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聆聽了青少年閱讀推廣人李宗磊老師的《如何讓孩子學會閱讀,提升綜合思維能力》,感觸頗深。中西方閱讀觀念不同,讓我們在閱讀的態度上頗有不同。自從統編教材進入學校,一股得語文者得天下的重視閱讀之風席卷而來。很慶幸自己,在孩子一歲多時,一次國培學習中,聽了內地專家的講座,發現給孩子讀故事是很美妙的事情,就一直堅持去做了。今天聽完李老師的講座,像吃了一顆定心丸,對于孩子的教育,閱讀這件事是唯一值得心安的事。
? ? ? ?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不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今天李老師提到的美國作家吉姆·崔利斯的書《朗讀手冊》中也寫到: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吉姆認為大聲朗讀給孩子聽是很重要的。回顧孩子的閱讀之路,是從一歲半開始,每天的睡前半小時故事開始的。有時候,上了一天班躺在床上眼睛都不想睜,可以孩子沒有聽睡前故事,也是堅決哭鬧不睡覺的。有時候說服孩子能直接睡覺,但是過后,我自己又很自責,怎么能不堅持讀書呢。就這樣從《嬰兒畫報》、《幼兒100》《東方寶寶》《幼兒智力世界》這些月刊雜志一直讀到小學。十年前網購沒有這么普及,只能去郵局征訂兒童雜志。到了一年級,我刻意買了一些帶拼音的故事書,期望她自己能閱讀,我好清閑一些。但是事與愿違,孩子還是喜歡我讀給她聽。我開始讀整本書《洋蔥頭歷險記》《窗邊的小豆豆》法布爾《昆蟲記》,橋梁書《拖拖拉拉國》。如果不是給孩子讀書,可能我不會那么早接觸這些童書的。尤其是法布爾的《昆蟲記》,我也獲取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昆蟲的世界很神奇。讀完《窗邊的小豆豆》,她那時上二年級,很多內容都是懵懵懂懂的,但是我卻被這個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給折服了。學校教育不該是這樣的嗎?寬容對待像小豆豆這樣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像在巴學園里健康成長。誰能想到這個被前一所學校退學的孩子,因為在小林校長的巴學園里得到愛與尊重,最后能成為知名作家呢?我也希望能給孩子一個閱讀的巴學園,讓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等到四年級時,這本《窗邊的小豆豆》又被她找出來自己看了一遍。放手讓孩子自己看書,我也是經歷一個過程。就這么讀著,到了三年級了,孩子還是喜歡我讀給她聽,一度我也很苦惱,這個孩子不會讓我一直讀到小學畢業吧。雖然著急,也不敢說不給她讀書的事,擔心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到了三年級暑假,孩子突然就自己要求讀書了。我也是欣喜若狂,閱讀習慣養成后,完全不用我說讀書的事,只要有時間自己捧著書就安靜的看起來。有一陣孩子特別迷戀公主,我就買各種公主系列的書。還有只要書名里有公主的,也必定買回來。那一年過后,再買別的類型的書,她看起來也是津津有味。李老師說“用快樂帶動快樂,用深情喚醒深情。”閱讀的種子一旦種下,那孩子讀起書來是擋也擋不住。
當然,選書也是很有技巧的。我一般不會給她買快餐式的書,比如《阿衰》系列、《米小圈系列》《馬小跳系列》,我固執地認為這些書讀完沒什么營養。我一般會建議孩子周末或者假期去新華書店去看這類書。我買的書都是在兒童文學類獲大獎的書,也是內地特級語文教師推薦的書。國外羅爾德·達爾系列,林格倫系列,埃力希·凱斯特納系列,《老鼠記者》系列,《福爾摩斯探案集》系列,E·B·懷特《夏洛的網》、《小王子》《小飛俠彼得潘》等;國內的彭學軍系列,曹文軒《草房子》系列,程瑋老師愛麗絲系列,湯素蘭笨狼系列,陳丹燕《我的媽媽是精靈》等。現在孩子的讀書速度也是很快的,只要看起書來,就沉浸其中。
我對買書有癮。只要外出培訓,聽見專家提到的書,推薦的書,我都要買回來。尤其是這幾年,網絡購書那么方便,我更是只要發工資,就會給孩子買上一二百塊錢的書。家里窗臺上,書架上,只要孩子能手夠著的地方都是書。今天中午孩子回家吃飯,我告訴她我要聽講座,是關于如何讓孩子學會閱讀的,孩子立刻接話說我已經非常愛閱讀了。然后笑著拿了一本程瑋老師的《少女的紅發卡》走了。愛人剛開始是不贊成我經常買書的,認為孩子要以學習為主,以完成作業為主,數學成績都不好,讀那么多書有用嗎?這學期孩子語文試卷上寫的作文,都寫得特別好,我特意讓愛人看了,他也很認真地讀了,現在也很贊成孩子多讀書是很有必要的。每天書包里裝一本課外書,已經是孩子自覺的行為了。也許,孩子對數學學習有困難,但是我不會因此剝奪孩子喜歡閱讀的愛好。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得向孩子學習,我買了那么多書,可是看的沒有她多。
我希望我和孩子都能成為一個終身閱讀者。讀書,會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