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字玄鯤,號文忠軒主,當代著名書法家。
2005年,應澳門林則徐紀念館館長之邀,參加紀念先祖林則則巡閱澳門166周年活動,受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詩句海納百川書法作品,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樺上臺親接,同時親頒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澳門林則徐紀念館榮譽顧問。
2008年5月,應邀參加河南衛輝比干公誕辰3100周牟全球紀念大會,受邀書寫長二米六比干廟財神殷楹柱聯,己掛出。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之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座右銘整八句,被該院收葳。
200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應邀參加韓國半島和平大會活動,受邀書贈韓國利川市市長書法作品;做為國際間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廣東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收藏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十無益》和《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頒其收葳證書。
2012年,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之邀,為笫六屆泰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笫六屆換屆大會,題寫書法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行。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多次應邀參展,獲得國際獎項,被海內外知名企業,及友人認可賞識并收藏,融入市場受到好評。
2014年,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約13米,參加全國民族大團結名人名家書畫展,在國家博物館一層大廳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頒發證書;之后由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隸書《林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全球發行。
201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參加巴拿馬世界萬國博覽會,書法作品獲得世界華人書法藝術產業功就獎,獲得證書。
2018年,由美國集郵集團,出版世界郵票上的中國藝術名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國禮世界珍郵書法郵冊專輯,其中一幅書法作品(觀云)被定為世界珍郵國禮首發紀念封,全球發行。
2019年受邀參加首屆非洲華僑華人論壇,書法作品贈送非洲博茨瓦納和統會。
2021年,黨的百年誕辰和香港、澳門回歸百年之際,復興文化典范,由香港郵冊集團,澳門集郵網聯合出版,中國藝術名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郵冊,全球首發。
2022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四尺和六尺無欲則剛和海納百川作品,被中歐國際春拍會上,拍賣成交。所取得的書法藝術成就,被企業家日報于2022年6月刊登一整版發。
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在南京總統府參加書畫展,展后書法作品被南京總統府收藏,并向其頒發收藏證書。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同時被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及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所邀書寫走向世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在孔子看來,在家庭(包括家族)與社會生活中,首先必須解決好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對男女這兩類生活角色,嚴格而明確地做出區分與界定。這也就是《禮記?喪服小記》所謂,“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對于其中的原因,《禮記》進而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
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昏義》)
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郊特牲》)
以上兩例的共同含意是說,只有對男女這兩類生活角色,加以嚴格而明確的區分與界定,才能依次使夫妻關系正當而穩定;才能使父子之間生成血緣親情;才能形成人倫道義;才能確立起禮樂制度;才能使家庭與社會和諧而安定。總而言之,只有這樣才能使家庭以及社會成員,普遍超越動物性自然人格,從而實現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亦即仁。
如何具體落實男女有別?在孔子看來,這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其一是從其日常起居與活動場所方面,加以明確區分與界定。在《禮記?內則》中,對此就有具體而詳細的載述。例如該篇載曰——
為宮室,辨外內。男子居外,女子居內。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
其意是說,為了具體落實男女有別,住宅的規劃建制,不僅應分為男外宅與女內宅;而且外宅與內宅不能共用一口水井,男女不能共用一個浴室。
其二是從其行為準則方面,對男女之間的日常交往與相處,加以規范與界定。其基本準則就是所謂的“男女授受不親”(《禮記?坊記》)。男女授受不親的字面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可手遞手地交接物品;而其更深層的思想含意是說,男女之間的交往與相處,其行為不可過于親昵,而應適當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孔子看來,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基本行為準則,理應貫徹到男女交往與相處的各個方面。《禮記》中就有諸多關于這方面的具體表述。例如《曲禮上》所載——
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受。
其意是說,在聚會場合,男女不應混雜地坐在一起,而應分開各坐一處;男女不可共用一個衣架,不能混用毛巾與發梳;男女不宜手遞手交接物品。再例如《曲禮上》所載——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
其意是說,女子出嫁后再回娘家時,與其同輩的男子們,就不能再與之同席而坐,同器而食。此外又例如——
叔嫂不通問(《曲禮上》),嫂不撫叔,叔不撫嫂。(《雜記下》)
這是在說,叔嫂之間,不宜相互往來而致問候。小叔子死后,嫂子不能像其他家人那樣撫尸而哭;嫂子死后,小叔子同樣也不能撫其尸而哭。諸如此類的具體事例尚多,這里不復贅述。
基于其“中庸”觀孔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基本準則,當然并非是絕對不許有所突破;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完全可以對其做適當的調整與變通。例如——
非祭,男女不交爵。(《禮記?坊記》)
