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原以為等到18歲,才能擁有一部手機.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按照約定,盡管他沒有做到,我們依然給他配備手機.真讓他喜出望外.因為有了自己的手機,心里踏實了,感賞兒子慢慢地不再依賴手機.
? ? 昨天下班,老公在廚房和我商量,準備吃飯時,講一下我們這周末要參加徒步大會,擔心兒子不愿去,因為前不久剛去了一趟海之歆公園,他十分不愿意.有了那次的經歷,這次事前一定做通兒子工作.
? ?我想了想,說:”像上次,他是一萬個不愿意去,不如等他情緒好時,你提出來,讓他選擇.如若不去,我們再去做工作.”老公同意了
? ?晚飯后,在老公的輔導下,兒子把數學卷中的錯誤認真地修改,當中不斷爆發出父子二人的笑聲,狀態很好,效果自然不錯.我在另一個房間看書,每當這時,我常常自問:看到孩子玩手機,總是焦慮,盡管嘴上沒說;看到孩子做作業,就特別舒服.這時,就檢討自己,修煉還是不夠,總看著眼前的一城一池,格局不大,不能從長遠考慮.
? ?作業已完,兒子整理書包后,準備洗漱.老公沒忘記那件”大事”,趁著孩子高興,把周六參加徒步大會的事,簡單說了一下,讓兒子選擇.哪知兒子竟爽快地答應了,然后商量約小朋友一起去,能更有意思 .這一頁就愉快地翻過去了.
? ?從打斷到停止,從舒緩到接納,從感賞到表揚,閱讀了眾多親子教育類的書籍,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遵循這一原理,只不過說法上千差萬別.想要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做事,要尊重孩子,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共情孩子,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問題,起碼我們的立場選對了,后續工作才能慢慢進入良性循環,否則,就是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