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老師個問題,家里十五六歲的男孩,再學習上一直把心拿不出來。讓他靜坐精心也沒有效果,心急,老師一定有辦法吧。
答:
首先要說聲抱歉了,孩子的教育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很復雜的話題,我們不能過度簡單化地去看待處理,我并不清楚你們家的教育過程與細節,所以你的問題沒有辦法給出任何定論。
從上面問的提問,也的確能夠反映出來一些問題,這里我們提出來(可能并不一定都是您想聽到的,見諒),您可以作為一個對照思考一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首先從你的問題,已經比較明顯能感覺到有點病急卻無處投醫了。我們大部分人自己靜坐都還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還不得要領,也未見到生活立刻有什么改變,卻希望孩子能一靜坐就能立竿見影學習進步,這樣會不會太強人所難了呢?自己都沒有做成功的事情,卻希望比自己更不成熟的孩子能夠做到,怎么看都不合乎邏輯規律吧?
這非理性期望的背后,其實常常是父母把自己未能實現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只要有這樣的期望存在,那么即使孩子自己意識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潛意識中還是會反抗。這樣的反抗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公然的抗拒學習,也有消極的反抗,例如學習效率低下,有意無意把筆記課本搞丟,或者在學習的時候大腦拒絕思考,甚至每逢考試就生病等(沒錯,我見過不少孩子常年體弱多病其實是源于潛意識對父母的反抗或者索取關注)。只要潛意識里有這樣的反抗情緒在,即使孩子本身明白再多道理,或者孩子主觀意識層面再想要好好學習(很多成年人自己都無法察覺到自己的潛意識,更何況孩子),最后結果也一定不盡人意。要明白潛意識是純粹情緒化的,平時我們腦子里的道理對潛意識來說絲毫不起作用,主觀意志的力量在潛意識面前也根本不值一提(超意識的層面我們就不談了,在連潛意識都沒搞明白的情況下,談超意識就是扯淡)。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我認為要反思自己有沒有把一些自身未能實現的期望強加給了孩子。當然這并不是說父母就不應該督促孩子認真對待完成自己的學業,但是過程中,還是我們常說的,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么?到底是客觀地在督促孩子克服解決問題,還是心中把某些在自己身上未能實現的執念轉嫁給了孩子?兩種情況,即使用同一種教育方法,得到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那么反過來,既然潛意識不講道理,又常常阻礙我們主觀意志的實施,那是否在教育上潛意識就一無是處,毫無利用價值呢?當然不是,潛意識本身只是一個中性的事物,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屬性,如果善加利用,自然可以成為強大的助力。潛意識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形成情緒聯想(就像我們讀書時學過的條件反射,在給狗喂食的同時搖響鈴鐺,反復刺激久而久之,狗即使在沒有吃東西的時候,聽到鈴鐺響也會大量分泌唾液),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長期下來,學習與反抗情緒就會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形成情緒聯想,一旦觸及到學習,孩子的反抗情緒就會被喚起,就像開關一樣,一旦這樣的聯想形成,最終就會演變為對學習的抵觸。
要消除這樣的聯想,就需要在孩子學習時父母不去觸發孩子的反抗反應,久而久之,這樣的聯想就會減弱(就像條件反射實驗中的那只狗,雖然已經形成了鈴鐺和食物的聯想,但是如果后來我們反復只搖鈴鐺而不給它喂食,那么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它聽到鈴聲還是會分泌唾液,但是漸漸的,這個聯想會逐漸減弱,并最終消失)。所以這個還是回到了我們剛剛說的話題,父母能不能先做到自己把自己的起心動念清理干凈,在對孩子的學習督促中不帶上自己的未完成期待?(但是又不能因此對孩子畏手畏腳,這樣又會把孩子培養得無法無天。所以一切對子女的教育,最終你會發現其實都是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你過去沒有解決掉的功課,孩子最后都會給你報回來的)
