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01
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北丐洪七公,這讓你想到誰?
對,是金庸。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合稱“五絕”,出自金庸《射雕英雄傳》,代表著武林中最高的武學巔峰。
天涯,大漠中的旅店,酒和女人,刀與浪子,這讓你想到誰?
對,是古龍。
邊陲小鎮,西域荒漠,掛著風鈴的旅店,寂寞的女人,燒喉嚨的烈酒,吹毛立斷的刀劍,不知道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漂泊浪子,是古龍江湖中最常見的元素。
金庸古龍是武俠中的兩大巨匠,兩個人的作品風格迥然不同。如果說金庸是宋代周正巧密的工筆,那古龍則是明代奇肆靈動的寫意。如果說金庸是十八世紀豐滿宏偉的詠嘆調,那古龍則是中世紀委婉輕盈的小夜曲。
這樣兩個人,兩種武俠風味,各有千秋,卻無法折疊。無數的武俠迷都幻想,如果金庸和古龍合體,那該是怎樣的江湖?
本來是不可能的。但還好,這世上,還有一個叫王家衛的導演。他用電影,實現了一次金庸與古龍的合體。
這部電影,叫《東邪西毒》。
02
王家衛是個奇才,1988年開始拍電影,28年只拍了11部電影,信奉慢工出細活的手藝哲學。這人是個偏執狂,電影中要用一塊舊布,他買好布,并不通過人工仿舊,非要等新布一直放,幾個月后自然變舊才拍。電影里要用梅花,并不直接移植,非要親自在院子里栽,一直要等新栽的梅花開時才拍。他總戴墨鏡,于是人稱“墨鏡王”。
王家衛的電影極具個人風格,支離破碎的敘事,孤峭寂寞的人物,詩意而神經質的臺詞,纏綿悱惻的古典音樂,離奇橫斜的攝影角度,變幻莫測的廣角鏡頭,營造著疏離,彌亂,冷僻,孤獨,幽微的視聽氛圍,猶如巴山夜雨中的一盞晃動的昏黃燈火。他的華麗和頹靡,失落與守望,人稱“王式電影”。
王家衛曾說,金庸和古龍是兩大宗師,他自己更偏好古龍,他認為古龍更純粹一點,古龍對人看得很透,像一個詩人一樣。
他對古龍的偏好,在他的第一部武俠電影《東邪西毒》中就暴露無遺。這部電影他有意將金庸和古龍兩位武俠宗師合體。故事的人物,選取的是金庸武俠中的角色。
「 翌年,歐陽峰重返白駝山,成一方霸主,號稱西毒。」
「 三年后,洪七加入丐幫,終成丐幫幫主,號稱北丐,晚年與歐陽峰決斗于大雪山,結果相擁而亡。」
「 六年后,黃藥師隱居東海桃花島,自稱桃花島主,號東邪。」
不同的是,他不肯照搬西毒,北丐,東邪的原型,只是給《射雕英雄傳》的黃藥師,歐陽鋒,洪七公搭建出了一個前傳。他要借金庸人物的殼,填自己的東西。
人物是金庸的無疑,但王家衛說,古龍是一個流氓,有才氣的流氓。所以他拍《東邪西毒》的時候會想,要是古龍去寫這場戲會怎么去寫。他喜歡反差,就試著用古龍的口吻來講金庸的故事。
用古龍的口吻,來講金庸的故事,于是金庸,古龍,王家衛,三壇好酒混合在一起,調劑出了一杯風味別致的江湖。清疏,幽涼,有遠方風沙與劍氣的味道。
03
王家衛和古龍有諸多相似之處。兩人的作品同樣注重符號化和儀式感。
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杏花,煙雨,江南。
古龍癡迷于符號化的詩意,他喜歡的場景是古道西風瘦馬,長街,月夜,落葉,秋風,積雪。
王家衛同樣癡迷符號化的詩意,午后三點的陽光,人潮擁擠的十字路口,霓虹燈,午夜酒吧,雜貨店,門牌2046的房間,飛馳的列車,冷雨,老唱片,幽邃的走廊。
在《東邪西毒》中,王家衛的符號學,終于和古龍重合。
沙漠,茅屋,鳥籠,桃花,斗笠,快刀。
「 我以前聽人說過如果刀快的話,血從傷口噴出來的時候像風聲一樣,很好聽,想不到第一次聽到的是我自己流出來的血。」
這種暴力美學,經過王家衛呈現后,猶如古龍再現。
04
王家衛和古龍的作品,同樣充滿著各種儀式感。
古龍筆下的人物,大多是癡迷儀式感的。小李飛刀的飛刀,用得最多的,不是殺人,而是雕一個女人的樣子。楚留香踏月留香,鐘情于月夜活動。西門吹雪殺完人,要吹落劍上的血。葉開每次介紹自己,都是一句“我叫葉開,葉子的葉,開心的開。”
王家衛電影里的人物,儀式感同樣嚴重。阿飛不停對著鏡子梳頭,蘇麗珍永遠穿著旗袍上下樓的,周慕云對著莫高窟的石洞說話。女逃犯任何時候都戴假發、墨鏡,晴雨天都穿雨衣。何志武不停地吃過期的鳳梨罐頭。
古龍和王家衛作品里的人物,似乎有嚴重的強迫癥,偏執地樹立自我的一種儀式感。在這種儀式感里,人物自我解構,救贖,搭建出自己特立獨行的一套信條。
05
「 春天,江南。」
「 殘秋,木葉蕭蕭,夕陽滿天。」
「 七月十四日,晴。宜動土,忌出行。」
古龍如此迷戀陳述時間,小說大多以時間加環境的短句為開頭,奠定了經典的“古龍式開頭”。
而王家衛電影,亦鐘情于對時間流動的捕捉。隨處可見的鐘表,在靜態的空間里,時間的流動格外具有逝者如斯的象征。
