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工作第一年,就知道有兩個小語界的名師,一個叫何捷,一個就是管建剛。管老師的作文教學革命,一直是我心中指明燈似的存在。讀這本今年六月才剛出版的《一線帶班》,卻讓我全程停不下來又焦灼不安。
停不下來是因為,這本書太接近一線老師平時的教學生活了,從早到晚,從課堂到作業,從學生到家長,全方位無死角,書中的管老師褪去了名師光環,只是一個為了各種婆婆媽媽的小事都要動腦筋的普通老師。焦灼不安是因為,在這本書里,教育的那點理想和浪漫蕩然無存,只剩下抓時間,抓作業,抓復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抓成績。所以管老師自己也在后記里也說,寫這本書的自己,有一種深徹骨髓的無奈和心酸。但是,當曾經的浪漫憤青,變成而今雖有特級教師光環,卻依然不敢不愿也不能放棄應試教育的老師,這種轉變本身,才值得人深思啊。
說回這本書,這是一本不折不扣寫給一線老師看的硬干貨。因為全書共七章,圍繞一個“抓”字,將一個老師要做的各個環節的事都事無巨細地寫了出來。“開頭、家長、時間、作業、基礎、常態課、復習”,這些都要抓,還要抓得扎實、有效,討人喜歡。
管老師是怎么做到的呢?可以總結為兩點:1.心細;2.創新。
·與家長溝通心細
書中與家長交往的心細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開學初就存好所有家長的電話,這看似有些麻煩卻重要的步驟,能讓一個老師今后的工作開展順利很多,誰不希望第一次打電話是被人親切地稱呼名字,而不是客氣疏遠地問你是誰呢?平時拍了孩子優秀表現的照片,一對一傳給家長,而且還思考了時間:周三、周四傳最合適,這一點小幸福能被放得最大。手機存有座位表,能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快速找到共同語言。還要多感謝后進生的家長,單元考試結束后單獨發給考試進步的,哪怕原地踏步的。在班級群不發批評的,批評要一對一地發,利用QQ群還可以開好期中考試前的家長會。這一點著實令人敬佩。
·隊干部培養心細。
早間閱讀管理員,每天在記錄本上記錄的名字,老師是有數量要求的,表揚不少于10位,不認真的不超過2位。而且每周一換,交換時的儀式感也很重要。
·養成習慣心細
對學生保持作業本整潔習慣,管老師也有自己巧妙的辦法:期中考試后,回收干凈、整潔的作業本,獎勵課外書。期中后換一個新的本子,期中獲獎的不參加期末的回收,他們可擔當評委。
對學生的書寫,采用評選“班級寫字能手”,由寫字能手提出寫字后進生名單,由能手招收后進生為徒,徒弟們舉行一次寫字比賽,第一名的同學升級,爭取一學期摘取所有學生的寫字留級生帽子。
·教學上的心細
提高默寫正確率,管老師的辦法是讓學生自己根據詞語的難度決定抄寫的次數,抄寫有兩個要求:1.超寫完必須驗算。驗算后,要100%正確。2.抄寫加驗算還有錯,重抄一遍。驗算還要教會學生方法,一手指著書上的字, 一手指著作業本上的字。默寫時,全對的表揚,且第二次不用默寫,第三次再默寫,別人默寫時可由全對的同學報聽寫,給同學們批改。錯一個的所有詞語抄一遍,錯兩個,所有詞語抄兩遍,錯三個,三遍,四個及以上抄四遍,并重聽。(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則可以改為抄寫錯誤詞語的次數。)請單元測試的第一名,擔任語文小助理,重默、重背等工作均由語文小助理分擔。
對課文朗讀的重視,則為老師們的預習提供了新的啟示。管老師采用的方法有1.當堂預習,熟悉預習流程和要求。2.朗讀分層要求。第一層次,不用家長簽字,學生自己讀了,自己簽字。并錄音發在群里,引領全班同學。第二層次,中間的大多數。聽完第一層的音頻,自己讀給家長聽,家長聽后簽字。第二層的同學覺得自己進步了,可以發錄音給老師,老師聽了也覺得好,發家長群展示,連續展示三次,升入第一層。第三層次,他們聽完后讀給家長,家長簽字后再發給老師。連續三次朗讀優秀的,升入第二層。“朗讀升級儀式”也很重要,老師和升級的同學擁抱、感謝,老師為學生再準備一份宣誓詞,讓這份升級隆重而持久。
課外閱讀,管老師值得學習的是抓住了兩個時間,一個是7:30-7:58,學生到校后安靜地看書,并在早間閱讀表上填寫閱讀的頁數。第二個時間是晚上睡覺前的時間,開展“枕邊書達人”活動,印好一年的枕邊書記錄單,繼續跟進記錄單的完成情況。
復習的心細表現在,管老師將復習分解在了平時、單元、期中和期末四個階段。日常進行知識性復習,主要時間是每節課前,復習上一課的要記住的知識。一星期上兩篇課文,兩篇課文后要有一個小復習,一周一次基本知識“過關”。單元進行整理性復習,一個單元的復習主要依據課后習題、練習冊、教參考點。管老師打破枯燥復習的方法是,老師讀題目,學生讀答案。復習完兩課,學生合上練習冊,老師報題目,學生說答案。同學不知道,要假裝被“考死了”,別人說出了答案,不知道的同學復述,又再次“復活”。剩下兩課,學生自己看,再來考。同時,邀請考試成績優秀的同學分享經驗。期中復習方法,知識點梳理,采訪學霸,請學霸寫自己的復習心得等。期末則開展自主性復習。在平時的單元測試中,讓學生在表格上記錄自己的成績,連續八次成績優秀的同學冠名為班級學霸。同時,允許學生購買“單元重考券”,保證有失誤也有補救的機會。期末讓這些學霸做組長,組建期末“學霸訓練營”。
創新就更不用說了,管老師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將懲戒變成了孩子和班級的事,老師倒成了包容犯錯孩子的收容站。比如早讀不認真,一周被批評了三次的同學,下周到了學校,不能到班級,要去老師辦公室看書,這樣持續一周,到了再下一周,可以直接回教室了,班級還有一個回歸儀式,有歡迎詞,有握手,有承諾。一個小小的懲戒,讓人記憶深刻。
比如作業做得慢,在作業競賽中拖小組后腿了,可由小組選擇淘汰,由老師收留,等及時完成了,再回歸小組。
創新還表現在對作業不按時完成孩子的改變方式上,放學后留做40分鐘,還是不能完成的要填寫一張“當天作業未完成聯系單”,作業扣分和考試成績掛鉤,教師制作一張“作業日日清”記錄單,有所有學生的姓名和每日作業,對照作業打鉤填寫,考試結束前公布加減分。開展男女生、小組作業競賽,拖拉王作業競賽、全班“押注”作業后進生,桌上貼字條提醒,這樣的競賽讓學生將作業當成了自己的事,當成了集體的事。
讀完這樣一本書,不知是喜是憂。喜的是,這么多可操作、有實效的方法,作者毫無保留地寫出來了,馬上就能用啊!憂的是,如果教學中只有這些,那也太無趣了。這樣的經驗和方法當然要看,但我還是更喜歡看《教師閱讀地圖》、《二十四節氣誦讀古詩詞》、《孩子的早期閱讀課》這樣深入學生靈魂深處的教育教學故事和研究。分數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分數,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殘忍的傷害。不過,優秀如管建剛老師,尚且要為“應試教育”折腰,我等普通教師,能保留一點對教育的浪漫想象又是多不易的一件事呢。
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