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與討論
通過昨天的閱讀,你是否也跟隨著老人進行了一場關于身體最初感知的體驗?是否實現了與身體的對話并傾聽到它傳遞給你的信息,實現了與身體的聯結?當你與身體達成交流,生活過得越來越健康,是不是開始把審視的目光轉向自己最親近的人?那么怎樣的溝通方式才能使對方更好地接受你的意見并積極加入呢?隨著你慢慢地改變,最親密的人也可能隨著你的改變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于是你是不是又開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所在的社交圈?你由原來的發言活躍分子變成沉默的觀察者,你看著人群中不斷上演的小我對抗秀,是不是開始由原來的興奮、高興轉而覺得異常壓抑、煩悶,負面情緒如破洞的絲襪迅速蔓延,把自己牢牢困住?這糟糕情緒的突然降臨開始在身體里發酵,開始焦躁不安,甚至憤怒。你嘗試過用逃避壓制的方式處理,但從來沒有真的把自己從中解救出來。
你是不是開始問自己為什么總會有這樣被情緒所控的遭遇?
如果以上的疑問你遇到了兩到三個,今天的閱讀內容會讓你讀后非常暢快,如果你能在閱讀后按照老人給的建議實施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美好的事情正在不知不覺地發生。
思考:
試著回想你最近一次參加的聚會,你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你是不是也在其中努力“炫耀”自己已有的一切?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總是喜歡糾正別人的習慣?如果有,你通常是采用怎樣的方式?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最終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激勵大師的體驗分享——飲食與健康
自己的身體聯結,感受并接納自己的情緒,覺察并審視自己的思想,從而打破小我構建的所有虛假認同
工作依然很忙碌,但是不再執著于外物,每天保持平常心反而能樂在其中,如此以后,事業反而蒸蒸日上,好運不斷。
“我們雖然一直想著要如何突破身體的障礙,但是反過來想,身體本身就是我們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傾聽身體的訊息,與它產生聯結是根本。要想達到目的地,首先需要把這條必經之路修正,所以我們就必須要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感知它,疼愛它,不能到了傷痕累累時才突生垂憐之情,那時候講心靈的修煉都是枉然了。”
“就像開車,不但要有正確的駕駛方法,還要及時定期地進行維護?”
‘怎么吃’比‘吃什么’重要。”
少食多餐
怎么吃:
黃金食物比例:40%谷物,40%水果蔬菜;20%蛋白質。
吃飯時間:早餐多吃,晚飯早吃少吃。兩餐之間的時間差不能超過4小時,所以中間應吃一些點心補充能量。
食物分量:輕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能超過個人一只手掌能抓滿分量的五倍,吃到七八分飽即可。
烹飪方法:生蔬營養價值高,但不是所有人在每個季節都合適;少吃生肉;水煮和蒸食是最好的烹飪方法。
吃的方法:細嚼慢咽幫助消化,不宜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如果要喝冷飲,建議退冰半個小時后再喝,常溫白開水是很好的替代品。
卸下光環后的人生——健走真好
如何和自己的身體聯結。她說:“這很可笑,我是個運動員卻從來沒有真正地了解過自己的身體,只是把它當作工具。我以為我就是我的身體,但其實只是小我認同了它,卻并沒有發生真正的聯結。多虧了老人,他告訴我一些與身體發生聯結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摸索中我找到了一項自己非常喜歡的,也對身體有很大幫助的運動——健走。”鍛煉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好的運動。
調整步伐,教她放空自己的思想,把專注力放在腿上,達到一種步行禪的冥想。
如今的現代生活,每個人都在為生存奔波,年輕的時候拿身體換錢,老的時候拿錢卻不一定能換來健康。每天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在自己的身體上,放更多的覺知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和身體發生更多的聯結。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比如,在與人交談時注意一下自己的身體語言,眉頭有沒有緊皺,肩膀會不會因為緊張而高聳,胃會不會因焦慮而打結,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我們應該多注意身體的感覺,學會安撫它們,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疾病。當然這和運動是不一樣的,運動的時候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覺察自己的身體,而平時就留一部分精力關注身體就可以了。像是開會時想一下那一刻自己的坐姿是什么樣的?臀部和椅子接觸的感覺是什么?以及身體的哪一部分是緊繃的?并試著去調整它。如此訓練就會更容易體驗到活在當下的感覺。
也就是說,讓意識里帶入更多的覺知。想想平時我們的眼睛,雖然擁有很廣闊的視野,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卻只聚集在一個很狹窄的范圍,忽略聚焦范圍以外的世界。平時運動,除了動作之外,我們還要呼吸,去適應和感知周圍的世界,而這運動以外的都是潛意識在操控。如果能夠多留意身體的感知,去主動把握這些感知不就可以擴大那5%的意識,也就是老人說的把潛意識的一部分轉變成意識了。
“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天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你為什么要去干涉志明的事呢?難道只是因為愛?即便關心志明是真心為他的健康著想,那又何嘗不是因為你自己的恐懼——失去伴侶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呢?這樣看來,夫妻之間很多事情到底是為了對方還是為了自己?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讓你去管親近的人,而是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即使是為了對方好,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更不要在背后預設一個結果,否則你就會一天到晚只想著介入他人的領域,管別人的事而最終荒廢了自己。”
“你覺得志明生活習慣不好,想去改變他,那就自己先努力做好,讓他看到你的改變,并產生好奇想要知道你發生改變的原因,甚至也會想著和你一起做。這樣是不是比你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他更有效果呢?”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有時候對親人的過分擔心也是一種不負責的加害行為!”
假如一個母親,她的孩子要和朋友出去游玩,母親試圖阻止這一危險性行為,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便開始耳提面命式地嘮叨。你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你說這個母親在孩子出門前給了他什么能量?”
