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是靜止的音樂,音樂是運動的書法,兩者血脈相連

鄭林,字玄鯤,號文忠軒主,著名書法家,民族英雄林則徐七世嫡外孫;現就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林則徐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國內理事;北京中山書畫社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

2005年,應澳門林則徐紀念館館長之邀,參加紀念先祖林則則巡閱澳門166周年活動,受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詩句海納百川書法作品,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樺上臺親接,同時親頒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澳門林則徐紀念館榮譽顧問。

2008年5月,應邀參加河南衛輝比干公誕辰3100周牟全球紀念大會,受邀書寫長二米六比干廟財神殷楹柱聯,己掛出。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之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座右銘整八句,被該院收葳。

200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應邀參加韓國半島和平大會活動,受邀書贈韓國利川市市長書法作品;做為國際間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廣東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收藏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十無益》和《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頒其收葳證書。

2012年,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之邀,為笫六屆泰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笫六屆換屆大會,題寫書法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行。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多次應邀參展,獲得國際獎項,被海內外知名企業,及友人認可賞識并收藏,融入市場受到好評。

2014年,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約13米,參加全國民族大團結名人名家書畫展,在國家博物館一層大廳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頒發證書;之后由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隸書《林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全球發行。

201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參加巴拿馬世界萬國博覽會,書法作品獲得世界華人書法藝術產業功就獎,獲得證書。

2018年,由美國集郵集團,出版世界郵票上的中國藝術名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國禮世界珍郵書法郵冊專輯,其中一幅書法作品(觀云)被定為世界珍郵國禮首發紀念封,全球發行。

2019年受邀參加首屆非洲華僑華人論壇,書法作品贈送非洲博茨瓦納和統會。

2021年,黨的百年誕辰和香港、澳門回歸百年之際,復興文化典范,由香港郵冊集團,澳門集郵網聯合出版,中國藝術名家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郵冊,全球首發。

2022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四尺和六尺無欲則剛和海納百川作品,被中歐國際春拍會上,拍賣成交。所取得的書法藝術成就,被企業家日報于2022年6月刊登一整版發。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在南京總統府參加書畫展,展后書法作品被南京總統府收藏,并向其頒發收藏證書。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同時被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及林則徐研究委員會,所邀書寫走向世界。

2022年8月,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先生為支持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廣東地區研究項目,專門免費為信家家居集團譚建民董事長題詞“云程發軔,瑞啟德門”八字與“寶地生金”四字,以表彰信家集團在廣東所做出的特殊貢獻。與此同時,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先生又專門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主持在廣東成立的研究項目“華啟信”免費題詞,受到了廣州天河區政府與陽江市政府多位領導高度贊揚。

書法在強調書寫技法能力的同時,也會更多地指出它的意境美,這也就是書法中的兩種屬性:一是技法水平,二是意境的表現美。

例如人們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先是看看書寫的水平如何,如果缺少筆法、墨法、章法等能力時,欣賞活動有可能會中止。二是在技法表現的基礎上,往往會把目光和思考聯想集中到意境之上,也就是說,這幅作品給人們會帶來哪些啟迪。

意境是一種美學思想,也是一種辯證哲學觀點,意境是一種由主觀范疇的'意'與客觀范疇的'境'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境界。

書法意境是書法家賞玩天地自然、宇宙萬物的色相、結構、節奏,以靈智覓取意象,熔鑄進自己的情感,通過點畫線條的節奏、墨彩的韻律所創造出來的。這種書法意境應是造化和心靈的滲透、形質與神采的有機交融、情感和理趣的辯證結合,傳出斑斕色彩的生命情調。

古人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書法意境美的研究的探索,書法的意境多用"洞達"、"茂密"、"深趣"、"縱橫"等詞匯來形容其深層次的內涵本質。

古人創造了文字,而文字的書寫又經過幾千的演變,使得書寫又變成了文化藝術,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書法中"意境美"作用的結果。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欣賞,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結果,所以說它是千差萬別的意境,給人帶來的思考啟迪也是不同的。