「 16號,4月16號。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 我和她最接近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我對她一無所知,6個鐘頭之后,她喜歡了另一個男人。」
王家衛對于時間的細化,有近乎偏執的拿捏。
在《東邪西毒》里,王家衛與古龍重疊后,便有了這樣的開場旁白:
「 初十日,立秋,晴,涼風至,宜出行會友,忌新船下水。」
「 十五日,晴,有風,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有血光,忌遠行,宜誦經解災。」
06
《東邪西毒》的英文名是Ashes of Times,意為時間的灰燼。
無論是古龍,還是王家衛,構建的江湖中,最厲害的武器,都是時間。
時間催人老,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時間是最不可戰勝的剃刀,再多繁華也終要剝離地一干二凈。
王家衛和古龍,深諳此道。總以旁觀者的視覺,看待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如一雙布光的手。
07
很多人喜歡仿王家衛和古龍。因為他們風格化明顯,好仿。符號化,儀式感,對時間細化的癡迷,仿出了這些,就大概就有了個樣子。
但這些總是他們的表象,王家衛的電影,受到作家劉以鬯,穆時英的諸多影響。穆時英是新感覺派的代表,如果看過他的小說,再看王家衛的電影,就覺得王家衛喜歡他一點不奇怪了。王家衛的臺詞盡管并不周正,但是骨子里的那種疏離,隱忍,通透,誰也學不來。
古龍的小說,受日本偵探小說,武士精神,中國古典寫意,書法,詩詞等諸多影響,骨子里有雪夜訪戴,秋風鱸魚式的魏晉狷狂與浪漫,絕不是仿個長短句,就能拓印得過來的。
看王家衛和古龍,初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回頭一看,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08
古龍和王家衛,作品中的人物,都充滿著一種疲憊感。他們都對江湖,對都市充滿疲憊的厭倦,苦于被宿命所困,只能身不由己。
「 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后面,你會發現沒什么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
「 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得他。人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如果可以把所有事都忘掉,以后每一日都是個新開始,你說多好。」
《東邪西毒》里,這些疲倦,是王家衛的,也是古龍的。一個導演,一個作家,在面對這些疲倦的時候,似乎在隔著時空干杯。
09
「 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別嗎?酒,越喝越暖,水會越喝越寒。」
《東邪西毒》里的這句臺詞,是原原本本古龍小說中的對白。
可酒暖回憶思念瘦,酒即便暖,酒入愁腸最易化作相思淚。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相思,是王家衛和古龍,共同解不開的心結。
10
相比王家衛和古龍,金庸是克制的。金庸的人物,有豪氣,骨氣,傲氣,卻并不注重符號化和儀式感,金庸的筆下有真正的英雄,豪杰,卻沒有真正的藝術家,詩人。
而古龍,是天生的詩人,有元氣,劍氣,靈氣。有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的超脫,俊逸。
作家孔二狗說,我覺得金庸就是李安,古龍就是王家衛。
如此,便一語道破。
11
對于《東邪西毒》,王家衛自己說過:
「 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有時候有一些決定,都緣于某一種固執或執著,拍《東邪西毒》的時候,我更多想表達的是生命中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始終都會像流水一樣過去,到最后存在的都是美好的感情,這種美好的感情會循環不息。」
“這種美好的感情會循環不息”說得極好,套用到古龍的小說,便也精準。這種美好,是花滿樓坐在窗前聽風,是西門吹雪立在門前看雪,是沈浪和熊貓兒在喝酒,是風四娘在為蕭十一郎點燈。
這種美好,無論是現在的都市,還是遙遠的江湖,都不辜負那句“不勝人生一場醉”。
12
以古龍的口吻,講述金庸的故事,王家衛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王氏電影”完成了一次金庸和古龍的合體,他把自己當成了調和他們的基酒,轉身后,留下我們似乎遺忘,卻總似曾相似的江湖。
如此,小二,上酒。
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