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陳世欣 來源:知乎
作為一個前省狀元(并且周圍的大學同學一大把狀元),經常看到媒體上對狀元的過度渲染和模式化,這里講講高考狀元的看法。
首先,高考狀元是神?天天打游戲照樣排第一?
顯然不是,我周圍所有的狀元,包括我自己,都是在高中付出過踏實努力的。
雖然方式各自不同,比如有的人不愛聽課,但人家自己在下面看書啊!
比如有的人不愛做老師發的習題,但是人家做自己選的習題啊。
當然,逃課是有的,不交作業是有的,晚上早睡啊偷懶啊拖延啊都是有的,但總的來說,是要順著高中知識的脈絡學過來的。
每天真的“放浪形骸”的高考狀元也學有吧,但那在狀元中也是百里挑一了。
第二,高考狀元是高分低能書呆子?
我不這么覺得。當然和很早就進入社會工作的人來說,學院氣可能是重了些,做事也許沒那么會變通,但這不是狀元的特征,而是大部分在讀大學的人的特征吧。
所謂狀元,是一個同水平的階梯中在某一次特定的考試中冒了頭的人,有個概率問題在里面,所以既不要神話他們,也不要過度貶低他們好伐!
至于是否“高能”,私以為狀元(包括同一階梯卻沒有拿到狀元的人),是確實在某些方面有過人之處的。
比如較好的自律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理解、總結和轉述能力(指文科)等等,統稱學習能力吧。
賤賤的說,我曾經也疑惑過為什么有好多人學習時間比我長那么多,看上去比我努力那么多但成績就是不如我.........(當然,山外有山,進了大學之后我就突然默默懂了- -)
第三,素質教育。
我理解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在“基本知識掌握的前提下,在一個或多個特殊興趣或特長的方面又更深入的拓展”。
這些“方面”,我認為可以是體育、藝術、或者是表演、講笑話,但也可以是某個特定的學科分支,比如“我就是對中國晚清痰盂變遷史有濃厚興趣”(隨便舉的栗子)。
這些拓展怎么達到呢?首先是要有時間啊親!!
不把大把大把的時間投入進去,站著說什么腰疼啊!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貌似說每天一定要有4小時的空閑時間給孩子,才談得上真正的教育(模糊的印象,待考察)。
我們的高考學生呢?我當時所在的省份算輕松,每周可以休息一到兩天,但仍然要基本從早學到晚。
當然啦,中間休息的時間我們會看小說,會玩兒三國殺,會打游戲,晚上也許也不需要熬太晚,但真的僅!此!而!已!了!好!嘛!
那些零散的休息時間,真的只夠用來休息,而如果用來展開新的、深入的其他腦力活體力勞動,并積日復一日累到可觀的程度,則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素質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不是看看小說、不熬夜、打打游戲就是素質教育的,頂多是應試教育游刃有余罷了。(以上言論只是我的體驗,并不具有代表性。比如說北京孩子,他們素質教育好像搞得就蠻好嘛,因為他們高考壓力真的相比要小多了)
對了,您要問了,問什么要學習這么長時間呢?還不是因為高考題出的越來越偏怪難,高考成績幾乎成為招生全部的參考(自主招生這個問題太復雜,這里略過不談),所以必須出些變態的題來拉開檔次。
第四、思考能力。
高考狀元廣泛的業余愛好必然會對他們個人成長產生一定影響,而他們往往善于把這種影響往好的方面轉化。也就是說,他們的愛好,也許就是促成他們好成績的原因之一。
這些差別主要是因為思考能力的不同。
我們身邊總有些學霸玩的比誰都high考得比誰都好,這絕不是天生的智商高,而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善于思考。這種思考不只體現在課內學習中,還滲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中。他們善于發現未知,并且產生好奇,好奇引起思考,思考催生智慧。正是大量的思考使他們的腦袋越來越靈光,在學習上也就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即使是在打網游、踢足球、刷微博,他們的大腦也在不斷攝取著外界信息并高速運轉著。
而那些每天悶頭學習,在題海中奮戰卻依然成效甚微的學生,看似努力,確沒有真正思考。這里表達起來可能有點困難——他們的思考,往往是被動的、膚淺的、狹窄的。學霸們的思考,往往是主動的、深層的、廣泛的。
學霸們看到日月星辰,會好奇宇宙的運行。看到機器運轉,會好奇它的工作原理。看到新聞聯播,會聯想到政治斗爭。
而有的人,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他沒想過也不愿意想那么多 。甚至說,很多東西他壓根無心去看。他只愿意去了解一些簡單直接的、娛樂性的信息。
這可以稱作是思維習慣的不同吧。
一般人的思維:做一道題→不會做→問別人或看答案→會做了。
學霸的思維:做一道題→不會做→再三思考→還是不會→問別人或看答案→會做了→思考這個答題方法是怎么得出的,別人是怎么想到這個答題方法的→將具體問題升華為普遍方法→下次遇到類似題目盡量實踐一下這個方法
結果:一般人可能下次依然不會做這道題,而學霸很可能就此掌握了一類題的解答方法。
學霸不是天才,他只是不怕思考,勤于思考,在思考過程中越來越善于思考。
我們可以再把話題延伸一點:為什么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不善于思考?
這個和很多因素有關,私以為家庭與教育環境是最重要因素。
愛學習的父母,愛讀書的家庭,即使不去刻意培養孩子,孩子也很有可能會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愛上學習與思考。
而整天打牌酗酒的父親和懶惰八卦的母親,只會讓孩子從小懶于思考。
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發現,書香門第與教育世家經常出學霸,或是其他方面的人才。
而因為家庭與教育環境是從我們出生時就一直伴隨我們的,所以會導致“某個人從小就聰明”“某個人是神童”的表面現象。那只是表面,那是不從娘胎里帶來的智商,那是后天一點點積累出的素養。
你可以嘗試培養一下思考的習慣,相信你會發現思考的樂趣,并從中受益。
歡迎各位參加百萬父母俱樂部高效父母系列培訓!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孩子的素質,也適合于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的競爭。幫每個家庭在提高孩子效率的基礎上,再省下100萬元,可以作為出國教育初始基金。
如果你希望改變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歡迎加入微信群到樂創高效父母俱樂部討論。已經有900多個家長在樂創父母群里了。
免費申請在線試聽:http://event.3188.la/5388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