王羲之最早提出了"書意"的概念——"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書意"簡單來講,就是書法中的意味,是透過漢字的本身,讓要感受到的某種"意味"。

書法中點畫都能表現出一定的意味,這種意味是用語言無法說清楚的,如果把書法這樣表現出來,一切都是那么妥帖。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可以作為典型一例。顏真卿祭侄為忠憤所激發,心閘一啟,情感滔滔,心手兩忘,而成“天下行草第二”。意境的創造是以真率、復雜、深沉的情感驅動筆的自然、流暢、多變的運動,結構出遒勁的形體,輝映出奇崛、雄樸的神采。”書法形象與情感融洽無間,意境震懾人心。

實現書法中的意境美,不能只是盯著前人的遺風去學步,正因為此,古人也提出了"個性"、"創新"的思想觀點,他們反對學書者成為"奴書",要通過讀書、思考、修養等提升自己的藝術觀,通過"行萬里里"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為意境美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素材。

意境一詞是研究藝術作品的美學概念,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品反映的景象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其中意可以理解為是主觀的,境是表現客觀的,兩者相結合傳遞出來的精神便是意境。意境一詞多用于詩詞與畫作的研判,用于書法較少。我理解,書法作品中的意境是指書法作品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境界。說那作品很有法度,或說那作品沉著痛快,誰見法寫在哪了,誰又見沉著了?都是作品本身傳達出來的氣象、境界。

書法作品的意境自然是書法的筆法、墨法、章法、結體等多方面展現的境界。古人從魏晉起論書便多形象妙論。索靖《草書勢》說:“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張旭說“孤蓬自振,驚沙坐起”;顏真卿則說“如屋漏痕”。孫過庭論書有更精妙形象:"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翼…”

書法的發展有時代性,因此,書法的意境研判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征。本人認為,書法中的意境主觀成份更多一些,尤其體現在對書法的評價方面,一個人的作品被多人鑒賞,評語卻會有很大不同,正是鑒賞人主觀認識不同的緣故。同一作品不同時代可能出現更多評語差別,但大多離不開那個時代的美學觀念。

中國書法有5000年的歷史,五千年國人不斷重復的使用促進了對文字的認知,從而也不斷加深了對文字審美的理解。作為重要的信息傳遞工具,在漫長的文字使用中,由于社會信息傳遞的加劇,人們不斷的尋找更加簡便的表現形式,促進了文字的演變,從中國文字演變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一點。

可貴的是,文字的演進不但沒有揚棄書法體式審美的原則,而且更加豐富了書法審美的范疇。經歷了長達數千年的發展,書法從大的分類看形成了篆、隸、揩、行、草五個重要表現形式,每當一個新的體式形成以后,新的審美觀念也就伴隨而生。

書法藝術之美,美在點畫;美在結構;美在章法;美在意境。其中意境之美,是書法美學的核心,也是書法藝術所表現的精神最高境界。

書法中的意境之美包括: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書也。書法中的神要通過血骨筋肉來表現,是作者以其筆墨技巧,表達對自然界和生活現象的觀察、思考和感受。通過作品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性靈、意趣和情操,這就是書法意境美。意境之美是富于深刻內涵之美,是建筑在書法法度基礎上的美。

書法意境是指書家在作品中所書寫的文字內容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給人以美感的藝術境界。書法藝術通過點、畫、線條的組合變化,使作品超越客觀的文字載體上升到一種無限的境界之中。因此,書法的意境美具有獨特性,它是一件書法作品的總體審美情趣和審美氛圍,是書法的藝術靈魂所在。

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要求每個字的結構和線條、章法是美的,而且要求其文辭、神采也共同散發出某種美的意境。例如欣賞《蘭亭序》,可以使人們體會到悠遠、自然的意境;品讀《祭侄文稿》可以使人們體會到大氣磅礴和憤怒的感覺;精研《黃州寒食詩帖》則體現出顛沛流離的感覺;咀嚼《滿江紅》,又能使人感受到千古忠臣岳飛精忠愛國和視死如歸的正氣。所以說,意境美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文辭美。詩詞文賦是中國書法的主要內容,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可見書法可以是詩詞所不能達的補充與延伸。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國的藝術瑰寶,雖然詩詞與中國書法屬于不同的藝術門類,但是其內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詩詞作為書法表現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闡述心靈藝術體系的主要載體,詩言志、歌詠懷是歷來對詩歌的評價。書家作品中點線的變化和詩人運用凝練的語言、韻律來反映社會或者寄托情感有同工之理。

