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來簡要回顧下《大學》的精要:
《大學》:三綱(是儒家修行方法的總綱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六證(指六個步驟、六個次第、六個層次,這是儒家修養非常關鍵的六個字,是修行的具體次第和方法)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大學》: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一次第“止”: 樹立愿景。
第二次第“定”: 明確目標和前進的方向。
第三次第“靜”: 使自己沉下來,靜下來。
第四次第“安”: 使心安穩。
第五次第“慮”: 正確的思考。
第六次第“得”: 正確的行動。
次第,即次序
人生的一切事物重要性是不一致的。
不能等量奇觀,要分出一個輕重緩急來。
在儒家六個層次的修行上,我們最應該下功夫的:
一個是定,一個是慮。是根本,是最重要的。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能分出輕重緩急,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接近于悟道了。
沒有注意到次序的時候,就說明你對事物的重要性沒有分清楚,
如果什么事情對你重要你都不清楚,那你肯定會錯過機遇的。
所以《大學》里才把這個事強調得非常重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致知在格物”,是一個樞紐。
之所以通過“明明德于天下”可以達到“平天下”。
答案是“仁者無敵”
為什么呢,邀請你關注,我們下節分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