南郭子綦靠著桌子坐在那,仰著頭閉眼沉思,神情恍惚。
顏成子就問他:這是怎么啦?就算身體體可以像干枯的樹干,難道精神狀態(tài)也像死灰了嗎?這可不像平時的你啊。
南郭子綦就對子游說,我在思考,隨之進入到一種忘我的境界里了,我發(fā)現(xiàn)這樣就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看待事物。
就拿聲音來說,人吹笛子的聲音柔和悅耳,大風刮過樹木所發(fā)出來的聲音尖利刺耳,雖然聽起來不同,但是他們是同源的。這些聲音都是由風造成的,風聲無論是怒吼還是悠揚,根源是一樣的。
世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所以,我們遇事不能只看表面,當思維到了一定高度的時候,我們就能以包容心來看待世間萬物。
我們不要以自我認知來看世界,要有一種更大的胸懷看問題,對萬物的評價才會更客觀,從而擺脫狹隘、無知與傲慢。
一個人的認知和眼界,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看待問題的高度和廣度,從而決定了一個人人生的寬度、厚度和氣度。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時,多換位思考,就有可能會豁然開朗。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都不同。
從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問題,以包容之心看待世間萬物,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02.站在更高處看人生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這一段論述,莊子描述了人之百態(tài)。
真正見識廣博的人是不會與人爭長論短的,只有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才會被自己的思維局限,才會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講出的話盛氣凌人,整天糾纏在瑣碎的問題里。這些人就算睡覺都不能安寧,醒來后就馬上進入狀態(tài),跟外界交際呼應(yīng),整天鉤心斗角。
有的懶散行動遲緩,有的總是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有的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弱小的膽小怕事惴惴不安,強大的也會驚恐失魂。他們說起話來,尖酸刻薄刻,就像利劍一樣傷人,一切是非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他們整天困在各種應(yīng)酬里身心俱疲,說明他們已經(jīng)逐漸將自己消耗殆盡。這種人整天唉聲嘆氣,焦慮,煩惱不斷。
這種種情態(tài)日夜更替,卻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
莊子說:一旦懂得這一切發(fā)生的根源,就能明白人為什么會煩惱,為什么會不開心。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造成的。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接下來,莊子又用人的身體舉例子。他說,人體有很多骨節(jié)、眼耳口鼻等九竅、心肺肝腎臟等,這些都同時存在一個人的身體里,那么,它們哪一部分更重要呢,它們都同樣值得珍惜不是要是對那個部位更偏愛,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重要的,沒有哪一部分是次要,他們之間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相互依賴的關(guān)系。這么多的問題發(fā)散來想,就能找到一個合理答案。
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接下來我們來看,“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
說的是人們無論跟外界環(huán)境相互依存或者相互矛盾,生活依舊會像快馬一樣奔馳在他應(yīng)有的軌道上面,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
人們找不到方向和歸宿,不知道一輩子忙忙碌碌為了什么,難道是做物質(zhì)的奴隸嗎?
莊子以此為例,描繪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tài)和表現(xiàn),這些人,天天都用自己的觀點攻擊別人,他們所執(zhí)著的我不過是假我,就像風吹萬竅,卻以為自己的聲音是唯一的風的聲音。
這正是《齊物論》的核心“齊物”的觀點: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qū)別,但萬物一體,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zhuǎn)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qū)別的。
所以,遇到問題,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而要學會跳出局限,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你會看明白一些事,進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有的人越活越狹隘,有的人卻越活越寬闊,問題就在于,我們看世界的眼光是不是更高更遠。
03.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齊物的觀點再進一步,則是齊論:各種學派都在費勁心思說自己是對的,從而否定別人的觀點,然后為了分對錯一直爭論不休。
所以莊子認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不如用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去以觀察,這種“莫若以明”的方法才是循道的認識。
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有上就有下,如果沒有下哪來的上。
所以“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意思是說,站在這個角度是看不到另外一邊的。但是正反兩面又是分不開的,就像有白天也會有黑夜,他們又是互相轉(zhuǎn)換的。
人們總是爭論對與錯并沒有意義,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彼”與“此”、是”與“非”的關(guān)系,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轉(zhuǎn)化,所以對于事物評判是不可能有絕對的對錯。是和非也都來自個人成見,每個人以為自己才是正確,然后,以自己的觀點來品評別人,這就片面的。
當我們了解了事物具有“彼”與“此”的對立性,在處理問題時,不要帶有個人偏見,從事物的本性出發(fā),就能洞察事物的本來面目,做出公正合理的結(jié)論,這就是“道通為一”。
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那么狹窄和暗淡,而是期待自己的世界更為廣闊,能夠領(lǐng)略更多的人生旖旎風光,才不負此生。
所以,擁抱生命中的一切的好和一切的壞。人生中的每一次經(jīng)歷都是財富,哪怕遭遇艱難困苦其實都是一場歷練。
就如千古流芳的大詩人,蘇軾,若沒有前半生的顛沛流離、跌宕起伏、屢遭磨難,哪有后來的超脫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廣闊豁達的胸襟。
正如董卿說的,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每種生活都有它的快樂,找到真正的自己,享受屬于自己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