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被討厭的勇氣
【原書信息】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日】岸見一郎? 【日】古賀史健
? ? ? ? ? ? ? 渠海霞(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3(2017.11重印)
ISBN:978-7-111-49548-2
【拆書結構框架】
一、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
1.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2.找到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
3.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4.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
二、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1.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2.自卑只是借口
3.人生教會我們逃避
4.大膽承認錯誤,沒關系
三、讓干涉我的人見鬼去吧
1.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2.放下別人, 放過自己
3.這才是你想要的"自由"
四、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1.我的優秀,不需要被認可
2.找自己
3.賜予我力量,我的勇氣
4"天生我材必有用"
五、短暫的人生,簡單活著
1.接納自我最重要
2.學習實踐對他人的貢獻
3.甘于平凡也需要勇氣
4.你的人生你做主
? ? 總結
【第一章主題】
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
【第一章內容】
[][]開篇介紹: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部集哲學與心理學的大成巨著。書中就阿德勒心理學在哲學中所占份位,以及文中所提到的哲學升華部分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力。作者行文以少見的"對話體"來講述,卻又暗合了許多古代經典傳世的方式。可以說,本書基于心理學,引發世人思考,最后升華出哲學的意義,文字精煉,內涵深遠,稱得上是"入世的哲學,出世的心理學"。
全書共分五個部分進行闡述,通過若干小節的細化,將一個憤世嫉俗的青年一步步帶離了他所認為的世界,并借哲人之口將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公諸于世,引發讀者對阿德勒心理學的思考。現在我們就將這層神秘面紗揭開,看看作者是如何詮釋阿德勒心理學的。
我是夢憶薔薇,螞蟻私塾拆書訓練營的一名小學徒,正在和蔡叔以及許多優秀大咖學習拆書。首次拆書,拆的是心理學界經典入門之作,讓我們一起秉著"了解他人,認清自己"的宗旨,在心理學浪潮里自由翻滾吧。
如有原書需求,請自行購買。
[][]今日導言:
普通人的生活總是被各種抱怨,不順心充斥著,但是很少有人反過來想一想,自己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許就是主角呢?
[][]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認為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所以錯不在你"。而阿德勒則完全否定了這一學說,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的分道揚鑣。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否定人類的自由意志,把人看做機器一樣的存在,得出"人是不可以改變的"。
阿德勒的"目的論"則認為人是有感情的,但人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種行動。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找到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最終得出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問題出來了,為什么大家都"期待改變"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大家都無法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止步不前。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人無論在何地也無論處于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想要改變生活方式,要有"擯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單單只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之中,就根本無法改變自己。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一簡單課題-應該去做,卻被人們扯出了各種"不能做的理由"。
改變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古希臘語中,"善"不包涵道德含義,僅僅有"有好處"這一層含義,"惡"也只代表"無好處"的意義,每當你陷入不幸的境地,只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是你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進行重新選擇。
不幸,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章主題】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第二章內容】
[][]今日導言:
人最難看清的是自己,聰明人的人會去反省自己,固執的人會堅持己見,而愚笨的人卻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究其根本,不過是底層認知在作祟。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人為什么會討厭自己?會低估自己?那是因為人總喜歡盯著缺點不放。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只看缺點而不看優點。因為不喜歡自己是一種對你而言的"善"。
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公司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一切都會順利發展",現實卻是,即使那些愿望實現了,事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
阿德勒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自卑只是借口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主觀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而我們大多數人有的卻不一定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
[][]人生教會我們逃避
阿德勒把這種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做"人生謊言"。對于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把責任轉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于他人或者環境來回避人生,對自己撒謊,也對周圍人撒謊。
即便你逃避人生,依賴謊言,那也不是因為你沾染了"惡",它既不是善惡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問題。
[][]大膽承認錯誤,沒關系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我們之所以不愿意承認錯誤,是因為"承認錯誤"就等同于"承認失敗"。其實,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都不是"失敗"。
說到底,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即使最終發展成用剪刀剪斷,也要首先面對。我們都有這種力量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主題】?
讓干涉我的人見鬼去吧
【第三章內容】
[][]今日導言:
掙脫牢籠是痛苦的,而迎面而來的自由卻是令人興奮的;打破思維的枷鎖是讓人不安的,但不走出疆界,你怎么知道你的思維可以馳騁到什么地方?
