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筆記專為自己和新入職的教師同行閱讀,時刻警醒自己!
讀管老師的《一線帶班》,我不禁感慨管老師的能說、敢說。全書185頁,沒有精美的圖片,全是滿滿的文字,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全是一個個接地氣,用的上的小妙招。
當前,教育的競爭步步驚心,學習成績在中下游的,家長對教育大都有意見;孩子成績在上游的,家長也不會個個滿意。家長的這種焦慮和不安又特容易轉嫁到老師身上,搞得老師身心俱疲!
如何跟家長搞好關系?如何讓家長信任你呢?
第一招:照片“一對一”傳家長
每個家長都希望老師能特別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像我們每個老師都希望校長能特別在意一下自己。
管老師說: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手機隨手可以拍照,照片立馬可以從網上發給對方。有的老師拍了照片,打包發到家長群里,家長自行下載,有的家長下載后找了半天自己的孩子一張也沒有,心里不爽了!有的家長下載了一比較,自己孩子的照片沒有別的孩子多,也不舒服了。老師明明做了好事,卻沒有得到家長應給的好感。好的事情沒有好的方式,效果同樣不好。
家長都希望老師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怎么看出老師的關心呢?你拍下孩子的照片,“一對一”地發給家長,家長收到后,沒有不說感謝的!家長們不知道你也給其他家長發了照片,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只覺得老師特關心自己的孩子!
只是“一對一”地發學生照片給家長嗎?不,還要將究發照片的時機!周一不合適,周五要過周末了,那點兒小喜悅未必當回事。周三、周四比較合適。正在工作狀態的家長,看到老師“一對一”發來的照片,心情大好。
照片的內容也是有講究的,比如第一個月可以拍看課外書的,第二個月拍寫作業的,第三個月拍讀課文的,第四個月拍小組學習的,第五個月拍考試的,一個學期過去了,下學期從頭再來,“一對一”地發給家長,家長一定喜歡,一定溫暖,一定能從照片里感受到老師對自己孩子的關心。
第二招:手機保存座位表和好友表
家長們都嚷嚷著教育要公平,教師要公正,骨子里又都希望老師能“不公平,不公正”點,偏愛自己的孩子點。看得透家長的心理,才能跟他們更好的交往。
接到家長的電話,不要就事論事,說完了事,順便拉幾句孩子的家常。
兩三句家常能有效改善家長對老師、對學校的態度。
那些有經驗、家長信任的老師總能跟從沒有見過面的家長有話聊,因為他們有“萬能話題”:
1.聊孩子的同桌 。
家長打來電話,馬上打開手機里的座位表,查看孩子的同桌是誰。同桌一般般,那就查看前面或者后面的同學,前后左右總有不錯的同學,總能說上三兩句閑話,關鍵是閑話不閑啊!
2.聊孩子的朋友。
學生在班上總有幾個好朋友。老師和家長聊天的時候,能脫口說出孩子跟誰是好朋友,家長一定會認為你對他的孩子很上心。
開學初請學生完成兩個問題:班上最要好的兩三個同學是誰?用一句話說說,你們為什么是好朋友。收集后,輸入電腦,手機上儲存一份。
家長打電話過來,不要著急。等打開學生的座位表、好友表,再接電話也不遲。
3.聊孩子的特長、愛好。家長來電,來訪或者去家訪前,重溫信息后再與家長聊,家長馬上刮目相看。
第三招:要感謝后進生的家長
孩子習慣不好,態度不好,成績不好,回了家都是心肝寶貝,這一點作為老師要切記。孩子有了好的表現,要及時向家長報喜,家長第一時間得到好消息,會覺得你關心他的孩子。
說了學生的好,緊跟著要感謝家長的培養。
這里要說明,優等生的家長未必要感謝。優等生的家長,未必會認為孩子的優秀是老師培養的,有的認為是孩子聰明,有的認為是家庭教育造就,有的認為是培訓班的功勞。一個優等生的成長有各方面的功勞,過分夸大家庭的作用,會減少家長對老師該有的敬重。
后進生的家長,幾乎得不到老師的感謝,重災區里的水和面包就顯得異常珍貴。多感謝后進生的家長,感謝到后進生的家長都不好意思了,也不能停止你的感謝。后進生需要表揚需要溫暖,后進生的家長也需要表揚,需要溫暖啊!
第四招:使用好家長群
1.不要在群里吵架。
2.不要在群里發批評,更不要點名批評,也不要變著法子點名批評。
(家長不是老師的教育對象,家長是老師的合作伙伴。)
3.群里發表揚也要有講究。微信群里的表揚要以群體為主。個別表揚,還是“一對一”地發私信為好,家長更感覺到你對孩子的重視。
4.群里多發些活動的照片。比如:平日課堂討論照片,表演照片,閱讀照片,散布照片,課間玩耍照片,大課間活動照片……各科的老師你傳一張,我傳一張,家長們看了會說咱班不錯,活動豐富,孩子開心!
5.家長咨詢的事情,若不緊急,即使第一時間看到了,也不要第一時間回復。
回復的太及時,家長會認為,老師怎么這么閑?一天到晚都在玩兒微信!總有家長不理解不相信你把家長當上帝,專門放下手邊的活回復的。
所有家長發來的信息,如果只是咨詢、問候、解釋,那就十分鐘后、半小時后再回復:“對不起,實在有點兒小忙,沒有看到,回復晚了……”
此方法同樣適用于接電話!
第五招:兩周后開家長會
(及時溝通教育理念,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第六招:盡量爭取每一位家長
1.直面特殊家長
2.展現專業理解
3.要未雨綢繆(主動跟家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