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棉
? ? ??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儒學文化,一直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傳承了幾千年,現在看風采依舊,他對人們的生活工作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四書五經里面,《大學》這一篇非常重要。《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
? ? ?? 大學,我們來剖析一下大義。大字,上面是一橫,下面一個人字,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人的大學問。學,就是修學,求知。所以它是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成功人士的大學問。什么樣算是成功人士呢?在儒家學說里面,做到君子這種水平就可以了,做到有仁義。其實這個大是到頂了,它最大,最棒,最好。這樣說,其實也是相對比較而言,有大就肯定有小咯,說你是小人,這也不是罵人,而是反映出一種客觀的狀態。那么人做到什么份上算是成其大呢?這個大不是年齡大就算大人了,而是指一個人的心靈,智慧,人格的圓滿。成就圣人智慧這樣的人,才能算是大人。這里圣人的說法,是泛指世間而言的。出世間,還有神仙,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等等這些修為更高的人。所以我們在人世間,要按照人世間的標準來分析和看待問題。這種學問不是簡單的學術,一所大學校,一門學科,那么簡單。他的意義非常深廣。在今天的社會里,就算你是大學畢業,研究生,博士生,你上過北大,清華,你也未必真正能夠了解大學里面的深意,即便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這不是潑冷水,否定大家的書白讀了,事實上讀書只是看地圖,而實踐做到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在比重上身教要大于言教。如果做不到,讀再多的書還是喊口號而已。
? ? ?? 大學,他強調人要達到一個至善圓滿的境界,講的是如何讓我們一步一步成就圣賢的學問,他不是單純的學術,而是有目標,有次第,有步驟的,怎么樣成就圣賢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大學,不是簡單的學問,而是讓我們成就圣賢的大智慧。雖然大學的文字并不多,但內容博大精深。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內容。
? ?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 ?? 短短兩百多字,很透徹的講明了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要走這樣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該如何立身修德,明理行道,如何格物致知,了知真理實相,從而依照次第修正自身,不斷完善自我的人格,臻達圓滿,這樣的大智慧。所謂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明明德是什么意思,第一個明,就是告訴我們要整明白,弄清楚,這個“明德”到底是什么?有人說,他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也有人說,他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德性,本尊,如來藏,光明無礙,智慧圓滿的德行。不管我們怎么理解,給他多少定義,都不能真實的表達他的含義,除非你臻達圣人的德行與智慧,你做到了,才算真明白。明德,這個明,是日月相合,日月是最基本的自然現象,萬物的生長、運行的基本條件,他就代表著自然運行規律,法則。我們知道佛教有個概念,叫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才叫無明。那么破除無明,你就明白了,了知一切宇宙萬物的真理實相。
? ? ?? 德,德行,道德。這個德有廣泛的意義,他是廣義的。德,右邊十四一心,我們說宇宙萬物是生生不息,循環不止的,它也在遵循一個運行規律,就比如說我們的太陽系,可見的星體,都在圍繞著一個圓心在運行,這個星體就是形成宇宙運行的一個結構,十四就代表這個組成,他們圍繞著一個圓心,或者說中心,在不斷的運轉,這就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我們在看左邊的雙人旁,就是告訴我們要遵守宇宙的規律和法則,去實行,順應這個法則去做,才是德。所以,離德則逆道。我們大致了解了,明德,是大道的規律,法則、本性的顯現。要想修德,使自己的行為逐漸貼近道,首先須研究道的特性,懂得規律,才能在實踐中把握規律,逐漸靠近宇宙本性。因此,我們無論認識某一事物,都要從道的角度去看,才能正確地認識這一事物。如果我們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問題,用我們的分別心去看問題,以我為中心去看問題,都會有所偏差。那就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大學教我們的道道,是非常深的,它進入一種實修實踐的過程,真的是一種科學的實踐精神。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怎么做呢?
