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鎮中心學校七年級(1)班課外閱讀一個月回顧
時間飛逝,一個月悄無聲息的過去了,我們的閱讀項目進展如何呢?回顧這一個月的歷程,收獲的是滿滿的幸福。因為——閱讀,讓我們發現了更好的自己。
一、裝備圖書,完善硬件。
1、感謝李家成教授的牽線搭橋,讓我和我的班級有幸結緣于“上海安慈公益基金會”和張建華先生。“上海安慈公益基金會”已于2017年10月26日完成了我們班級(七年級(1)班)的學生共讀書、老師共讀書和親子共讀書的捐贈工作。
我們的閱讀項目啟動儀式(“在感恩與幸福中打開第一本書”)也于2017年10月31日圓滿完式,11月1日正式開啟閱讀。
2、為了進一步豐富班級圖書,我們開展了“我為班級獻本書”活動,成立了班級圖書角。且班級專門配備2名學生作為圖書管理員,負責圖書的出借、登記、歸還等服務工作。
3、在我班的帶動下,我校的兄弟班級七(2)、七(3)、七(4)三個班的班主任及語文老師也在積極開展班級閱讀,并且我班(七(1)班)已于這三個班達成協議,建立“好書交換站”,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活動。并且計劃于12月舉行“好書漂流”活動。
4、在閱讀及其一系列活動推動下,家長的讀書意識開始覺醒,部分家長表示以后對孩子的獎勵或送孩子禮物一律變為孩子們喜歡看的書,逐步充實家庭藏書架。
二、“六讀”活動的開展,確保讀書實效。
1、悅讀晨光:早操后學生室內集體晨讀:《唐詩三百首》詩一首。領讀:老師+學生。目前學生已學習了38首詩歌,每天一首詩或一則論語的學習成為了常態。
2、“經典閱讀”課:每周一節晚自習的經典閱讀。
3、午間共享閱讀:午餐后教室內的師生自由閱讀不低于30分鐘。
4、天天故事會。晚自習前十分鐘故事會,由班級朗讀者分享一則故事。目前已由第一期朗讀者陳曉雨同學讀完第一本勵志故事書《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勵志故事》,第二期朗讀者由龔曉華擔任,朗讀《激勵學生上進的小故事大道理》。
5、課前一首詩:11月份由領讀小組長林靜靜帶領同學們課前誦讀兩遍。12月份由領讀小組長王信宇負責。
6、假期放松讀:七年級(上)的寒假,我們的親子共讀書是《重返狼群》和《水滸傳》,還沒到寒假,已有家長迫不及待地申請參加親子閱讀活動了。首批參與親子閱讀的家長是陳瀅媽媽和王信宇媽媽,兩位媽媽已讀完此書,也分別有摘抄和讀后感,兩位孩子也開始了本書的閱讀。陳瀅媽媽在讀完親子共讀書后寫道:“我讀了《讓我陪你重返狼群》之后,對我感觸很大。看到狼女和小狼格林為了目標所表現出的大膽進取,不惜冒生命危險的狼性格。還有狼女在訓狼時的艱辛,小狼格林至少經歷了十幾次的死里逃生,狼女自己也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讓我感動和敬佩的是,在一次次死亡的威脅下,狼女能咬牙堅持, 居然不退縮,不心軟。還有小狼格林能夠融入藏獒中生活,它能在藏獒中尋找自己的保護傘,會用肢體的語音臣服于藏獒。特別是小狼格林與金雕決戰時的勇敢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希望孩子就像小狼格林一樣,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退縮,勇敢挑戰自己的目標。而我就要像狼女一樣,去和孩子并肩作戰,一起和孩子解決難題,一起和孩子成長、學習,為了目標,孩子我們一起努力吧!”
