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書籍是我最重要的朋友。孤單寂寞時,它陪伴著我;心情抑郁時,它撫慰著我;迷茫失措時,它點醒了我……書籍伴隨著我的成長,閱讀,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前記
我喜愛書,是從孩子天性的好奇心開始的……
上學之前,書在我眼里只是滿是文字的一張張紙。
小時候,我們家茶幾下總擺放著幾本書,父親總會在晚飯過后津津有味的讀幾頁,這引發了我極大地興趣,想要探究里面有什么好玩的東西。
外婆家有個大書柜,每天外公下班回來一有空閑便從書柜中抽出本書著迷似的讀起來。我在想:書中有什么奇妙的東西讓外公因為看書把我也給忽略呢?于是,探求的欲望更加強烈了……
上了育紅班,終于識字了。
當時的課外讀物是從同學那里接觸到連環畫,比如《西游記》、《金剛葫蘆娃》。看完之后我跟小伙伴們都熱烈的討論里面的人物,我喜歡孫悟空、他喜歡豬八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此時的自己讀書僅僅因為好玩而讀書,因閱讀而快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識字增多,到了三四年級,自己對連環畫逐漸失去了興趣,父親和外公所讀的書又覺得乏味。因為身處農村,課外書極其匱乏,我開始苦于無書可讀,心理狀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常常覺得茫然,無人理解,更無人幫助……
突然有一天我們村一個在城里上學的男孩轉到了我們班,他帶來了有趣的《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從此,自己陷入童話故事中,讀《拇指姑娘》,為這個漂亮小人兒的坎坷遭遇而心酸,最后又為她找到自己的拇指家族和幸福生活而滿心的愉悅;讀《豌豆公主》,自己羨慕公主的嬌貴,也擔心她的危險處境。讓我感觸最深的當屬《灰姑娘》和《美人魚》,因為從中我好像看到了自卑的自己。此時,我開始思考書中蘊藏的道理。這兩本童話書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那就是:努力學習,將來走出鄉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五六年級的時候,讀初中的姐姐可以在周末從校圖書館借書回來,我借此先機看了不少自己感興趣的書。
讀《神奇的小魔術師》,我明白:世間原來也可以存在如此美妙的創造性!看到小主人公學習師傅刻苦練習基本功最終取得驕人成績的時候,我深刻的感到:做任何事情,興趣僅僅是前提,更重要的是付出汗水才能取得成功。
讀《紅巖》,我感嘆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力,很是敬佩!每次讀到小蘿卜頭饑渴的探求陽光、綠色和小動物的生命時,自己的眼眶總是濕潤的。每次讀到《我的自白書》,內心總是沸騰的。不自主的,我把《紅巖》中的幾首詩都抄錄下來背熟了,直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
外公的書柜對我產生了魔力。每次去外婆家,我都會抽出一本書躲在無人的角落津津有味的讀,《中國十大元帥》、《毛澤東生平》、《三國演義》、《紅樓夢》……
對自己來說閱讀開始融入我的生命,與書籍對話,讓我的精神世界變得自在而舒展……
初中階段,隨著閱讀量的增大,自己開始接觸名著。
讀老舍的《駱駝祥子》,我感到黑暗社會的殘暴與不人性。對于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或多或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充滿一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讓我深深入迷,晚上在宿舍熄燈后還點著蠟燭津津有味的看著,不覺已入深夜,聽著舍友均勻的鼾聲,想到明天還要早起自習,趕緊吹滅蠟燭進入夢鄉,如此,連做夢都是書中的景象……
初二開始,我的作文屢次成為范文被語文老師讀給她所教的兩個班的同學們聽。這,讓我獲得了極大地自信,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對閱讀也變得更加依戀……
高中時期,課業的加重使我有點喘不過氣,只有閱讀,能讓我感覺到自己心臟的跳動。此時的我不敢再看長篇小說,因為怕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耽誤學業。實在憋的難受時就讀《讀者》、《萌芽》等心靈雞湯類刊物,其中也不乏很多感人故事、勵志的真人真事,讓自己在枯燥的學習中用信念支撐著自己前行……
當然,自己也會在周末偶爾撇開作業盡情的讀一部長篇小說,《霧都孤兒》、《飄》、《復活》、《簡·愛》等名著都是在這一時期的高壓下讀完的,并樂在其中,從中體味到的人性之暖和精神升華的愉悅是無法向別人言說的……
讀《霧都孤兒》,我感覺故事色彩是一片灰蒙蒙,但奧利弗是善良的、憂郁的、倔強的,深處黑暗心靈還保持的如此純凈,渾身閃耀的人性之光,在他的影響下也喚醒了更多善良的人……
讀《亂世佳人》,并看完了這部電影,印象極其深刻的情節是主人公斯嘉麗在最后面對夕陽迎風挺立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我覺得此時是斯嘉麗最酷的時刻,從徹底的失敗中,一個嶄新的,成熟的斯嘉麗站了起來……讀到此處,我感覺振奮,身為女性,也應當是堅強的、堅韌的面對生活中迎來的一切風雨!