? ? ?? “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親民,就是親近人民,與民同在,深入民心,服務于民,奉獻于民,是通過實際的行動,做到濟世度人,自覺覺他,這樣的行為。止于至善,這個止,就是停止一切不符合大道自然規則的一切行為,心態,停止了這些不符合道的行為,才能正本清源,走正確的路,才能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明德”、“親民”、“至善”,是《大學》的三個綱領。大學的道,就是通過這三個綱領來展開的,“道”本是無相無形,無聲無息,這個道如果不加以說明和描述,很難讓人理解,因此,“德”依道顯形,從無形的道中,生出有形的德,這個德就是規范,準則,人們有了這個準繩,方可依“德”行“道”。所以有德才合道,無德則逆道。當我們清楚了道的本來面目,知道了我們自性本心是什么樣,那么你就知道了萬事萬物的實相,這也就是明明德,要達到的真實含義,真實面目認清了,你就會充滿智慧,愛心,無私和奉獻的精神,這時候我們就會去親民愛眾,以自覺來覺他,利益眾生。“親民”大部分的解釋把當作“新民”,就是日日新、茍日新、又日新。讓我們的百姓、人民,不斷的提高覺悟,不斷的改正舊的習氣風貌,每天都有新的進步,提高。在社會,就是改良社會的風氣、舊貌,不斷的創新,積極,進取。這個親民,就是一個明理后的實踐行動,我們通過,明明德來了悟真理實相,懂得了人生真諦,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從而進階到對眾生的感恩與回饋,我們要深入民心,要真誠、真心的去愛護、服務眾生,當我們用真誠心、愛心來回饋眾生時,這時候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愛,慈悲,自然就會轉變,與我們融為一體,那么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祥和,人民就越來越安樂,明理,有覺悟,這就是大同世界的理想觀念。這就是親民行動,就是自覺覺他的實修,實踐行為。我們有了利益眾生的基礎,就會增長我們的功德,智慧和慈悲,通過實際行動,我們把生命的真諦,意義展現出來,沒有自我,只有奉獻,這是生命價值的體現,當我們完全樂于奉獻時,沒有抱怨,很有嗔恨,沒有嫉妒,沒有貪嗔癡,這時我們的人格才會臻達完美,圓滿。這就是“在止于至善”。所以我們來看,大學之道,簡單嘛?非常的不簡單。你弄懂了這么一句話,都受益無窮。我們可不要簡單的看這么一句話,古人都是一字千言,看的不是文字表面,而是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豐富內涵,這是實踐后的總結,感悟。
? ?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里就是講次第,修正,達到目標的步驟。我們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圣賢,我是凡人,沒法比較,我們不要這么想,圣賢也是從凡人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沒有誰天生就是圣賢的,都是需要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每個人都需要經歷和成長。所以我們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不要灰心,誰都有可能成就圣賢,那么如何去做到,這里他說的就是方法。當我們了解了人生的真諦,知道了諸法實相,我們更清楚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就不會在向以前那樣盲目的到處亂撞,你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往哪里走,朝哪個方向去發展,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盲目沒有目標,這個叫做“知止”。這個“止”就是我們知道自己生命的目標要往哪方面走了,這樣就能夠把我們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所以,我們有了目標和方向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很堅定,不像以前那樣盲目,覺得生命茫茫然,沒有什么意思,是不是有這樣的心路歷程。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因為我們有了目標,明確了方向,知道自己該要什么,怎么做去達到他,你的心是不是就定了,不在迷茫了,你的心會不會靜下來!漸漸的會很平靜,淡定。“靜而后能安”,安就是安定,安住,安穩,我們的心靜了,就不會急躁,盲目,而能守住一心一念,安住在當下。我們有了這種定力,做什么事情就不會盲目下結論,這個“安而后能慮”,就是有智慧的思考,觀照,而不再是胡思亂想,茫茫然,也不是沖動。這是一種深思熟慮,有智慧的思考。“慮而后能得”,因為你有這種智慧的思考,奠定了正確的行為和出路,通過實踐,用功,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向理想目標邁進,自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以自然水到渠成——“慮而后能得”,這個“得”就是理想目標的實現。“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已。”這就好比說一棵樹,有樹根,有樹干,有枝有葉,如果你想把樹砍倒,你得去砍樹根,而不是去砍枝葉,掌握了這個關鍵,你很快就能達到目的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知道每一步該如何推進,這樣你就容易成功達到目的地了,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則近道已。如果你沒有頭緒,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那你什么時候能達到目的地呢?所以說,沒有次第,沒有步驟,沒有方法的去盲修瞎練,可能一輩子也沒什么出息。
