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大袁跟我說她把設計師助理的工作給辭了,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后到蛋糕店跟師傅做學徒,上周大袁跟我說她從蛋糕店辭職了,因為帶著她的那個師傅老訓她,而且好多東西不會,學起來又特別雜,總體來說就是干的不開心,所以辭職了。現在她感覺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問我為什么做自己喜歡個工作就這么難?
前天竇竇跟我說她想從事業單位跳槽,因為她在事業單位的工作薪資低,沒有任何發展空間,自己也不喜歡,只覺的是一個鐵飯碗,現在竇竇想找到一個自己真正能安放心靈之處的工作,但是自己又不知道哪個工作才能滿足自己這個想法,而且自己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鄰居家的小孩涵涵剛剛大學畢業,特地來我家問我央企和北京市屬國企的區別,以便知道什么是更好的平臺,問了很多關于什么是更好的工作的問題,唯獨不問“我能做什么”
還有我同事CC姐工作做的順風順水的但是總在閑暇問自己:“我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么?”
……
身在職場中的人無時無刻都會遇到這類困擾,懶人老貓在《好好工作》幫忙解釋這些困擾的原因。
懶人老貓,原名曹軼華,北京時代旭隆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高級軟技能培訓師、高級咨詢顧問。長期致力于職場問題解答,個人職業發展與成長問題分析,曾經被媒體稱為“職場奶媽”。豆瓣閱讀專欄作者,領英專欄作者,“在行”平臺上注冊行家,以“職業發展”和“團隊建設”為主要話題,獲得良好評價。。。。。。。
原因是大部分人可能都誤解了工作的價值到底是什么,以及工作的價值和我們自身的價值到底是什么關系。
自我實現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來自于我們成功的感受和對自己的期許,它與一個人身處何種單位與崗位關系其實不大;而工作是另一個問題,在工作中我們通過自己創造的成果換取收入,用收入維持自己持續的勞動能力,并用收入的一部分投資自己以便進行產能的提升。赤裸裸的市場交易才是工作的底色。
《好好工作》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
絕大多數人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為我們很少會去仔細界定自己“喜歡”的是什么。比如我們經常認為我們喜歡看電視劇、吃美食、打游戲等---這些雖然很好,但卻是不太需要門檻的享受,也因此我們幾乎不太可能因為喜歡這些而成為傳說的“人才”,進而成名發財。
有時候我們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是因為我們喜歡的那些工作喜歡比我們資歷更好的人;還有些時候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深入某項工作,來培養對工作的愛好。喜歡的工作和可心的愛情一樣可遇不可求,得之我幸,不得就得靠經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培養一技之長比尋找“喜歡”的工作具有更多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培養一技之長呢?
學習。
在職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成年人的學習又有自己的規律,在企業培訓中,我們有一個基礎原則:“從工作需要出發,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成年人的學習必須從學習結果反過來審視我們學習的內容與意義。如果學成而不能致用,也是很快就會忘記的。
人生不是為了學習而活著,但學習能讓我們活得更好。學吧,學習是對自己的投資。
怎么學、向誰學?
職場中的學習有一個著名但出處不太明確的“721”法則。意思是有70%的學習是在本崗位上完成的,20%是在與同事交流中學習到的,另外10%才是通過培訓機構、書籍等這些方式學習到的。從實踐來看,基本上也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引申出來我們要在工作中學習的話怎么學、向誰學?
報班考試這種就不多少了,與其說是一種學習,更類似一種“投資”。雖說投資到自己身上不浪費,但既然是投資就要關注“投資回報率”,盲目的考了很多證,如果不能及時應用的話,很快學到的東西也會忘記,長期下去就是對精力投入的浪費。
平時我們大部分的時候跟同事和領導接觸的時間比較長,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
向領導和同事學習可以觀察揣摩,仔細觀察他在什么問題上是怎么處理的、得到了什么結果,然后學習其中有效的部分。然后通過自我反省,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及時總結和復盤。
向別人學,最忌諱上來就問一個特別大或者指向不明確的問題,比如“怎么做才能讓某領導喜歡我”,要解釋清楚這么一個問題太復雜了,實在沒人能做到。
另一個糟糕的習慣是伸手黨,只想要立刻見效的方案。在職場中稍有點資歷的人都不會輕易把有價值的東西白白拱手給人。
如果你又想要高回報、安全感、榮耀感以及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但是,不想付出,不想學習,那么我想說,還是放過“工作“,也放過自己吧。你干還是不干,一個崗位還是默默地在那里,只與企業發展的目標相關,卻對你的感受無動于衷。
職場中我們遇到了太多困擾我們實際的問題,例如:該回家還是留在北上廣打拼?到哪里找“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的工作?要不要把個人興趣變成謀生的職業?工作不順心該不該跳槽?怎么跟領導和同事搞好關系?是否有必要做職業規劃?遭遇職場瓶頸該怎樣解決?
大多數常見的職場書卻并沒有給出答案,這本《好好工作》旨在為你填補這方面的空吧。
如果你正好遭遇職場中的困擾,不妨看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