讀《簡·愛》,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惡美丑。書中的主人公簡·愛是我學習的榜樣,她的一生悲歡離合,遭遇了許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是她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任何困難在她面前都會感到恐懼。簡·愛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如果大家老是對殘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順,那么那些壞家伙就更要任性胡來了,他們會什么也不懼怕,這樣也就永遠也不會改好,反而越來越壞,當我們無緣無故挨了打,我們一定要狠狠地回擊。”我贊成簡的這種說法,因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碼的要求,如同中國當代的郝勁松,為坐火車時一瓶不給開發票的礦泉水把中國鐵道部告上法庭,堅定的捍衛自己身為公民的權利!
上了大學,擺脫掉高中的壓抑,自己開始盡情的泡在圖書館中隨性閱讀。
這一時期是自己精神快速的并且朝著多個方向無限延伸發展并走向成熟的時期。平均每周一兩本書的閱讀量,讓自己對寫作發生了點興趣,在大學教師姨媽的影響下自己建立新浪博客,同時也開始閱讀博文。此時自己雖然大量讀著書,但在腦海中留下的卻大多是數量的堆積而忘記了多做思考。所讀之書也是自己隨性而讀,很雜亂卻也讓自己的精神生活很充實。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讓我覺著生活就要不斷地向前奮進,不管環境如何都要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一切;余華的《活著》讓我體會到人生的變幻無常,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樂觀的活著,只有這樣才不會辜負自己的生命;《穆斯林的葬禮》讓我了解到世界上的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宗教傳統,更令人著迷的是書中新月和楚老師的純真唯美的愛情故事,也開始幻想自己未來遇到的愛情……
除了小說,自己開始迷戀散文,最喜歡周國平的散文集,感覺他的很多哲思能夠更多的引發自己思考,相繼讀完了他的一個系列的散文集,之后又買了一本他的小說集,其中《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讓自己看到了父親深沉的愛,自己經常在讀書時淚流滿面。席慕容的散文和散文詩總有種超然世外的感覺;畢淑敏的散文則大多平實但引發思考,同時讀完了她的一系列小說,感嘆于她的人生閱歷,參軍、當醫生、成作家;《李開復全集》、《劉墉全集》讓我了解到為人之道和自己專業之外的專業知識,慨嘆之余也讓自己更加奮進。
讀史可以明志,讀一些人物傳記更能激勵自己。印象深刻的是《三毛傳記》,才女三毛真的是個純粹的人、感性的人,也是個堅韌的人,因為幼時痛苦的學校教育經歷一直自閉在家,為了愛情漂流于撒哈拉沙漠,不在乎物質生活的艱苦,追求著精神的富足,探索其中,樂趣無窮!
