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天的課程的主題是彈性,在老師講課過程中我心里就一直有個聲音“怎樣的計劃安排才叫彈性?”實在不懂。隨著課程的進行我心中的疑惑慢慢解開。我們做過很多的計劃,做了之后就悶頭苦干嘴里振振有詞的喊著堅持,可是我們即使像個苦行僧一樣折磨自己最后結果卻不盡人意,我們還是沒有養成這樣或者那樣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會對自己失望會覺得自己太沒用,這是個非常可怕的想法,如果你否定了自己,那么在行為表現上你就會不自覺地懈怠,最后自暴自棄安慰自己“哎呀,反正我不行,看吧,我都那么努力了,不還是沒做成么?”是的,就是因為我們太努力了,在養成習慣時我們往往把自己的標準調的特別高,隨著熱情的慢慢褪去,再加上習慣的養成本來是個積累的過程,一時半會看不到成效,這時候心理上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堅持產生抵觸,但是理智還是會要求自己接著做下去,我們大多是凡人,哪有那么強的自我控制?后來的結果顯而易見,以失敗告終。用永澄老師的話說這個就是僵化的計劃,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心急也吃不了熱豆腐,雖然不否認真的有人能時時刻刻保持雞血狀態(我就認識這樣一個人,很佩服她),但是我現在的觀念是習慣養成更像下小雨,一點點滲透你的身體,而不是暴雨,來得快走的也快。
?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遵循規律,計劃的設置也不例外。所謂的習慣是養成本質含義是行為習慣克服改變阻力需要花費的時間。習慣養成有三個階段:
? ?反抗期(5-10天): 需要投入極高的注意力,萬事開頭難,第一階段的成功會帶給自己極大的鼓勵,這時候采用小步快跑策略,標準不要太高,要持續。?
? ?無聊階段(7-15天):阻力變小,這個階段比較無聊,應選用增加樂趣策略
? ?挑戰期(21-30天) 已經具備習慣化的感覺 ,給自己來點高難度的挑戰。
? ? 從上圖老師給出的計劃設置圖表可以清楚看到,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張有弛的進行,就像一根皮筋,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它拉的很長,猛力容易折斷,我們可以一點點去拉伸,雖然不夠簡單暴力但是卻足夠持久。聽完老師的課我才突然意識到,自然界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知識因為我們自認為自己太聰明太急于求成才有意或者無意的違反了這些自然規律。
? ?可以看出,30天的計劃中只要紅線部分四次挑戰,其余時間都是在平穩的狀態,沒有太大起起伏伏,黃色表格的第10天和第20天是風險防范時間,如果前10天完成了最低標準值,那接下來的10天就有一次豁免的機會,適當給自己放個假,后退是為了很好的前進。第20天同樣是這樣。 圖中右下角的位置可以填寫如果設定的兩次豁免權不用可以獲得的獎勵。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這個獎勵的動機必須是內在動機。
? 我們自己的習慣養成是自己的事情,獎勵原本是個刺激人繼續前進的事情,但是像積分打卡這類的外部動機是會傷人,它會嚴重傷害內在動機甚至到最后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套用方勵老師的理論:假設人生是一艘船,我們才是自己的船長,也只有我們才決定最終的彼岸。這句話放在這里同樣適用。
思考題:自己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的認識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的感觸是關于彈性的概念。我反思了下自己,每次制定習慣計劃的時候都是僵化的,寫計劃表的時候斗志昂揚,堅持不了多久就歇菜了。最關鍵的是我還自己把自己感動夠嗆,還替自己委屈,覺得我足夠努力就得不到回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要不就極端的否定自己,以至于現在都不敢制定計劃。今天學習的彈性機制就是給自己的行為設定一個完成范圍,而不是定量值,應該把風險考慮進去,走著歇著爬到山頂而不是一氣呵成,爬上去還好說,爬不上去,估計你就再也不想爬了。何必呢?也沒人逼你,慢慢悠悠的邊給自己打氣邊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