[][]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作者在書中闡述阿德勒的觀點"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同時還認為是人際關系剝奪了我們的自由,因為我們需要不斷的尋求認可,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而阿德勒心理學卻是否定尋求他人認可的。
得到別人的認可的確很讓人高興。但要說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認可,那也不是絕對的,人為什么要尋求認可呢?或者說想得到別人的表揚?答案也很簡單,只有得到了認可,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是普遍理論,作者卻說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我們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換句話說,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選擇別人認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放下別人 放過自己
提到選擇自由的生活方式,作者引出了"人生課題"的概念。實現自由就是需要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那么如何區分呢?書中給了兩個步驟。
第一,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開。
第二,不干涉他人的課題。
就這么簡單。
越是關系緊密,才更有必要有意識地去分離課題。當放下別人課題時,我們的煩惱就輕輕飛走了。我們只需要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至于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這才是你想要的"自由"
作者說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章主題】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四章內容】
[][]今日導言:
能力不缺,經驗不缺,可是人生為什么還是那么平淡無奇,逆襲只是傳說?掐指一算,還缺一樣——勇氣。
[][]我的優秀 不需要被認可
說到分離課題,自然還有"整體論"一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而"整體論"是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那么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系以及自己應該與他人締結何種人際關系?
先來看關鍵詞"人際關系",它的終點在哪里?那就是"共同體感覺"。通俗易懂的說,就是"融入"。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指標。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叫做共同體感覺。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一個人拼命去外界尋求認可,反而恰恰說明了他的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于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
[][]找自己
物欲橫流的物質世界很容易讓人失去自己,紛繁雜亂的精神世界對人來說也是復雜人生的始作俑者。說白了,我們面對這么一個自己把控不了的大環境,很輕易地就把自己交付兩個極端,一個是跟著大多數人隨波逐流,另一個是堅決堅持自我為中心,固執己見
為此,書中有個形象的比喻"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中國使用的地圖會把中國繪制在中心位置,而法國的地圖則會是把歐洲繪制在中心位置的。同步理解就是,"你只是共同體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那就絲毫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中,因為一切他人都是"為我服務的人",根本沒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動。
所以,我們需要去做的是積極參與共同體。具體地說,就是直面"人生課題",不回避工作、交友、愛等人際關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給這個人什么",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值得我們深思,人們應該多多建立"橫向關系",而非"縱向關系"。為此,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我們傳統認為的表揚行為,阿德勒卻認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的特點。究其深層,就是操縱。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所有不平等關系都建立在這種關系之上。
[][]賜予我力量,我的勇氣
說到不平等,"干涉"就是其中之一。人為什么會去干涉別人呢?正是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干涉",而是"援助"。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書中明確指出人害怕面對課題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在這個里面,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如果能夠建立起橫向關系,那自然就會說出一些更加真誠地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方面,對別人有用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是不是對別人沒用的人就沒有價值呢?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對于這一點,具體做法是"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系。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主題】
短暫的人生 簡單活著
【第五章內容】
[][]今日導言:
人生的意義是"活在當下",人生最美妙是"此時此刻",在這一點上,知易行難。能夠真正享受"當下"才是真知。生活簡單著,等待我們擁抱它。
[][]接納自我最重要
一個人獨處時,誰都能夠像國王一樣無拘無束,一旦落入公眾視野中,就開始"受自我意識羈絆,不能無拘無束行動",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煩惱。也就是說,你對本真的自己沒有信心,才盡量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
這也應該從人際關系角度出發考慮。具體來說就是,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三點做起:
"自我接納"
"他者信賴"
"他者貢獻"
首先,"自我接納"指如果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尼布爾的祈禱文》中有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它,"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學習實踐對他人的貢獻
其次,看清事物的真理,做到"達觀",之后進入第二步"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便遭遇背叛,蒙受損失,卻依然繼續相信的態度就叫做信賴。信賴不等同于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條件的。
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很簡單,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所謂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系和構建橫向關系的一種"手段"。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系。
然后,基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
他者貢獻并不是自我犧牲,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相反,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過度適應社會的人",并對此給予警示。
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地加以實踐。
[][]甘于平凡 也需要勇氣
有一個社會普遍現象,小時候每個人被寄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厚望,成人后卻過著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從事著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于是,這個厚望周而復始,又被寄予了下一代們的下一代身上。
人都不甘心過平凡的生活。
說到孩子,大多數孩子在最初都是"希望特別優秀"的,但當優秀愿望無法實現的時候就會轉而"希望特別差勁",在這里,無論優秀差勁,其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關注、脫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希望特別差勁"的孩子在不付出健全努力的情況下也能獲得關注,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這里有一個誤區,普通=無能。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你的人生你做主
那人生到底是怎樣的?書中給出了一個例子,想象自己站在劇場舞臺上,此時,如果整個劇場都開著燈,那就可以看到觀眾席的最里邊。但是,如果強烈的聚光燈打向自己,那就連最前排也看不見。
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所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不,是感覺能夠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因為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談現在。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讀完,輕輕合上書,感覺意猶未盡,書中很多的觀點和建議還需要時間好好回味和沉淀,下面我們回顧一下書中要點:
1.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2.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
3.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4.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5.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且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6.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7."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
8.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9.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10.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11.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并把這種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12.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13.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14."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15.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16.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