除了上面簡單介紹的消除潛意識聯想的方法,另外一個在教育中很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構建正面的情緒聯想。前面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孩子潛意識中把學習和負面情緒聯系了起來,那么就會各種無意識抗拒學習;那么反過來,如果我們幫助孩子在潛意識中把學習和正面情緒聯系起來的話,那么學習就會變成一種伴隨強烈自發驅動的行為,甚至到達停不下來的程度。常見的與學習關聯的正面情緒多來自于家庭,如家庭的溫暖、陪伴、包容、家庭成員自豪等。例如就我自己的例子而言,我認為在我的童年里,我的外公對于幫助我建立學習與正面情緒的聯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外公經常會帶我,他看到我喜歡看什么動畫片,就會給我畫里面我喜歡的角色,所以我后來長大后很喜歡畫畫,甚至曾一度立志考中央美院,我的素描在當時少年宮里也很受老師器重,最重要的是,每周末幾個小時的畫畫對我來說完全不是學習,而是一項愉快的活動;另外外公很喜歡讀書,對各種科學知識非常有興趣,常常帶著我看電視里的各種科普節目,經常我在他身邊看著他饒有興致地讀書和看科普節目的樣子,漸漸地我的潛意識便把各種正面的情緒感受(例如溫暖、快樂、陪伴等)與學習聯系到了一起,形成了正向的情緒聯想。在我長大后,這些聯想依舊在持續而深遠地影響著我,雖然在中學進入應試學習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壓力與痛苦,但是學習在我的潛意識中也總能喚起些許溫暖的感受。因此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依然不減,我依然會在課外保持自己的閱讀興趣,雖然當時讀書的時候還不明白背后的原理,但是它對我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直到這些年,我才了解到當年我有多么幸運。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的一位忘年交,我一直很欽佩他的學識與才氣,我這里叫他強哥。他有三個孩子,大兒子沒比我小幾歲是個才子,大女兒比較神秘我了解不多(他說女兒18歲后隱私就變得神圣不可侵犯了,笑),小女兒才二年級。他在一次聊天中提到了他如何培養小女兒的學習習慣,他說除了每次回家要陪女兒玩,到了做作業的時間,他就會和女兒一起呆在書房,女兒做作業,他就坐在女兒對面安安靜靜看書。一個學期后,一次班主任給他看小女兒寫的作文《我的爸爸》,里面女兒天真地寫道“家里我最愛的是爸爸,但是爸爸最愛的是書,第二才愛我……”看到這里他樂壞了,然后告訴我“這樣就夠了,我的目的達到了。”就這樣不露聲色地,強哥已經給女兒的潛意識里建立了關于學習的正面聯想,埋下了一顆未來小女兒將受益終生的種子。
當然除了以上情況,我也見過很多其他的促進學習的潛意識聯想,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人而異:例如有的是男孩子在青春期里喜歡上了班里學習好的女生而開始發奮的;又或有的是喜歡的人嫌棄自己成績不夠好以后出路不好受刺激的;又或者有的學生是對自己的家庭深感厭惡,努力學習只為以后能遠遠地逃離自己的家庭;也有的是為了努力維持好孩子好學生的形象來贏得長輩與老師等權威角色的認可的;也有的努力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生存現狀的……我聽過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說自己當年多么多么努力刻苦學習,其實不妨深挖一下自己當年的驅動力是什么?是否適用于孩子?
以上建立潛意識聯想的方法,需要家長本身對心理學有比較深厚的功底(我和強哥就是在北京的NLP培訓上認識的),同時需要把自己已經處理得比較好了,才能精準從容地拿捏,所以又回到了我們之前說的,對子女的教育,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及修正上。另外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有效,因為孩子小時候意識的防護機制還不健全,比較容易操作,并且在進入應試教育之前(特別是中學之前),相對的家長與孩子都處于一個壓力相對更小的環境,相對不那么容易用力過度弄巧成拙。
最后的最后,還是要問自己,要求孩子的那些東西,自己是否也做到了?我們要求孩子把心放在學習上的同時,自己放心在學習上沒?言傳始終是敵不過身教的,言傳不過是嘴巴說說,常常只不過是主觀意志一廂情愿,而身教則是潛意識最真實的流露,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我們常說,只有把明白的道理自己先做到,在自己身上先結結實實活出來,他人才會受到你的感染而追隨,這個道理放在教育上,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