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風俗習慣

1.立春:

咬春

立春時民間有“咬春”的習俗,立春吃春餅,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蘿卜,則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


鞭春牛

立春日,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春牛在塑制時,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拾起谷粒放回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2.雨水

接壽

在我國有些地區,雨水這一天女婿、女兒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禮的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壽緣” 長,長命百歲。


撞拜寄

雨水節,在川西民間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


3.驚蟄

祭白虎

傳說以前人們認為驚蟄這天,白虎會出來吃人,為保平安,便要在驚蟄日舉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讓白虎出來害人,還用豬肉去喂白虎,以求塞住虎口。


打小人

一般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山邊等陰暗的地方進行,相傳這樣的地方煞氣大,較易招惹鬼神,克制小人。雖然打小人在平時也可以進行,但在驚蟄這天打小人,具有特別的寓意,據說效果也最好。因為驚蟄的時候,害蟲益蟲雖然都出來活動了,但這時他們的力量還比較弱小,沒形成氣候,比較好打。小人也一樣,在小人未成氣候之前給予迎頭痛擊,可以起到壓制、打擊小人,讓小人遠離的作用。


4.春分

“豎雞蛋”

“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一天最好玩的莫過于“豎雞蛋”:選一個光滑勻稱、沒有冷藏或煮熟過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在桌上把大頭朝下地豎起來。“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的來臨,如今這一中國習俗已成為“世界游戲”。春分這一天是時間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穩定性最好。


5.清明

祭祀

清明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踏春

踏春,古時稱探春、尋春等。古代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機會。


放風箏

古人認為,清明節放風箏可以消除災難、放飛晦氣。古人會把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剪短風箏線,任憑清風把它送到天涯海角,以期除病消災,祈求天賜好運、一年平安吉祥。


6.谷雨

賞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開的重要時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每逢谷雨,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四川彭州等地都有觀賞牡丹的盛會,及至入夜,觀游一天的人們便懸燈宴飲,花意盈盈,人們稱之為“牡丹花會”。


食香椿

北方有谷雨節氣吃香椿的習俗。谷雨前后香椿樹萌發嫩芽,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的食用歷史已逾千年,漢代即已遍布大江南北,從達官貴人到民夫走卒均可享用。《隨園食單》中所載香椿拌豆腐,“到處有之,嗜者尤眾。”


喝谷雨茶

有諺語說:“清明見芽,谷雨見茶”。清明時茶樹只能長出幼嫩的小芽,此時采摘的茶葉叫“明前茶”,芽小產量低。谷雨時節,氣候溫暖濕潤,小芽可迅速長成鮮葉,是采茶制茶的大好時機。此時采制的茶稱“谷雨茶”,又名“二春茶”。一年之中所產茶葉以此時的最為滋味鮮濃,實惠耐泡。


祭海節

對于漁民而言,谷雨節流行祭海習俗。谷雨正是春海水暖之時,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俗話說:“過了谷雨,百魚近岸。”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谷雨這天漁民舉行海祭,祈禱海神保佑。


7.立夏

立夏日“見三新”

立夏日,要“見三新”。哪“三新”?櫻桃、青梅與新麥。櫻桃甜,青梅酸,新麥清香。

而此時麥尚未熟,如何嘗新?取青麥穗煮熟,去芒谷,磨成條,稱為“捻轉”,為一歲五谷新味之始。也有將青麥炒熟,糖拌,稱“涼炒面”。嘗新的還有蠶豆,所謂“消梅松脆櫻桃熟,新麥甘香蠶豆鮮”。


秤人

古時立夏日有“秤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經過苦夏,瘦了多少。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最好的減肥季節。

有意思的是,當時“懸以大秤”,民間形容是,“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秋千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閨秀都走出了深閨,懸秤看來像是秋千,燕是趙飛燕,環是楊貴妃了。


立夏飯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后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立夏茶

我國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不飲立夏茶,一夏苦難熬”。


蝦面

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蝦與夏諧音,而海蝦熟后變紅,為吉祥之色。


烏米飯

烏米飯,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后燒煮而成。烏黑油亮,清香可口,江南人人愛。


8.小滿

祈蠶節

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祈蠶節”。我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在南方女織的原料以蠶絲為主。蠶是嬌養的“寵物”,很難養活,古代把蠶視作“天物”。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恕和養蠶有個好的收成,因此人們在農歷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


小滿動三車

江南一帶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里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干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們會早考慮,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帶動水車灌溉水田。


9.芒種

青梅煮酒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送花神

芒種時節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是日,人們要設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


10.夏至

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之所以吃面,一是為了取一個好彩頭,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含義。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日食俗。

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山東:“冬至餃子夏至面”;

江蘇:“夏令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咸鴨蛋;

陜西:夏至食粽子等。

11.小暑

食新

舊時有小暑“食新”迎豐收的習俗,小暑過后,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飯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還可以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再搭配新上市的蔬菜。


12.大暑

曬伏姜

大暑期間,湖南地區還有曬伏姜的習俗,老姜放在簸箕中或用棉線穿成一串,吊在屋檐下,任憑風吹日曬、雨淋露濕,直到末伏的最后一天。


送暑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漢族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文藝表演。