她還告訴我說:“劉老師,這是我畢業以來,第一次寫讀后感,心里非常糾結,寫的好與不好,我總算是邁開了心里第一個坎,為了孩子,我也要堅持寫下去。”
王信宇媽媽不會打字,也用筆寫下了近千字的讀后感。家長們的改變真的令我感動。
許婧然媽媽通過閱讀,對孩子的教育有了自己的體悟。她在“幸福成長錄”中寫道:“我是一位普通的媽媽,和其他家長一樣,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總感覺到自己找不到正確的方式。
得知女兒期中考試分數就給女兒打電話,說實話這次考試不算差,我知道她在努力中,雖然比別的同學進步的步伐邁得小了點,但自身相比在前進中,我還是不放心總是想再嘮叨幾句,從女兒的回答來看我知道她有點不耐煩了,但我還是再叮嚀幾點,沒辦法誰讓我是當媽的呢?到底怎么樣與女兒溝通既不讓她反感又有動力呢?唉,真是難住我了,我翻了幾本與孩子溝通的書籍看到其中一篇文章,真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我想找的方向嗎,這篇名為《聰明的父母都是與老師肩并肩》里面說父母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都決定著孩子的前進速度。聰明的家長,無論你的孩子對老師是如何的不喜歡,我們都要正面引導,讓孩子理解老師是為她們好,只有家長和老師往一個方向努力,才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好。文章還指出,現在的孩子面臨著家長舍不得管,老師不敢管,外人不放便管,這就尷尬了,那孩子怎么辦呢,總要有人給她糾正錯誤,指明方向吧,這就要家長與老師肩并肩了。為了孩子的未來,我愿意與老師一起成為她成長路上最重要的人。
孩子,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媽媽要學會如何伴你成長,希望你我與老師一起肩并肩快樂成長。”
初步打算,讓兩位家鄉在家校群分享閱讀感受,以喚醒更多的親子參與。第二批報名參加親子閱讀的家長已確定:徐婧然媽媽和劉宇航媽媽,鄉村的親子閱讀由不可能到一,再由一到多,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六讀”活動的延伸
1、每周故事匯。目前已舉辦到第五期。活動也在實踐中逐漸完善。每周每個小組推薦一個代表在故事匯課上比賽講故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用故事交流,讓他們于故事中喚醒自己;并且通過把自己的閱讀成果再二次加工,變為自己的故事,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也得到提升。
2、“小老師訓練營”。小老師許婧然寫道:“在當小老師過程中,我不僅僅是過了一把癮,更是在其中學到了很多。我現在發現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好了很多,不像以前講話那樣沒頭沒腦了。我學會的知識在講解中得到了鞏固,不會的知識在講解中也明白了。更重要的是,我還和很多同學成了好朋友。我希望這項活動能陪伴我走完初中。”而小老師王信宇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這樣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用學生的想法來交流與探討,擺脫了枯燥乏味與死記硬背。既幫助了同學,又讓講述者自身得到更好的提升。”
3、凝視天天練。當聽、說、讀的能力都得以提升的時候,寫便不再是學生頭痛的事了。 “凝視”一一需要觀察生活,需要言之有物,拒絕無病呻吟。隨著練習的增多,孩子們的作文片斷練習也由一兩句變成了三四句、五六句,作文內容也由室內的電風扇、電燈、墻上標語寫到藍天白云、鄉下果樹,由室內拓展到了室外;學生把視角投向生活,通過觀察,寫下生活中的小事,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并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4、親子共寫“幸福成長錄”。因為閱讀,我們又創生了新的活動——親子共寫“幸福成長錄”。 “幸福成長錄”讓親情穿越時空,讓在異鄉打工的父母有了更多了解、關注孩子成長的機會。最讓我感動的是遠在異鄉打工的父母在這份記錄中寫出了對孩子的愧疚和無奈,而我又會把家長們的分享呈現給孩子們,這樣,親子之間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溫暖;這也讓更多的家長實現了教育參與的可能。
5、每周一次“曬詩會”,考慮到之前對此活動考慮的不夠成熟,在具體的實踐中由小組接龍曬詩改為全班齊誦曬詩。
四、閱讀,讓我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1、老師共讀:提升專業水平;榜樣引領;
2、學生共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拓寬知識面;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種下讀書的種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親子共讀:實現親子的共同發展;積極推進家校合作,構建中學生課外閱讀科學體系,營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壞境;
4、發展學生的領導力,逐步推廣到其他班級、學校,領導當地的學生閱讀項目。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林語堂說讀書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博學問,廣見識,養性靈;而我和我的學生及家長們的閱讀,卻讓我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通過這些閱讀,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和生命歷程,我漸漸走出了迷茫。我的閱讀實踐,讓我走出了教育的“高原區”,我們開展的老師共讀和親子共讀活動,以閱讀為紐帶,建設家校更好的合作關系,也進一步推動了班級教育的生態發展。
閱讀,提升了師生生命的幸福感,教育也變得不再煎熬,讓師生生命在閱讀中重建,生翼發光;閱讀,喚醒了家長的科學育兒意識,促進了家長理性教育能力的提升,也點燃了鄉村教育走向更多可能性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