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憔悴破敗之音
究竟是怎樣的人,擁有如此纖細的筆調?
究竟是怎樣的民族,藏匿著如此不堪而令人憐惜的情感?
那少年盤腿坐在藤椅上,笑著,像秋毫一般細弱,如白紙一般純潔而單薄,美得不可思議,猶如鬼魅一般可怖。
這不是一部長篇巨著,但開開合合間,總是如一股細流從指間流向心中的柔軟處,《人間失格》,是一部真實的私小說。
小說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記共五個部分構成,其中序和后記以作者口吻敘說,三個手札則以主人公葉藏的口吻敘述。主人公葉藏從小沒有作為人而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欲望——吃飯的欲望,對他來說吃飯是一種痛苦。從小體弱多病,卻天資過人,對病痛和精神痛苦的緩解成為了他的最大的需求。生活在富庶,古板,等級森嚴的傳統家庭。幼小而敏感的心靈受到了互相欺騙、互相犯罪的“人類”的傷害。他在“人類”當中通過扮演“小丑”來向“人類”求愛,同時也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和心理上的不安與恐懼。對自己的無能和“犯罪”,對“人類”的恐懼和失望使他作為一個人而感到羞恥,認為自己不配作為一個人而活著,逐漸的葉藏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成為了完全邊緣化的人。他的不幸是“一種缺乏拒絕能力的人的不幸”。到東京后,葉藏沉迷于酒精和女色,最終把自己推向了滅亡。小說的后半段,葉藏被認為精神失常而被送到了瘋人院,并且給自己按下了烙印:“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失去成為人的資格。
“相互欺騙,卻又令人驚奇地不受到任何傷害,甚至于就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在欺騙似的,這種不加掩飾從而顯得清冽、豁達的互不信任的例子,在人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過,我對相互欺騙這類事情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就連我自己也是一樣,依靠扮演滑稽角色來整天欺騙人們。對于那種教科書式的正義呀、道德之類的東西,我不可能抱有太大的興趣。在我看來,倒是那些彼此欺騙,卻清冽而開朗地生存著,抑或是有信心清冽而開朗地生活下去的人,才是令人費解的。人們最終也沒有教給我其中的妙諦。或許明白了那些妙諦我就不再那么畏懼人類,也不必拼命提供逗笑服務了吧。或許也就犯不著再與人們的生活相對立從而體驗那種每個夜晚的地獄所帶來的痛楚了吧。總之,我沒有向任何人控訴那些男女傭人犯下的可恨罪愆,并不是出于我對人類的不信任,當然更不是基督教的影響,而是因為人們對我這個名叫葉藏的人關閉了信譽的外殼之緣故。因為就連父母也不時向我展示出他們令人費解的部分。”
——手札之一
作為一個孩子,葉藏過于早熟,他從未停止過對自己的審視,從未原諒過人類的丑惡,他能看清,卻看到的都是不真實、偽善的,雖然這樣做讓他體無完膚、恐懼著、顫栗著,《人間失格》里說:“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和睦的人類社會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騙上。之中能開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么也察覺不到,就是聰明到學會了麻痹自己。葉藏卡在兩者之間。他聰明得恰到壞處——看了清一切,卻無法麻痹自己。葉藏小心翼翼的活著,卻從未自欺,若是說他的罪在于以虛假的外表欺騙他人,以討他們的喜愛,那豈不是欲加之罪?
神給了孩子們懵懂無知的笑靨,卻遺忘了渴求愛的葉藏,這是葉藏深入骨髓的傷,是他孤獨彷徨的原罪。
“俗話說“腿上有傷痕,沒臉來見人”。在襁褓中這種傷痕就赫然出現在我的一條腿上,隨著長大非但沒有治愈,反而日益加劇,擴散到骨髓深處。每夜的痛苦就如千變萬化的地獄,但(說來也怪),那傷口逐漸變得比自己的血肉還要親密無間。傷口的疼痛,仿佛有活生生的活生生的情感,如同愛情的呢喃。”
——手札二
青春的揮霍,極度的墮落,生命的迷惘。
少年葉藏像鬼怪一樣迷失在東京,他掙扎著,像離水的魚。他奔走于地下集會,成為共產主義秘密研究會的干事,在不合法的世界里,葉藏比在紳士的合法世界里活得更加悠閑自在、游刃有余,顯得“蓬勃健康”,他說自己不能死守在一個沒有門窗的寒冷房間里,既便外面是一片不合法的大海,他也要縱身跳下去。哪怕是馬上死去,也心甘情愿。把自己成為“失敗者、背德者”,山窮水盡之時,,葉藏沒有絲毫猶豫,與一個女子殉情了。死亡或者是對于葉藏的解脫,或許他終于可以結束令自己汗流浹背的日子,逃離自己對自己靈魂的折磨。但葉藏的一生卻是最慘烈的悲劇,悲劇,即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葉藏是美好的,他從小到大,從未加害過任何人,包括那些傷害他或給他溫暖的人,他的惡行,受害者往往都是自己,所以既是葉藏被身邊的所愛戴,卻無比的憎恨自己。他說,“我的不幸,全是處于自己的罪惡,無從向人抗議……”但是他的罪又該如何抹去?難道戒酒就好了嗎?他到底有何罪?為何要承受最痛苦的責罰?罪與罰。陀斯妥耶夫斯基定下的書名,卻烙在了葉藏的胸口上。
“她漫不經心地說道,‘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吶。’”
——后記
葉藏在酗酒和嗎啡中走到了人生的絕境,在他的一生中,也許只是缺乏一種力量,“愛”,無論是“愛”與“被愛”,葉藏都是無能者,他怕被傷害,所以偽裝自己,放縱自己,與青春較量,最后頭破血流。
葉藏是一個像神一樣高尚的人,他并不卑賤,純粹的像蒸餾過的水,保留著一顆纖細脆弱的心,但是對于這樣的一個人,人間即是地獄。
在我們這樣一個年紀,逐漸走進了社會,看見某些人某些事,或許會有人怒吼咆哮,批判社會的不公,人情世故的虛偽……但是十年,二十年后呢,有人成為他們曾經所蔑視的人,有人依然高昂著頭顱,卻和葉藏一樣頭破血流。《人間失格》描述的不是頹廢的精神,而是極度的理想主義、因太過高尚而迎來破滅的理想主義。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天鵝之作,此書發表的同年,他投水自盡,和葉藏一樣,與一個女人殉情。太宰治在后記里的第一句話便是“我不認識寫下這份手札的瘋子。”這句話可以信以為真。太宰治成功的麻痹了自己,但又無法否認那就是他理想的寫照,是“無賴派”的巔峰。
我敬太宰,敬他的堅持,敬他的清明。
或許是有著同樣的心靈,我被打動了,卻無法流淚。
太宰看見了“人間”的可怖,將它剖開,殘忍地丟出來給世人看,給自己看,卻又無力抵抗,于是厭倦自我,以不作為的頹廢來抵抗著普世價值,卻在理性與自我中拉鋸,脫節。最終,太宰閉上了眼睛,他的作品卻無聲地侵襲著我們心中或明或暗的、都存有懦弱的一塊,無從回避。
我小心謹慎地品嘗著此刻的心情,生怕它不久后就會在人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