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室外陽光明媚,映照的室內亮堂堂的,頓感心中暖意濃稠,記起了這個節氣應該吃餃子!只是工作在外,與家人分散,環境所限,無法用行為圓滿這個古老的習俗。看到熱愛生活的文友們大展身手侍弄餃子,圖文并茂,心中頓時充滿向往,趕緊將餡子的新穎獨特制作方法收入囊中:休息回家后,一定補上這頓節氣的習俗!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是要有吃餃子的習俗。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老百姓都喜歡一個說法——為了吃找一個美麗的借口或者說事理由罷了!更何況“好吃不過餃子”誰不想圖個吉利呢!
在年歲尚青的時即使知道傳統節日但卻不甚懂得其背后涵蓋的深刻文化蘊含,認識膚淺,除了記得串門走親戚,相互請客,吃餃子、元宵、粽子等,只是去湊熱鬧,喧嘩落去,似乎沒留下什么,除了幾個大節日外都從不注重其它節氣習俗,每每都是在長輩的行動中知曉節日的習俗,比如立冬、冬至吃餃子。
人到中年,對往昔的歲月和一地煙火有了沉淀和思索,開始對習慣成自然和原本不屑的東西回望,思考。掠去表面的浮華和所謂的浪漫,更看重事物本質平實和真切情感。很多傳統節日風俗都具有民族特色,以血緣為紐帶而聚,體現家庭的融洽,增加家族的凝聚力……。
離最近的一次吃餃子是兩個月前,兒子去學校前夕。暑假期間,總是變換著花樣做美食以滿足在外求學的兒子大塊朵頤,離家前我做了餃子,大肉蝦仁白菜餡兒的。
以前都是我獨自在廚房忙著包餃子,端上桌的時候兒子才離開書桌或電腦,這次兒子主動問他能幫著做什么。想是長大了,又離家太久。我揪好面劑子,搟了些餃子皮,兒子搭手學著包制,他拿著餃子皮,有模有樣的學著放餡子,捏邊沿兒,包出的餃子也是挺有樣的兒,看著兒子上手挺快,便鼓勵他學著切面劑子和搟皮兒,雖說操作有些笨拙,但很認真,他邊看邊問,我便手把手教,兒子心靈手巧,照葫蘆畫瓢,劑子切大小合適,搟皮時一手推面杖一手轉面劑,只是力道不勻,搟出的面皮基本上是中間稍厚,周圍略薄。我們邊干邊聊天,我嘮叨著男孩子學會做飯的好處:以后在外工作獨立生活不作難;學會做飯以后成家為家人做,幸福感強……,兒子笑著有一句沒一句回應,說他學會包餃子給爸媽做著吃。聽著我很開心,便說起他四歲時和我一起包餃子的情形,當時為方便快捷,餃子皮是用壓面機壓的,兒子在一旁搗蛋,就教兒子邊用壓面機壓餃子皮,孩子覺得好玩,干的很賣力,很嗨,他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我學會了以后也要給我兒子包餃子吃呢!兒子聽后,哈哈大笑,甚至懷疑我是不是在杜撰搞笑,我告訴他,在成長日記里有記錄的,可以去查看……。信馬由韁的暢聊,歡愉,和諧,廚房里熱氣騰騰,親情氤氳。
撈出熱騰騰的餃子,兒子打好包先給奶奶送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