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不大喜歡霧天,然而,它還是來了。灰蒙蒙的漫天飛舞,沒有風,它們獨自的很是自由。昨天還是天氣晴朗的,變化總是讓人趕不及,只是在一個安穩的晝夜之間。春天已經到來了,在這沉沉的霧氣之中。也許不明之處隱藏著一些煩憂,現在還看不到。事情因為太過于幽隱而讓人局促不安,正如霧后的鳥鳴,其中的美韻自然降了幾分。
昨夜送學生回時已經太晚,給遠方的姑娘發了信息——她已睡入夢鄉。因為我一向都是那么遲的,便沒有了隨著美妙悠揚的笛聲走進她夢境的機會,確有許些遺憾。神交正如霧氣的朦朧,隔了一層紗,看不見美麗溫存的笑臉,聲音里卻有另外一種神韻。中國人的文字與聲音一樣,十分美妙。優美的文字,獨特的遣詞,儒雅的性情以及心志的表露,只在文字的背后,語言的弦音。讀一篇美艷的閑文,窺探溫柔人性,愛上一個未曾觸碰的精靈,那是純粹的美,一種想象的、發自內心的、不加修飾的美。但是這種向往略嫌模糊,如這初春的霧。內心的呼喚,想聽取鳥鳴的清脆,又擔心人的追求破壞自然純粹的自在。我做出了一個十分合適的決定——井底觀天,之外的一切留給想象的自由。這是書呆子的浪漫情懷。
書呆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欣賞美好的東西,追求美好的東西,卻又擔心人為的、不可磨滅的意志會破壞它,所以若即若離,忽冷忽熱,耐心有余而人情不足,且還失了舉重若輕的氣量和順其自然的大度。書呆子的生活和情感總是無比的糾結。他們在痛苦中快樂著,在快樂中心甘情愿地痛苦著。常人看來,這真是十分的怪異。人因為無情而果斷,因為多情而溫柔,然而物極必反,人在盛情時卻變得呆了。盛情的人瞻前顧后,左思右想,對他人無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都顯得不合適。世事變得矛盾了,他也變成了呆子,變成了最不容易做決定的一類人。
很久以前,教師大部分是書呆子。他們富有愛心,心思細膩,處事和平而能顧全大局,在文化事業上更容易有所成就,也正是這些盛情的書呆子構建了一個社會的和諧文化并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解放人們被社會禁錮的靈魂。然而,他解放了其他人,卻把自己投入了知識和情感的牢籠不得解脫。書呆子總是在追求智慧、創造文明體系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獻出精神,最后卻因為無法逃脫知識、情感的束縛而死于空虛與寂寞。他們在成為書呆子之后便開始奉獻生命力量,直到心力枯竭。這是一群偉大的人物。今天,情況已有了很大變化,教師也不再以書呆子的形象出現。他在丟失師者風范的同時學會了一些非書呆子擁有的品格。唯利是圖的意志最是令人深感遺憾。為師者從來都不是聰明能干的人,但是,老師受了世俗的熏染,滿身的銅臭味,博士才子的品味日漸稀罕,珍貴得很了。如此世況,如果還有人喜歡稱我為書呆子,我心中自有別樣歡喜。我不記得還有什么樣的稱呼對于一個為師者而言更加貼切的了。其中有高尚的贊譽,是社會經濟利益下人們僅存的對文化的希冀。
或許“書呆子”中有一些嘲諷的意味,但是那又如何!他們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追求文化與自我的融合,以自己作為文化最忠誠的代表,堅守著人類靈魂最純潔最寶貴的精神陣地。“嘲諷”是缺乏智慧的人對有豐富精神體驗和高知識水平的人的合理評價。如果不是嘲諷,我們便會感到驚訝和不適應。但是也有很不適應的時候。陳寅恪的經歷就讓人很不適應,甚至有太多的惋惜與深深的悸痛。那是全社會價值取向的偏曲,是中國人民道德的畸變,是社會風氣的腐化對師者施加的人身攻擊和精神折磨。書呆子從來不會因為身體上承受的壓迫而氣餒,社會精神和人民氣志的衰腐才是最沉重的打擊。一段沉重的歷史顛覆了書呆子的所有高貴的品格和尚未擁有的光輝。在那段風雨歲月里,中國文化遭受了一場令人痛徹心扉的劫難。書呆子的悲傷便是歷史的悲哀。
生活在霧里,太陽出來的時候,情真意切,略有些溫暖與自如,更多的時候是人生的灰暗與憂愁,懷著一顆多情善感的心自我安慰,在奉獻一生中滿腔熱血地創造更加燦爛的文化卻又作繭自縛,死在自己的刀劍之下。這便是書呆子——歷史中最矛盾的群體和社會進步演化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