? ? ?? 大學,這里講的都是心法要訣,快速成就自我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遵循去實行,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踐的話,很快就則近道矣,很快你就能夠得道,有所成就。大學的道很深,不僅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還教我們如何去做,怎么成就一番事業,成就圣人智慧。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把光明傳遞給別人,把真理分享給別人,把愛傳遞給別人,現在我們都說的熱門話題,傳遞正能量。我們有這樣的理想,目標,那怎么去實踐,去做到呢?他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這個國,不一定非得是國家,也許是一個很大的團體,或者大到一個世界,你能把這個大的團體給治理好,讓大家都和諧相處,才能德澤十方。那么你想治理好這個國家,容易么?不太容易,那我們怎么辦呢?他都是有次第,有步驟的,讓我們一步一步的來做到。他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國”跟“家”有單位大跟小的區別,國是千萬個家組成,家是由個人或者多人組成。你想治理好,這個國家,這樣大的一個團體,首先你得有德行,有福德力,有智慧,他告訴我們,想治理好國家,你得先有治理家庭,家族這樣的能力,或者說經驗,你得有這樣的德行在。你能把自己的家庭,家族,處理的和諧幸福,才有可能上升到團體,國家。如果自己的家庭沒搞好,怎么去治理國家呢?是不是這個道理。在家庭,你是一個父親,就得愛護子女,教育孩子健康成長,你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的榜樣,你心口不一,行為不端正,又怎么能教育還孩子呢?又怎么能和諧這個家庭呢?作為我們的父母,你用強硬的口吻,命令式的口氣來管教孩子,你能得到他們的信服么?如果我們不能以德服人,不能用慈悲去感化孩子,我們就會處處體現不和諧,我們的家庭不和諧,你一家,她一家,就是大家,就是團體不和諧,在大范圍,就是國家不和諧。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個人,如果你自身的修養不夠,你的人格不健全,你就不能夠散發出那種慈祥,那種光芒,你就無法讓別人喜歡你,親近你,一個真有修養,有修為的人,他處處體現和諧,他走到哪里都受歡迎,他有一種樸實,自在,慈祥,都從他自性本心流露出來,讓我們感受到就是一種自在,歡喜,他做什么事都會讓大家和諧,處理事情都會讓我們滿意,他充滿智慧,慈悲,這就是個人的修養,魅力,人格的體現。所以“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你自身修好了,才能度他。才能散發你的光芒,利益別人。修身,貴在正心,心術不正,就不能以德嚴身,就無法莊嚴自己。這個身,不僅僅是身體,還包括你的行為,你的行為符合大道自然,符合因果規律,符合倫理道德,符合法律法規,你只有符合這些規則,才能順應大道自然,才能樂在其中,如果我們不懂這些最根本的東西,就是這里面說的“致其知”。如果你不懂,你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就會盲修瞎練,就會到處碰壁,就會犯下很多過失,錯誤。那么你知道了呢,就會按照他所說的步驟,一步一個臺階的往上走,所謂的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你都可以做得到。那么這里面有句話非常關鍵,她說,致知在格物。就是說我們要知道目標,有方向,有次第了,再去做,就容易成功。但是怎么知道?這就是我們要弄清楚的地方,要搞清楚什么是格物,我們才能更清晰的了解真理實相。什么叫格物啊?就是透過物質現象去看他的本質,不被物質現象所蒙蔽,迷惑,就好比說,一個明星外表很漂亮,很多粉絲喜歡他,但是跟他一接觸才發現,原來他的內心跟外表有很大的差距,心口不一,心地不是很善良,那你還會覺得他漂亮么?所以,當我們看到了表面現象,你不要被表面迷惑,而是要通過表面現象去看本質,我們不要用眼睛去看世界,而是要用心去看世界,你才看的清楚。我們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才不會被我們的眼,耳,鼻,舍,身、意,六識帶走,不被他所欺騙,當我們不跟著他跑,才會心地清凈,才會超越六識,邏輯思維。我們才能達到那個“致知”了解宇宙真理,實相。因為這個過程,是我們實踐,檢驗的過程,不是盲目迷信,是務實求真,實事求是的一步一步的檢驗,你去驗證了,才會相信他說的是不是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后,才能一步一步的去實踐,就是他上面說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就是這樣的過程,步驟,次第和方法,你去實踐了,實修驗證了,才能達到她說的這種境界,這種修養,這種理想。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不去實踐,永遠是看別人吃饅頭,自己沒感受。
? ?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就是皇帝,我們現在叫主席,總統。庶人,就是普通老百姓。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立德修身為根本。這個修身,是內在與外在的高度結合統一,就是古人說的,天人合一。現在人講,內修心,外修身,身心合一,才能通達無礙。這個是修德的根本,立德要從心上入手,從行為上著手,德才立得住,如果嘴上說的很好,行為卻做不到,就會失信于人,人無誠信,還怎么立身處世啊!所以,古人修道,以立德為首,克己修身,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行”正是古人悟出了其中的奧妙,而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使自己的意、言、行逐漸合于道,故稱“修德”、“修道”。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再走入人群中,去親近人民,去深入人心,做好服務,以立德修身為綱,內求向善,外利人民,讓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通過實踐來達到那個“至善”圓滿的境界。
? ? ??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果我們不注重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道德心性,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追求外在的形式,知識,其實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果人沒有內圣的修養,沒有立德的根本,那么治理國家,家族,家庭,以至于自身,都會失敗的。也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沒這么回事。
? ? ?? 雖然大學這一章,沒有多少文字,但他非常的深,僅憑我這樣說,也是無法讓大家都明白和理解的,需要我們從自身上下手去實踐它,在實踐的過程中反復打撈自己的心性,去感悟、體悟,這個大道自然,當我們真的從自心深處挖出水源的時候,就是你那朵蓮花開放的時候。所以千言萬語不如一句話,從心入手,從自身下手,從行為著手,踏踏實實去實踐,這才是現代科學所倡導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