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字玄鯤,號文忠軒主,當代著名書法家。
2005年,應澳門林則徐紀念館館長之邀,參加紀念先祖林則則巡閱澳門166周年活動,受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詩句海納百川書法作品,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樺上臺親接,同時親頒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澳門林則徐紀念館榮譽顧問。
2008年5月,應邀參加河南衛輝比干公誕辰3100周牟全球紀念大會,受邀書寫長二米六比干廟財神殷楹柱聯,己掛出。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之邀,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座右銘整八句,被該院收葳。
2008年,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應邀參加韓國半島和平大會活動,受邀書贈韓國利川市市長書法作品;做為國際間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廣東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收藏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十無益》和《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頒其收葳證書。
2012年,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之邀,為笫六屆泰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笫六屆換屆大會,題寫書法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行。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書法作品多次應邀參展,獲得國際獎項,被海內外知名企業,及友人認可賞識并收藏,融入市場受到好評。
2014年,書寫先祖林公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書法作品約13米,參加全國民族大團結名人名家書畫展,在國家博物館一層大廳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頒發證書;之后由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鄭林(文忠軒主鄭玄鯤)隸書《林則徐回疆竹枝詞》30首,全球發行。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的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就是說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經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有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并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確表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他還認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
孔子還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福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主張“因材施教”和采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一、孔子對于學生的基本要求
為了確保實現學以成仁這一根本目的,孔子又從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以及自我主體意識等方面,對學生自身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關于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問題,在前面孔子的“學習”觀一節中,已經做過具體介紹,這里不再重復。以下僅就自我主體意識這一基本要求,再集中做一具體闡釋。
在孔子看來,“道不遠人”(《中庸》第十三章),只要有了對于仁道的理性自覺,那么成仁之路也就在腳下了;實現自身之仁的主動權與最終決定權,歸根結底,就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其他任何人在這方面的作用,相對均居于次要地位。這也就是孔子所謂——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
據此可見,在孔子看來,學以成仁的實踐主體,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學生自己;為了確保學以成仁這一根本目的的實現,學生自然首先必須確立起自己的自我主體意識。
也就是基于上述思想認識,所以孔子在其教學實踐中,對于培養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問題,始終予以了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具體例證之一,是《禮記?學記》所載——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其意是說,正確教導學生學以成仁的基本方法,理應是循循善誘地教誨引導學生,而不能是生拉硬拽地強制其就范;理應是積極勉勵學生,而不能是消極地壓制打擊學生;理應是啟發式地開導學生,而不能是把知識以及問題的答案,簡單地直接灌輸給學生。之所以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從而最終實現其學以成仁的根本目的。
這里所謂的自我主體意識,其集中體現是,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與判斷能力。具體而言,就是依據仁道這一根本原則,對事物能夠獨立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抉擇。
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與判斷能力的養成,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學習與培養過程。在孔子看來,在學以成仁的初級或曰打基礎階段,學生主要應是認真聽取師長的教誨,學而不厭,默而識(記)之。這也就是《禮記?學記》所謂“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越)等也。”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學習的逐漸深入,則應逐步加強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與判斷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其能對學習內容,加以“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第二十章)。《論語?為政》載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從孔子的“三十而立”這一自我表述來看,人生理應在其三十歲左右,基本確立起自己的獨立人格。這其中就包括了,獨立思考精神與判斷能力的基本養成。
孔子雖然高度重視,學生必須養成其自我主體意識,必須具備獨立思考精神與判斷能力;但孔子同時又特別強調,對于自我主體意識的具體把握,必須依“中庸”以行之。具體而言,就是在堅持仁道這一根本原則的大前提下,依據當下時境的具體特點,妥善把握好其間的度,無過無不及,而切不可走極端。孔子在這方面,堪稱為世人樹立了楷模。例如《論語?子罕》所載——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其意是說,孔子雖然具有鮮明的自我主體意識,但是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卻從不憑主觀臆測行事,從不絕對化看問題,從不固執己見,從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自以為是。
二、師生應如何相待與共處
據前述已知,在孔子看來,師生雙方相互結合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生之仁。進一步具體而言,從為師者這方面來說,是教人以成仁;而從學生這方面來說,則是從師而學以成仁。實現人生之仁這一根本目的,同時又是師生相待與共處的根本原則,師生雙方必須始終堅持而不動搖。孔子對此的具體表述是——
“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
其意是說:面對仁道這一根本原則問題,即使是對于老師,學生也不應有所妥協與退讓。
確立了實現人生之仁這一根本原則后,孔子又分別從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兩個方面,對于師生雙方的相待與共處,進而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在孔子看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相待的基本準則,總括而言,就是各盡其角色職分;具體而言,就是分別按對師生雙方的前述基本要求而行之。這里不復贅述。以下僅對在日常生活方面,孔子關于師生相待與共處的基本要求,集中做一具體介紹。
基于師生如父子的思想認識,孔子認為,師生在其共同的日常生活中,理當共同培育起父子般的親情。孔門師徒在這方面,堪稱為世人樹立了光輝典范。孔子視學生如其子,以其真摯的關愛之心,循循然善誘人,從而教誨引導弟子普遍歸于仁道。面對學生顏淵與子路之死,孔子如喪其子而痛哭失聲,悲慟難已。與此相應,弟子們始終以其愛敬與感念之心,侍奉孔子如其父。孔子病逝之后,子貢向同學們倡議曰——
“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禮記?檀弓上》)
安葬孔子之后,弟子皆遷居于墓地,為孔子行心喪之禮。“二三子三年喪畢,或留或去,惟子貢廬于墓六年”(《孔子家語?終記解》)。孔門師徒這種形同父子的深厚情誼,至今依然令人感佩不已。
在孔子看來,雖然說師生如父子,但是兩者畢竟又有重要區別;因而不可把師生與父子關系,完全等同看待,而理應有所區分。例如《禮記?檀弓上》所載——
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師無犯無隱。
其意是說,基于愛敬與感念之心,無論是對于父母還是對于老師,都不可有所頂撞與冒犯;但同是面對是非問題,子女對父母卻可以在看法上有所隱瞞,而學生對于老師,則理當如實表明自己的觀點與態度。特別是在事關仁道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學生對老師就更應是這樣,而不應有所隱瞞與妥協。此即前引“當仁,不讓于師”之意。
在師生應如何相待方面,后儒在孔子尊師重教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師道尊嚴的主張。近代以來,孔子為此曾備受責難。這里有必要對此再做一簡要澄清。
后儒對師道尊嚴的明確闡述,是《禮記》所載——
凡學之道,嚴(崇敬)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學記》)
深入體味其意蘊可見,后儒所提倡的師道尊嚴,歸根結底,尊師乃是為了“道尊”與“敬學”。這里所謂的道,也就是孔子所主張的仁道。進一步具體而言,也就是為師者所肩負的教人成仁的根本職責,以及傳承華夏禮樂文明的歷史使命。如此看來,對于后儒所提倡的師道尊嚴,顯然也就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