在詩詞中,作品靠意境訴情抒懷,這些情與境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書法作品的創作中,需要深入理解詩詞的內涵,做到書以達意,使書法的形式風格和詩文意境珠聯璧合。特別是書法的點畫技法和詩詞意境之間存在相互推進的關聯:詩詞可以為書法提供書寫內容,而書法則可以提升詩詞的意境美。

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具有淡雅飄逸的風韻,是晉人尚韻的時風,也是魏晉時期文人雅士避世求閑,追尋天人合一情懷的體現。顏真卿的書法雍容典雅,充滿了雄渾磅礴的氣勢,和大唐鼎盛的強大如出一轍。總之,在書家的揮灑中,通過詩歌的意境,可以體現書法的另一種美感。

線條美。線條是書法中構成字形,并且表現出其質感和動感的最為基本的要素。宋姜夔說,余嘗力觀古之名書,無不點劃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縱觀各位書家的書法作品不難發現,一方面線條的干濕濃淡和筆勢變化都體現著他們自身的風格。將觀察視角放在意境高度上,那么線條就是書家傳達內心感情的一條線索。

如顏真卿的《祭侄稿》,通過線條的疾徐輕重、空間的大小松緊等種種變化,表現了顏真卿書寫此稿時的那種悲憤、激昂、沉痛、緬懷的情緒起伏,讓人感到作者血淚并迸、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的心情。張旭的狂草《古詩四首》線條縱橫馳騁,章法變幻莫測,那放蕩不羈的筆畫好像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形成流動的節奏,孕育著靈動之氣,雖其間的韻味無法一一言說,但是回味無窮。另一方面線條的變化也表達著書家內心情感的走勢。高興的時候心情舒暢,字便會舒緩;生氣的時候易怒,字便會兇險;悲傷的時候憂郁,字便會收斂;平靜的時候,字便會清爽。技藝高超的書法家筆隨勢生,將其感情注入字行,欣賞者往往能夠在字行之間看到躍動的生命,也是回味無窮。

神采美。神采一般是指情懷和風采,是強調書法中的個性的表達,它處于書法形體之間的對立面,主要表達的是書法的意境美的體現。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在追求字體美感的同時還需要把握住書法創作中的心神兼備的思想,其實也就是說書法創作要具有很強的個性(神采)。

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有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唐代張懷瓘《評書藥石論》則云:“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此中所論的“神采”,都是作為形的對立面而言的,也是更高層次上的對立面而存在的。“神采”的范疇是意境、情感的籠統范疇。所以在書法中強調神采其實也就是追求書法的意境的美感,它應該可以直接地反映出書法創作者的內在思想,同時也是表達書法造詣的直接體現。而這種精神的追求即是書法作品的追求,其實更是書家內在的精神追求,“神采”簡單地說就是書家在展現個性的藝術創作的具體體現。

音樂美。這是書法意境之美的另一個方面。著名藝術家、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論中西畫法的淵源和基礎》一篇中,曾經提到“一切的藝術都是趨向音樂的狀態”。“中國樂教失傳,詩人不能弦歌,乃將心靈的情韻表現于書法、畫法。書法尤為代替音樂的抽象藝術。”由宗白華先生的著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書法與音樂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音樂的組成成分是各異的音符,而書法的構成要素是多樣的點畫線條。這些點畫線條形成過程,都具有提、按、轉、折等動作節奏。每一種點畫線條,都含起、行、收三個基本動作過程,且起、收又有方起、圓起、方收、圓收之分,行筆有疾徐緩急之別。無論方圓用筆,又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帶有逆鋒回鋒動作。在行筆三個環節中,又要靠提、按、頓、挫、疾、徐等連續動作協調完成。于是,每一筆畫都是一組合規律的連續動作流程。而漢字多由數種點畫組成,即由多組連續動作的有機契合。因此,每個字實質上是一組婉轉柔韌的具有韻律般的流線———筆筆斷而后起的流動線條。對欣賞者來說,連續觀察,就會產生一定的動態感受。隨著動態的復疊出現,自然會造成人心理的起伏變化和情感、情緒的變化,給人一種如同音樂般的節奏感。

