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要是我當初讀高中的時候有現在的心智,努力去學習我現在也不是這樣。
我們很多人總是在這樣的抱怨之中去發泄自己的情緒,為自己尋找一些安慰,但殊不知這樣的表現在很多人眼中這是在逃避現實的,更準確的來說這是沉浸在之前的“錯過”之中再次“錯過”。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本來就因為之前的行為錯過了一次升級的機會,我們現在在不停地懊悔,在懊悔之中我們說不定又失去了一次升級的機會。
在這二十幾年之中我們不知道錯過了多少個讓我們加速成長的機會。我就是典型的例子:高中的時候看到別人在玩自己也跟這玩,覺得大家都一樣,結果是自己坐井觀天了,白白錯失了考入一個好大學的機會。去年訂閱《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時候只是把它當作聽道理的工具,沒有去實踐,結果又錯失了一個加入升級大腦系統的機會,幸運的是現在時間還不算晚。
笑來老師也對“錯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阻礙我們發展的就是“我們感覺沒關系”或者更為準確的說是以為自己“永遠”做不好。
之前在網上有句話很流行“聽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和我們感覺沒有關系不是一樣的道理嗎?試想一下,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陌生的環境下有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在為我們分享他成功的經歷,以及他的方法和他是如何如何成功逆襲的,這個時候我們都覺得他很牛逼,對他很是佩服最后下定決心我以后的生活也要向他看齊,最后發現自己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這是一種什么行為?其實很簡單,這只不過是我們覺得他很不錯我們又不甘平庸結果做了之后發現自己做不了,索性就直接放棄了,其實本質上來講是我們覺得做可以,不做也沒有啥關系,總之對我目前生活影響不大。
我們很多次升級的機會就是在這一次次覺得沒有關系中給“錯過”的,畢竟我們人天生就是習慣做一些比較輕松的一些事情,對于那些復雜的問題我們能少做就少做,不可否認這是我們人類的天性。但是也不要悲觀,我們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可以識別利弊利用我們的本能和反本能來使我們發展得更好。
正好“錯過”也是我們人生中不得不跨過去的一個障礙,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反本能行為來跨越它。比如我們可以設一個清單,清單里面有錯過了某個機會我會失去什么?利用這個機會我能怎么去更好發展?同時我可以給自己的腦海里設置一道系統程序:投入進去,它以后說不定對我有用。當然了這道程序肯定是要經過判斷,同時我們要想使它起作用在此之前我們要經過大量的刻意訓練。
讓我們減少“錯過”機率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點我們需要記住:這個事情和我有什么關系,我應該如何去運用它,即使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做的時候先去做,在實踐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