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夜
這本書是我讀到的關于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最通俗易懂的書籍。通過一個青年和一個哲人的談話,來展現阿德勒個體心理的相關理論,是很好的個體心理學的入門書籍。
在第二夜結束時,哲人提出,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將一切的責任推向他人和環(huán)境,把選擇權交給了別人,逃避自己的三大人生課題:職業(yè)、社會和性,即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即便你真的在依賴你的人生謊言來逃避你的人生課題,那也不是因為你沾染了“惡”,這不是一個從道德層面來譴責的問題,這只是一個有關“勇氣”的問題。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并且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佛洛依德式的原因論是“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入原因論,個體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就是“不在于過去被給予 什么,而在于如何使用過去被給予的東西”。哲人決定在正式討論如何具有“勇氣”前,讓青年思考什么是自由。于是第三次見面,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就是從討論什么是“自由”開始的。
尋求他人認可:那究竟是什么中的什么剝奪了我們的自由,答案是“尋求他人認可”。而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認可。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他人認可呢?很多情況下都是受賞罰教育影響的結果。在賞罰式教育下會產生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受到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做一些事情。假如你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而活著,而他人也不是為了你的認可而活著,那么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你的期待時,你也就不會發(fā)怒,也就不會陷入權力之爭,或者是報復的階段。尋求他人認可,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但這并不是主張,我們要做一個任性自私的人。
人生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是起源于對別人人生課題的橫加干涉或者是自己的人生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如何辨別一件事是誰的人生課題呢?方法非常簡單,只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后果最終是有誰來承擔,就是誰的人生課題。可以把馬拉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青年向哲人提出,孩子的學習是誰的課題?父母應該這么做?哲人回到:孩子的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父母能做的不是橫加干涉孩子的人生課題,在孩子向父母提出尋求幫助的時候給與幫助,最重要的是平時與孩子建立起信賴關系,讓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愿意真誠的向父母尋求商量或幫助。關于自己的人生能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當我們苦惱人際關系時,第一步就要分清楚是誰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問題也不讓比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是選擇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意別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為什么要選擇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就是不想被人討厭。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