四年的大學時光是自己的精神得到茁壯發展的時期。在閱讀中,我找到了自信,找回了激揚的青春。通過文字,我宣泄出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痛苦和迷茫。我的心態逐漸變得平和,對未來的方向也漸漸明晰……
在充實的讀書生活中大學匆匆而逝,2012年9月,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活。
在教書過程中,我越發的感到自己知識和經驗的貧乏,為了學習優秀老師的做法,我開始在很多教育博客上穿梭,通過博客,自己知道了李鎮西老師、吳非老師、朱永新教授……
為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自己,我也開始買書讀——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方式民主而又充滿愛心,“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他的教育生活充滿著詩意,讓學生很享受也很快樂,這也真是自己應該認真學習的。
吳非老師的書總能引發對教育的深刻思考,“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并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并養成好習慣。至于我們在教育中的發現和創造,最終也必然成為常識的一部分?!彼裕鳛橐幻麆傋呱瞎ぷ鲘徫徊痪玫那嗄杲處?,我也要多多的學習并養成正確的教育常識。
在雷夫老師的教室中,為了培養孩子們各種能力,雷夫老師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自己體悟、自我養成。比如智力數學游戲、各種小制作活動、課外運動……不怕讓學生體會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們在不斷地試錯中探尋到答案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興奮感,并且從中體驗合作的重要、堅持的快樂和獲取真知的巨大成就感。這真貼近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的“動手與智慧“,原來真正的現代教育有時是與時間無關的。
同時開始關住央視記者柴靜的節目,買來她的《看見》讀完,了解到,在中國存在著很多的教育問題,從她的節目和書中認識了在中國偏遠小山村支教的德國志愿者盧安克,對他的奉獻精神很是佩服!
工作不到兩年,自己決心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見識不一樣的教育生活,于是便為了重考教師開始了枯燥的功利閱讀,持續半年每日早起、晚睡啃讀《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考試用書,這次的準備經歷竟沒覺得多累、多枯燥,而是經常覺得津津有味,自己的教育專業知識也豐富起來。
2014年9月,我走入了新的教育生活,校長非常重視教師們的閱讀和成長,給老師們定制了不少的書籍:《讀者》、《師道》等雜志,讓我了解到很多教學常識。很多教育專著,讓我懂得,老師要始終把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不完善的人,老師以平常、寬容和充滿愛的心關懷學生的成長;老師要相信學生的自律能力,跟學生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同時,自己也重新開始網絡教育行走,教育博客、教育在線、新教育重新走入我的視野。從網上了解到了李振村校長所在的北京亦莊實驗小學的“全課程”教育,內心很是震動,美國當代教育家雷夫老師不就是“全課程”的實踐者嗎?但是亦莊小學“全課程”的研發和實施已然超越了雷夫老師,這是一個團隊的結晶、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系統實施,讓我憧憬不已,對李振村校長的敬仰也油然而生……
在博客中,我看到鳳凰衛視為教改錄制的一部長達十集的中國教育改革紀錄片《盜火者》,這部片子又一次開闊了我的視野,深受震撼的是《課堂風暴》一集中很多老師和課堂關注孩子思考和體驗的大膽嘗試與實踐。
因為新教育,我開始接觸繪本和詩歌,首先是數學繪本,我在課堂上嘗試講述,增加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自己教語文之后又開始接觸更豐富的繪本,并且學習和探索繪本教學,我跟孩子們走過了很多繪本主題閱讀,繪本閱讀,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內心,也讓我的內心更加柔軟和堅定。
因為晨誦,我開始廣泛涉獵兒童詩,孔子有云:“不學詩,無以言?!痹诖┰蕉鄠€主題晨誦課程中,我對詩歌更加熱愛,自己帶領孩子一起注冊下載了“為你讀詩”APP,每天利用課余時間讀詩,有的家長也受到感染參與進來,真是美好??!
讀什么比怎么讀更重要!
幾年來,跟隨網絡行走,在團隊引領下,我的閱讀越來越專業,成長也愈加迅速。
我在一些教育刊物上開始發表文章,并且參與了一些書籍的編輯書寫工作,成為了幾套書的編委,我也外出做過幾場匯報,鍛煉的膽量和表達能力。
閱讀,讓我遇見了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