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偶然的機會,翻看起了一本似乎看上去有點像教科書一般的書籍—《平面國》。
對于它,第一眼望去,還真是以為,是哪本關于立體幾何的翻版,有點不知道怎么下手。不過,好奇中,還是將手伸了出去,也算是步入了一個嶄新的讀書領域。
進入這個領域,在我看來,像極了凱文凱利的《5000天后的世界》,也有些《海奧華預言》的思路。因此,但凡對于5000天后的世界有著深深向往的讀者,以及對于預言的世界,有著好奇心的讀者,都值得好好地品讀《平面國》一番。
說起自己的讀書習慣,每次讀書,都不喜歡先去關注書籍的作者,但是《平面國》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然要來點打破常規的動作,先去看看作者,也算是對書中內容的興趣點注入了一針興奮劑。
這興奮劑,來源于作者的年輕有為。
《平面國》的作者是埃德溫·A·艾勃特,一名神學家,同時也是一名數學家,在26歲時就擔任了倫敦城市學校的校長,成為英國首相的老師。讀及此,不得不對作者給予贊嘆,更是從源頭增加了一層讀此書的興趣。(對于一個嶄新領域的書籍,從對作者提起足夠的興趣,然后加深對于讀此書的興趣,無疑不是一個很好地讀書選擇)
在平面里,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是幻境還是空氣?
不妨,首先拾起自己的幾何知識,思索一番。
關于平面,你或者我,都可能會得到兩條最起碼的共識,一則平面肯定是一個扁平的空間,二則平面的緯度是二維的......
基于這樣的思索,不妨再看看一名數學家從幾何學的角度展現給我們的,可以利用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看的清清楚楚的世界。
在這里,我們完全可以看到一個低于當下這個維度的空間,從一維到二維,再到三維:
在一維空間中,移動一個點,不是就能產生一條有2個端點的線段嗎?
在二維空間中,移動一條線段,不是就能產生一個有4個頂點的正方形嗎?
在三維空間中,移動一個正方形,不是就能產生一個有著8個頂點的神圣生物-立方體嗎?
那么在四維空間中,如果移動一個立方體,難道不會產生一個更加神圣的有著16個頂點的生物嗎?
理論是這樣,事實也是這樣。
“這無根的幻景,消融在稀薄的空氣中,造成夢幻的材料!”
從這點看來,《平面國》給予一種全新看待事物的角度;同時,也給出了我們這個凡間三維的質疑。
這里,就不得不去下個結論了,站在非上帝的位置,誰又能拍著胸脯肯定的說,不存在這樣一個更高維度的世界,或者另外和我們這個世界也平行的世界呢?
回顧下《5000天后的世界》,凱利為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增加了一個關于時間緯度的想象,在那樣的世界里,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的某個時刻,走進曾經熟悉的街道,住進熟悉的房屋,與熟悉的人交流,甚至可以撫摸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愛寵;可以聆聽古城墻的聲音,述說歷史的滄桑;可也以俯瞰過去的也許現在已不存在的小村落,尋找農家的樂趣和大自然渾然一體的從容和清閑。
這樣的空間,無論存在與否,不就像了溯流而上的桃花源,心無論如何也向往之。
不禁也要提及,某個不經意間閱讀過的《四維深淵》,在這個四維的角度就是增加了時間的緯度,雖說有點科幻的性質,述說了一段關于隨著時間機旅行和拯救人類的故事,類似《流浪地球》。但,同時,也給出了我們關于另一個時間緯度的新的思考。
在時間積點的變化中,旅行的人們可以瞬間回到歷史的某一刻,甚至到達未來的某一刻。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也許生命的盡頭確實是一種重生,換一種方式的重生。
正如今年關于岳父的去逝,在悲痛之于,寫下了這樣的話:
也許他只是離開了生活70余年的這個世界,去到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世界;
也許只是脫離了這個維度空間的束縛,歡笑著,投入平行世界等待他回家的父母歡喜懷抱;
也許,在那個世界,他再次開始了一段從0到大的時間旅程,忘卻曾經的憂愁與悲傷、痛苦與歡笑;
也許,他依然眷戀著這個世界的親人們,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隔代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久久的不舍得離開這個已經不屬于自己的這個世界;
也許,現在,對于他來說,只是一片黑暗,無盡的黑暗,沒有了思想、沒有了痛楚、沒有了一切的牽掛,只是一具什么也不知道的身體;
也許......
太多的也許,這無數的也許,我們更愿意相信那投入父母等待回家懷抱的也許,那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多么的溫馨。
終結是另一個開始,消亡代表了一個新生!這新生是時間積點的回溯,是未來積點的前往。
當然,關注過去,關注未來,不如關注當下。這禁錮似乎不止于對于無限的追尋,還有當下的裹挾!
《平面國》在最后的總結篇中這樣說道:
我們有時覺得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低等、愚昧、不可理喻,有時只想大聲咆哮、堵住別人的嘴。
那樣的我們是固步自封的直線國國王?還是惱羞成怒的球?
由于,觀念的禁錮,我們對于無限的追尋是不是這樣,一維、二維、三維、四維、多維,如果沒有如凱利、艾勃特等這樣的作者,用淺顯易懂的知識為我們解釋,我們會不會關于無限、關于未知像極了平面國無知的市民,瘋狂的碰撞;還是像極了議會的議員,明明知道,但是為了自己的地位而要去故意的禁錮、歇斯里底的咆哮、甚至不惜將提出者送上絞刑的斷頭臺?
想想:
當代飛快的社會洪流中,是不是很多人都固執著自己的想法,堅持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而忽視了別人的見解?
“網絡真的讓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信息、鼓勵我們思考了嗎?還是恰恰相反,科技允許我們制作巨大的泡泡,每天生活于其中,只與和自己觀點相近的人交流?若是后者,這種所謂的“交流”與點點國王的自言自語有何不同?”
同樣是思想的故步自封,對于當前日常的刷視頻,你是否發現瀏覽過的每一個視頻,網絡的背后似乎都根據你停留的時長進行了記錄,然后當你再次瀏覽,又是相似的視頻,這樣就導致你一直沉醉于其中,恍惚之間,時間就消逝了很多,這也確實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形式的網絡渠道的故步自封。
理性和求知是人類最高的品質。
我相信,今日世界中許多令人痛心的東西-比如分歧和對立-都不是絕癥。
任何一種信仰或價值觀都不該成為閉目塞聽、阻礙思辨的封印。
真正對人造成降維打擊的,只有愚昧和封閉以及自我禁錮。
正因為如此,我們永遠不應放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