“當然是負面能量!”
“母親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她無法承受一丁點失去兒子的風險,于是便把自己的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這難道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嗎?即便是因為孩子太小不懂事需要給予提醒,也應該把這種出于關心的本意以愛的方式表達出來,放下小我的執著心,給他們最自然的能量傳遞,而不是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如果孩子真出了事,父母難道不會因為自己沒有給予足夠的警告或阻止而感到愧疚嗎?”
“這便是老天的事。一個人生命的長度不是由母親的保護程度決定的。”
“也不一定啊,生活中人們常常和老天爭辯抗衡而不自知。就像因為交通堵塞而耽誤約會時的抱怨和憤懣。所以呢,無論你多么愛他,多余的擔心就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一場小我增長秀——同學會的啟示
同學聚會,話題不外是工作和家庭。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我有一個好工作,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創業很成功,我生活品質好……儼然一場小我增長秀。
同學聚會,話題不外是工作和家庭。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我有一個好工作,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創業很成功,我生活品質好……儼然一場小我增長秀。
早已經習慣了“受害者”這個角色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同理她的細胞也已經習慣了吃“都是別人害的”這種勝肽。說到底這些外在的事情都是自己創造的,先是對勝肽的需求,然后我們大腦在選擇有限信息時就會自動過濾信息制造各種符合我們細胞需要的思想,這些能量的波動會吸引和它振動頻率相同的人事物過來,于是……
《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讀到了老人讓她抄寫的那段: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松,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曉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來來去去,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復,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
情緒的障礙
認識自己,了解個人潛意識的運作模式,深入探索內心世界,并不是一個全然歡愉的旅程。深入自己的內在,就像是摸入一個不知深淺且全然黑暗的洞
“什么負面情緒最困擾你?”
“憤怒,悲傷,焦慮,恐懼……”
老人開始在人形圖上做標記,在胃部寫上“憤怒”,將“悲傷”寫在肺部,“焦慮”寫在喉嚨……其實這些負面情緒都是能量,特別是對孩子。一些天生的恐懼、憤怒和悲傷都是一種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動,它能來就會走。最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身上這種自然流動性的不良態度。
“這些被否定壓抑的情緒,像是被卡住一般長久地滯留在我們的身體里,它們有一個別稱——‘痛苦之身’”。
看著老人的人形圖,驚訝自己身上竟然集聚了這么多痛苦的能量,想想一直以來,好像真的沒有人給過她情緒上的關懷,對待她情緒的處理方式不是想著立刻消除就是打壓,無論哪一種,她的情緒從來沒有被認可和接受過。所以,它們自然也就從來沒有離開。
以后做了母親,一定要給孩子情緒上的無限支持和認同
“這個痛苦之身是我們身體內的一個能量場,它以痛苦為食,如果不喂養,它就會自己制造事端產生維生的情緒。這其實說的還是勝肽需求,只是它需要不同的勝肽來滋養。”
情緒的體驗
每天抄寫并念一段話:
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
我們的遭遇是為了滿足我們需要的那種情緒產生的,這已經形成一種模式。面對這種事情,要做的就是看見它、接納它,然后告訴自己這是我不需要的,放下吧。這樣就可以把意識的那5%擴大了。由于這種意識的擴大不是在一天完成的,所以要每天念,每天提醒自己。
當然這種情緒也會反復出現,當它出現的時候問自己:“我可不可以歡迎它?”這種問答可以在自己和情緒之間創造出一個空間讓自己平靜,然后繼續問自己“可不可以允許它存在?”然后你就會發現允不允許它都存在了,心理的緊張情緒會慢慢地得到緩解,當自己再回答“允許”時就不會再那么害怕和排斥了。
“對于孩子情緒的支持與認同只是去接納他們的情緒,不采用暴力的方式阻止,這和要求他們遵守行為規范沒有沖突。情緒本身就是一種能量,能來就會走,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情緒,學會與負面情緒共處。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只需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愛與支持就夠了,而不是采用轉移的方式幫助他們逃避,因為這樣會讓他們失去直面負面情緒的勇氣,從而采用消極的方式逃避,抽煙、吸毒、工作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當然更不能壓制情緒,這樣造成的傷害更大。”
今日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如何重新和身體發生聯結——通過運動與飲食實現與身體的交流和對話。也明白了對于突降的負面情緒應正視它的存在,試著接納它、消化它,而不是逃避和打壓,因為這些情緒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關鍵詞:
身體聯結,運動飲食,有效溝通,感知情緒,痛苦之身
要點:
與身體對話、聯結的最佳方式就是靜坐冥想。
身體是尋找自我的必經之路。
“擔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不要以愛的名義綁架最親密的人。
痛苦之身是個體內在的能量場,以痛苦為食,如果不能被滿足就會自己制造事端產生自需的情緒維持生命。
情緒的產生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不要選擇排斥、壓制、逃避的方式處理它,它會來也會走,要試著接納、消化它,給它提供離開的出口。
思考與討論:
知道了與身體聯結的方法,接下來就需要在實踐中檢驗這些方法了。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一種可以和身體交流的運動,堅持訓練一段時間,感受每次運動過程中身體的變化,將注意力集中在發力部位,覺知身體傳遞出來的信息,然后把這種感受記錄下來。在開始運動、聯結身體以后,漸漸拓寬聯結領域,在工作、生活中試著去觀察自己身體自然做出的一些動作,去理解這其中所傳達的信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會發現以前很多被自己忽略的東西,也能夠更加按需供給以善待自己。
關于情緒產生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我們已經了解,那么希望在下一次負面情緒來襲時你能學以致用,改變以前消極對待的方式,對待周圍人的負面情緒也能采用合理的方式幫其消化。希望通過訓練,你可以成為自我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