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錯的。——瑪麗
培養孩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孩子的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
七項感知和技能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必備的。這七個方面會為孩子以后的一生打下基礎。
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并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于與他人合做,并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后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三種主要互動方式
01、嚴厲(過度控制)
有規矩但沒有自由
沒有選擇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02、嬌縱(沒有限制)
有自由但沒有規矩
無限制的選擇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03、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并行)
有規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選擇
“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從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這一點來說,嚴厲和懲罰確實管用。但是,其長期效果是什么呢?我們常常被當時的效果所愚弄。有時候,我們必須要當心,當長期效果是負面效果時,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懲罰造成的四個R
01
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02
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03
反叛——“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04
退縮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一個人的自律性是來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而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會大幅地下降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低他就越沒有自律性。
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別強,但是孩子的解讀能力特別差。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有了小妹妹,爸爸媽媽要更多的照顧嬰兒。他的感知能力特別強,感知到了自己的愛被分走了一些到妹妹身上,但是他是怎么解讀這一件事的呢?他也想讓爸爸媽媽多照顧自己一點。讓怎么才能讓爸爸媽媽照顧自己呢?那他也得像妹妹一樣。所以這個孩子開始尿床,把粑粑拉在褲子上,不好好吃飯,生病等等。他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獲取父母的注意。
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解讀。
很多孩子對于父母的解讀都是錯誤的。
如果孩子不能把這件事說清楚。
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父母其實像是孩子的導游。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后,他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們不知道這個是為什么,也不知道那個是為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我要說那樣的話,為什么我要道歉等都不知道。然后父母要跟他解釋,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
這個是我們要給他樹立的一個邊界。
如果既不嚴厲也不嬌縱,那該怎么辦呢?
就是我們要學會和善而堅定。
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01
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02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03
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04
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貢獻,愿意合做)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
“堅定”的重要性,則在于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假設孩子跟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里去。
“啊?那不就等于放過他了?”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走開就是你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而且這樣做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你總可以在稍后再找孩子談,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讓情緒平靜下來。心情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稍后可以跟孩子這么說:“寶貝兒,很抱歉你生這么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后,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你能夠做到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的怒氣的其它方法。然后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對你我都尊重的解決方法上。”
當你和孩子都平靜下來的時候,最好讓孩子預先知道你接下來會做什么。
生氣的時候,最不適合解決問題,我們會說很多過后就后悔的話。
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
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記住:和善等于尊重。
當堅定與和善結合在一起時,就意味著對孩子,對你自己以及對當時情形的尊重。
以對孩子做出限制為例。大多數父母自己決定制定哪些限制,然后自己承擔起實施限制的責任。但是這些限制設立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以及為了讓孩子適應社會。而當大人以懲罰、說教、控制來實施他們設定的限制時,往往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權力之爭。這當然既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也無法讓孩子適應社會。
因此我們必須換種方式,在制定和實施限制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例如,可以一起和孩子做頭腦風暴,制訂孩子看電視、晚上外出玩耍或做家庭作業的限制。讓孩子參與討論(這意味著要讓孩子說得比你多,至少是和你說得一樣多)為什么限制是重要的,需要什么樣的限制以及每個人為實施限制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例如,當你問孩子家庭作業為什么重要時,孩子就會告訴你(“這樣才能學會”“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
然后,孩子可以決定需要花多少時間,在什么時候寫作業最合適。(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放學一回家就做作業,而孩子們卻想要先喘口氣。當孩子們有機會自己選擇時,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一旦孩子自己決定了什么時間寫作業最合適,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設立一些限制,比如“電視只能看一個小時,而且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之后。我只能在晚上七點到八點之間幫助你;其它時間,即使你做不完作業來求我,我也不會答應。”
如果孩子理解了設立限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責任,并在此基礎上參與限制的設立,他們就會更樂意遵從限制。
當一個孩子違反了限制時,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你最好問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發生了什么事?你覺得原因是什么?你現在打算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從中學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應該怎么辦。
要給父母提一下: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的說教和懲罰,他可能會說“我不知道。”
這時,你應該說:“你是一個很會解決問題的人。為什么不想一想呢,半小時以后,我們再碰頭,看看你想出了什么好辦法。”
“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
1、等一下就輪到你啦。
2、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3、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繼續談。
4、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5、要做,不要說。(例如,平靜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該怎么做。)
6、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7、(當孩子在商店發脾氣時)“我們現在要離開商店,待會兒(或明天)再來。”
《正面管教》之孩子的七項重要感知力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