13立秋

迎秋于西郊

“立秋”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儀式。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牲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但“貼秋膘”要適度。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的“貼秋膘”有益于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14.處暑

處暑吃鴨

處暑節氣,民間有吃鴨子的習俗,做法也五花八門。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等,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給鄰居,叫做“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放河燈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其中一項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來發展為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


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意味著漁業收獲。這個時候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會停留在漁場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

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會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駕船出海。


15.白露

吃龍眼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白露時節,龍眼個大味甜口感好,此時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


祭禹王

白露時節還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


釀白露酒

蘇浙地區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飲白露茶

我國一些地區還有飲白露茶的習俗。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茶樹生長的極好時期。


16.秋分

豎蛋

“秋分到,蛋兒俏”。同“春分”一樣,每年“秋分”之際,我國很多地方都要舉行“豎蛋”的趣味游戲或比賽。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你成功了嗎?


吃秋菜

秋分時節,很多地方要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這樣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粘雀子嘴

秋分這天,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還有煮湯圓吃的習俗,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插上細竹簽放在田邊地頭,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讓雀子不要來破壞莊稼。


17.寒露

斗蛐蛐兒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兒的高潮期。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秋釣邊

在我國南方,這個時節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可賞花,流行吃螃蟹、釣魚。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登高

寒露時節,我國北方已呈現出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漸濃。這個節氣往往和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相遇。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個重要習俗——邀約親朋,登高望遠。


18.霜降

吃柿子

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霜降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時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賞菊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賞紅葉

霜葉紅于二月花。霜降過后,楓樹、黃護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


19.立冬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立冬之日人們愛吃餃子。餃子是源于“交子之時”,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補充能量。

涮羊肉

在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后來民間也熱衷此道。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蔥段等。

炭火燒得鍋里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里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

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個盛香醋的小碟子,開餐前添上綠白相間的蔥末,再滴上誘人的香油。吃魚或肉就著蔥花一并下肚,既吃了美食,蔥兒又送來冬季里的健康。


吃甘蔗

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當地民間素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去冬泳

冬泳愛好者們喜用冬泳的方式迎接立冬的到來。需要注意的是,冬泳之前,尤其是中老年人,要認真檢查身體,有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冬泳。

20.小雪

腌菜腌肉好越冬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腌制、風干各種蔬菜,把多余的蔬菜、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南方吃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燒”。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臺灣曬魚干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干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土家族刨湯肉

刨湯,指的是剛宰殺、經開水煺掉毛的新鮮上等豬肉,趁著熱氣尚存時,精心烹制而成的美味鮮肉大餐。


21.大雪

玩雪

大雪時節,全國各地人們更多的是在冰天雪地里賞玩雪景。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有一段話描述了杭州城內的王室貴戚在大雪天里堆雪人、雪山的情形:“禁中賞雪,多御明遠樓,后苑進大小雪獅兒,并以金鈴彩縷為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花及諸事件,并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玩。”


捕烏魚

大雪時節臺灣適逢落花生的采收期,也是捕獲烏魚的好時節。俗諺:小雪小到,大雪大到,是指從小雪時節,烏魚群就慢慢進入臺灣海峽,到了大雪時節因為天氣越來越冷,烏魚沿水溫線向南回流,匯集的烏魚群也越來越多,整個臺灣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產量非常高。烏魚常被當做上等佳肴來招待賓客。

吃蘿卜圓子

大雪時節,南京人多吃大蘿卜。用蘿卜加工成的蘿卜圓子,多年來一直風靡老城南一帶。那時在菜場或街頭,都有賣蘿卜作原料制成的蘿卜圓子,這是一道很有特色的美味小吃,也是老年人愛吃的可口點心。


22.冬至

冬至“數九”

冬至日也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后,春天便翩然而至。

關于“數九”,廣泛流傳的《九九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吃什么?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喜吃大蔥炒豆腐。

福建

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征興旺吉祥。


杭州

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里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說是“吃剩有余”。


江蘇

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并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制成冬陽酒。


廣東

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臺灣

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在冬至這天,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23.小寒

九九消寒圖

古時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冬季,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24.大寒

祭灶

大寒期間,農歷臘月廿三為祭灶節,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習俗。

常用的灶神聯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


尾牙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

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誰。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時至今日,尾牙祭已經慢慢退出了大寒習俗,但中國福建沿海、臺灣等一些地方仍保留著尾牙祭的傳統。


雞湯糯米飯

嶺南民諺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傳統節氣中極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1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6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46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0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3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1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0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
    天馬酒仙閱讀 3,948評論 0 11
  • 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于我國漢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24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旋...
    愛肉的喵嘰閱讀 5,789評論 1 4
  • 《說文解字》:“節(節),竹約也。”節的本義說的是竹節,引申指具有相等段落的東西。用于指文章,就有了“章節”,用于...
    悅讀生活閱讀 1,146評論 1 4
  • (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
    申申學子閱讀 2,292評論 0 0
  •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農耕八節 立春...
    四夕清禾閱讀 6,643評論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