非祭非喪,(男女)不相授器。(《內則》)
這也就是說,在祭祀的場合,男女之間就可以相互獻酒;而在祭祀與辦理喪事的過程中,男女之間也就可以手遞手地交接物品了。
孔子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夫妻關系做了基本定位。
其一,孔子首先對夫妻雙方的各自特性,做了明確區分與認定。在這方面,孔子引入了《易》學思想,來作為其立論的哲學思想基礎。《易傳》載曰——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順也。(《系辭下》)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坤?文言》)
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坤?彖》)
其意是說,體現了天道的乾道,具有最剛健的特性;體現了地道的坤道,具有最柔順的特性。坤道順承天道的四季變化而行,從而共同化育生成了世間萬物。基于此,孔子又進而指出——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上》)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文言》)
這兩例是說,乾道成就了男人的特質,而女人秉承了坤道的特性。將其具體落實到夫妻關系上來,這也就是說,夫道主剛健而進取,妻道主柔順而順隨。這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夫倡婦隨。
在孔子看來,婦順之德的養成,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與培養。例如《禮記?昏義》載曰——
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所以成婦順也。
這是在說,女子出嫁之前,還要對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集中培訓。其內容主要就是,關于作為妻子的應有德行、言語、儀容與儀態,以及女紅與家務勞作等,從而使其最終養成婦順之德。
在孔子看來,歸根結底,婦順之德乃是“坤道成女”的特性使之然。孔子強調婦順之德,并非是主張為妻者絕對屈從于夫權。這是因為,孔子同時又特別強調,為夫者必須切實踐行其“夫道”,必須充分發揮其“乾道成男”的特性,始終堅持剛健不撓而積極進取。這也就是《易傳?乾象》所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其二,孔子對夫妻雙方的職責分工,做了明確的區分與認定。總括而言,這就是男主外而女主內。所謂男主外首先是說,丈夫主要負責家庭外部事物,其首要職責是,保障家人的物質生活需求。這也就是孔子所謂——
“男子者,任天道而長(養育)萬物者也。”(《孔子家語?本命解》)
所謂女主內是說,為妻者主要負責家庭內部事物,其主要職責是,負責操持家人的衣食等日常生活,以及妥善保管家中的生活資料與財物等。這也就是《禮記》所載——
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蓋藏。(《昏義》)
孔子關于男主外而女主內的這一基本定位,在撫養與教育子女方面,體現得尤為典型。在孔子看來,幼年子女的教育與培養,這主要應是妻子的職責。丈夫在這方面,則主要是以身作則,為子女做出表率,而非時時事事都要耳提面命,而且為夫者也不宜過分親昵子女,而應與其適當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就是《論語?季氏》所載陳亢曰,“君子之遠其子也。”在孔子的“父子”觀中,對此將做進一步的具體介紹,這里暫不具述。
綜觀上述可見,在孔子看來,夫妻原本是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和諧并進的共體關系,而并非是各自獨立的對等關系。以天子與其后亦即妻為例,這也就是《禮記?昏義》所載——
故天子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待)而后成者也。
孔子“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價值,是實現人生之仁(詳見君子篇下之孔子的“生死”觀一節)。進一步具體而言,亦即在實現自我人生理想人格化的基礎上,同時幫助他人實現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將其具體落實到夫妻關系上來,這則要求,作為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和諧并進的共體,夫妻雙方理當各安其位、各盡其職,從而帶領家人共同實現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亦即實現家庭之仁。這則是夫妻相待與共處的根本原則,同時也是夫妻相互結合的根本目的。
為了更好地堅持實現家庭之仁這一根本原則,孔子對夫妻的相待與共處,提出了以下兩方面的基本要求。
其一,必須依禮而行。在孔子看來,夫妻相待與共處的根本原則或曰根本目的,乃是為了實現家庭之仁;而禮作為社會行為準則與倫理規范,則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基于此孔子強調,夫妻的相待與共處,首先必須依禮而行。以夫妻之間的愛情為例。在孔子看來,夫妻作為人生的親密伴侶,固然理當相親相愛,這也就是《禮記?昏義》所謂“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但孔子同時又強調,夫妻之間的相親相愛,必須依禮而行。例如《禮記?昏義》所載——
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
這是在強調,夫妻之間的相親相愛,首先必須持以嚴肅、恭謹、莊重的態度。這是“禮之大體”與“夫妻之義”。又例如《禮記?祭統》所載——
夫婦相授受,不相襲處,酢必易爵,明夫婦之別也。
此例是在強調,不管夫妻之間是如何恩愛,也都必須遵守各種具體時境中的相應禮規儀則,從而體現“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喪服小記》)。例如在祭祀這一莊重的公眾場合,夫婦二人授受物品時,也不可都用手去拿器物的同一部位;相互回敬酒時,則必須另換一只酒杯。
其二,必須符合于孝道。在孔子看來,夫妻相待與共處的根本原則或曰根本目的,乃是實現家庭之仁;而孝道則是,維系家庭血緣親情的保障機制,或曰維系家庭的精神情感紐帶。孝道一旦遭到破壞,不僅會導致家庭的解體,而且所有家庭成員的道德人格,也必將會受到嚴重傷害。所謂實現家庭之仁的根本目的,則更是無從談起。基于此孔子強調,夫妻關系并非是隔絕狀態下的二人世界,而是家庭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因而夫妻之間的相待與共處,必須符合于孝道。以婦順之德為例。《禮記?昏義》載曰——
婦順者,順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
其意是說,所謂婦順之德,首先是孝順公公與婆婆,并且與家人都能恭順和睦相處,然后才是恭順而稱心于丈夫。又例如《禮記?內側》所載——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
“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此例是在說,丈夫雖然很喜愛自己的妻子,但其妻如不能孝順父母而得其歡心,則理當休妻;如果丈夫雖然不喜愛自己的妻子,但是妻子卻孝順父母而得其喜愛,丈夫則應終身以夫妻之禮對待妻子。
近代以來,孔子關于夫妻相待與共處的思想認識,頗受詬病,認為孔子否定婦女的權利與自由。究其原因,這其實是今人與孔子的致思理路不同所致。對此有必要再最后做一簡要說明。
近代以來,人們多把夫妻關系一分為二,把夫妻雙方看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兩者之間是對等關系,于是逐漸生發出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愛情至上等思想主張。孔子則是把夫妻關系合二為一,把夫妻雙方看成是剛柔相濟、陰陽互補、和諧并進的共體。這則決定了,孔子不可能會形成上述現代人的思想理念,而只能是高度重視夫妻雙方各安其位、各盡其職、協同共進,從而共同實現家庭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