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吧,讓自己變得更好。如何更好?大多是泛泛的描述,變得更博學,更富有,更健康。從哪做起呢?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想要的太多,卻從未開始行動。
試想,把大話題變成小話題可能更明確些。比如, 我想讀書,我想學一門外語,我想戒煙,我想參加馬拉松。這小話題再繼續分解,比如讀書,讀哪一類或者哪幾類,想要讀幾本?再接著說每天讀幾頁,這個好像可以做到?比如我想學外語,我想學習哪門語言,想要達到什么程度?每天記住幾個句子?幾個單詞?好像也可以吧。比如戒煙能不能先少吸一根?一根可以嗎?好像也可以吧。再比如跑馬拉松?絕不可能!那10公里呢?5公里呢?跑步5分鐘?步行30分鐘可以嗎?這個可以有。別笑,日本石田淳先生就是從每周兩次的30分鐘步行開始的,熟悉了之后開始了跑步5分鐘,直到馬拉松全程。
在讀日石田淳 先生《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他強調“有想法,不如有行動”;“改變自己,一天花三小時去想,不如一天花五分鐘去做”;“行動都是可以量化的”;“擁有具體的目標,生活會更充實“。正如我們常說的“夜里想著千條路,早上照樣賣豆腐”,都是想的狀態,想想就過去了。呵呵 ,我總是冒出各種想法,但是想法終于還是想法,想法一直在路上,我一直在椅子上……而我弟弟和我完全不一樣。
他又報名參加沈陽馬拉松了。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我的弟弟,完成了四個全程馬拉松,和一個香港100的百公里越野跑--就是2016年1月23日的香港100,香港下雪,30年來最冷,很多人在山上下不來,甚至有些隊員有凍傷,他跑完了全程,獲得小銀人一枚。他是專業的運動員嗎?他受過專業的訓練嗎?不,他就是個普通人,他和我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了20多年,在我看來就是體育稍好而已,在縣級的運動會上獲過獎,后來上大學學了體育,算是喜歡運動。但是跟馬拉松項目完全不搭邊。
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接近北京的三環,沈陽的二環,一般的高鐵大概20分鐘,列車40分鐘,大巴車要1個小時,跑步3個多小時。這么漫長的路程,原來只是在電視上看過。而他覺得跑步在強健體魄的同時可以鍛煉意志力,馬拉松是對極限的挑戰,他喜歡這種挑戰。就去做了。當然,開頭是從幾公里開始的,幾公里習慣了之后再十公里,就這樣堅持行動,直到參賽。現在他已經習慣了跑步,在朋友圈里,每周都會有一兩次的跑步記錄,一般10公里。
馬拉松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行動起來,很多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從哪做起呢?
首先,確認目標。明確的目標。回到文章開頭,說我想變博學這樣的目標分解開來,要確切的目標。比如想對哪些方面了解。針對某一方面,增加閱讀量,讀書,讀雜志,了解,發現。循序漸進。每天堅持一點點。
其次,行動。選好了之后,就開始吧,從現在開始。從小做起。給自己一個小目標,可以接受的目標,比如讀書讀3頁---當然 這要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選擇一個可以達到的小目標。然后開始做。做到了,鼓勵自己,做不到,找到原因。
然后,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記錄下來,記錄下來的筆記激勵自己繼續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最后,你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即使每天記三個單詞,一年下來也是1095個,是不是很客觀的數字!還等什么,趕緊行動起來吧。
行動起來,最簡單的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