書法是靜止的音樂,音樂是運動的書法,兩者血脈相連。虞世南《骨髓論》言:“鼓瑟倫音,妙響隨意而生”也道出了音樂與書法意境的聯系。

寫字是技術,書法是藝術。只有技術和法度而乏意境,不能成為藝術,只能稱之為“寫字匠″。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書法的意境之美來自于萬物造化中養料,賦于書法藝術新生命,豐富書法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基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獨特的藝術美感,被稱為中國美學的靈魂。如今,中國書法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已經得到世界公認,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

中國書法藝術之所以是獨特的、富有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與漢字本身的歷史、文化、審美特點以及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道德追求是分不開的。書法藝術所追求的最高藝術目標就是意境,意境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審美范疇,講究形神兼備。因而中國書法藝術往往注重兩方面因素,一謂書法意境的藝術美感,即一種蘊含在書法作品中的“神采”和“詩情”,是書法造型手法與情感精神的有機結合。二謂書法意境中的文化內涵,即蘊含在書法藝術背后的豐富的中華文化內蘊。

優秀的書法作品往往兼具書法意境的藝術美和文化底蘊,這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獨特價值體現。

“境界”說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評論文學、尤其是詩詞中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標準。他說:“境界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他所提到“物境”與“心境”,借用到書法上,可化做“意境”。“意”者,主體人之心境也;“境”,乃書法所顯示出的情緒、格調、如雄強、豪壯、奔放、狂逸、峭跋、凝遲、端莊、沉著、淳厚、稚拙、奇古、險峻、跌宕、妍美、遒媚、綺麗、疏澹、高遠、神健、瀟灑、舒和、寬博、肅穆、深邃、纖勁、婉妙等。這些屬于書法這一客觀存在的“境”,已不同于王國維那種客觀中的景物之境,它們本身就是主客觀結合的產物。

書法意境的審美除了藝術表現上的巧奪天工、運筆如神,更在于書法背后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上千年文化的見證和體現,而文化內蘊是書法藝術永葆鮮活的靈魂所在。每一種書法的出現都帶著歷史和時代發展的痕跡,是時代文化的表現。從書法藝術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各種風格的經典傳世佳作,還能了解到書法家的性情志向,并進一步看到歷史中不同時期的審美趨勢、道德追求和哲學素養。

意境是一種美學思想,也是一種辯證哲學觀點,"意境是一種由主觀范疇的'意'與客觀范疇的'境'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境界。"

書法本來是指由漢字書寫出來的文字,如果把這些文字經過思考、排列出來,就組成了一種"圖式",因此它就變成了一幅圖片式的"圖像"。

主觀是指欣賞者,"意"是指欣賞者的思想、情感、認知等心理感受活動,"境"是這幅圖像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感。

因此,意境就是欣賞者針對圖像所產生的心理聯想活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并且是同時作用后才會產生出"意境",單獨的一方并無意義。

但是,由于人的認知、閱歷、情感的不同,針對"圖像"聯想時,心理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就是意境的哲學辯證思想和美學的心理照應關系。

書法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征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時代特征。書法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書法變遷發展的角度來看,每個朝代都會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或凌厲磅礴,或溫婉淡雅,這是各個時代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追求的體現。從書法的內容來看,不同時代書法作品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各不相同,往往是對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民風民俗、哲學思想、政治面貌的寫照。通過這些文化特征,我們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這對于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具有極高的文獻參考價值。因此,在書法藝術中,我們能夠從橫向上把握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從縱向上把握我國歷史發展變遷中的文化特征,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象征。

書法意境之美是書法藝術的核心,體現了書法的博大精深,將神、氣、骨、肉、血熔為一爐,創造了全新的書法意境之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