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桂林上大學,是我第一次離開生活了20年的家鄉,遠離家人、朋友,獨自在異鄉生活。
心上記掛的除了家人朋友,最念念不忘的還是充滿家鄉味道的菜肴。
按照傳統,每逢過年,外婆家都會宰一頭養了整整一年的豬來慶祝新年,然后再買只小豬來養著,等待下一個新年。每次在外婆家吃完全豬宴年飯,媽媽輩的兄弟姐妹們各自都能分到豬肉,然后外婆就會將剩余的肉做成臘肉,掛在老家的房梁上,每天接受柴火的“熏陶”。等到臘月十五,我們便可以享受到外婆用心制作的純正鄉土風味臘肉。
圖中是梅干菜扣肉。或許會有人覺得這道菜太油膩,肥厚的豬肉讓人難以下咽。但是對我來說這簡直就是人間難尋的珍饈。首先是肉質。鄉下自家養的土豬,沒有飼料的“荼毒”,用的全是綠色蔬菜喂養,肉質自然鮮美無比。其次是口感。在下鍋之前先將肉用獨家秘制調料腌制半個小時以上,可以說是非常地入味。不像學校飯堂里賣的扣肉,肉片薄但是卻很油膩,味道也很一般;家里的扣肉切得很短、厚,顯得很Q,出鍋之后,皮脆、肉香,入口即化,特別適合換牙期的小朋友和牙口不好的老人家咀嚼,毫不夸張地說,光是用醬汁拌飯我就能刨兩碗飯,一口氣吃個四五片扣肉也不在話下。
離開了家鄉才知道,其實自己留戀的不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想念的還是整個家熱熱鬧鬧的一起吃飯的氣氛。
在大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劃和想法,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吃飯,所以對家中吃飯時熱鬧的氣氛更是想念。好在無論距離多遠,媽媽的嘮叨和外婆的關懷通過電話還是能感受得到。
現在最大的盼頭就是等著放寒假然后飛奔回家,等著過年吃豬肉~
順帶附上一張外婆牌臘肉的照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