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隨著閱讀,前兩章的面紗已被揭開:
“奶” 生命的本能需求,是——愛。
“蜜” 是成長的不竭動力——鼓勵。
“鹽”有什么意義呢?
未讀張文質老師的這本書之前,頓頓吃,卻從未想過,只是知道它乃每餐必備的一種普通物質,對身體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長期不吃鹽,就會體弱乏力,嚴重時會出現肌肉痙攣、心律加速等癥狀,在我國東北、湖南、湖北最喜歡用它來研制食物。對了,小時候常聽村里人說“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如果忽略掉訓人的意味,這句話中包含著“閱歷廣,經驗豐”之意。張老師也在書中說到,鹽,結白的外觀,咸味兒的口感,人們賦予的是純潔、堅毅、有責任、有擔當的含義,我恍然,張老師借用“鹽”是來形容孩子身上的美好品格。
“品格”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長比成績更重要”“24種品格教育”“品格卡”這些句子和課程以及教學方法都是指一個人具有優秀品格的重要性。細細觀察身邊成功的人,書中智慧的人,傳說中的名人,幸福的普通人,他們身上都不可或缺的擁有閃光的品格, 每次問家長們對孩子有什么期待的時候,家長們毫無例外的列舉以下詞語:自信、勇敢、擔當、善良、恒心、責任、獨立、愛國、熱情……
美好的品格不一定能成為成功的人士,但是一定能成為有趣的幸福的人。可是這些品格是怎么來的呢?是自己長出來的嗎?當然不是,是孩子在情景中習得的,這個情景是家庭,是學校,是社會,其中家庭對一個人品格的養成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
張老師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懂得給孩子加“鹽”的父母,會使得孩子獲得能夠惠及他一生的生存能力,孩子的生命也才能因磨煉和體悟而變得豐盈有活力,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成長能量。
我記得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也強調到,要培養孩子的七項感知力和技能:
1. 我能信(自信)
2. 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需要我(我能貢獻,我被需要)
3. 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選擇,對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體中的事情產生積極的影響。(我能做主)
4. 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自律,調控自己)
5. 我能與他人相互尊重的共事(尊重她人)
6. 我理解我的行為會如何產生影響他人(理解能力,影響力)
7. 我能夠通過日常的練習,發展我的智慧和判斷能力(判斷力及綜合能力)
這些感知力和技能是一個人走上社會的必備“武器”。這些感知力和技能和張老師所說的“鹽”是不同的叫法,同一個理念。
到底有哪些“鹽”是孩子生命中的必備呢?怎么去獲得呢?
且待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