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9 ? ? ? ?王老七 ? ? ? ?王老七的美好生活
? ? ? ?我們的家長們越來越意識到夸獎孩子的重要性,也漸漸的摒棄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惡習。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家長不知道怎么正確的夸獎孩子,導致這種夸獎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適得其反。那么,如何正確的夸獎孩子呢?我今天讀了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教授魏坤琳,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最強大腦》的科學家代表Dr.魏的一篇文章,就講了夸獎孩子的正確方式及其背后的原理,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 ? ? ? 很多的家長老師可能會很疑惑,為什么面臨同樣的挫折,有的孩子可以屢敗屢戰、不斷努力的去克服困難,而有的孩子卻會輕易放棄,甚至根本不敢迎接挑戰?Dr.魏給出的答案是可能是你夸獎孩子的方式不同造成的。不同的夸獎孩子的方式其實是給孩子灌輸不同的心智模式。斯坦福大學的羅卡爾.德韋克教授在多年試驗的基礎上發現,如果你讓你的孩子覺得人的智力、品質、能力是先天決定的,后天改變的余地不大,你就是在給他灌輸固定型的心智模式,但是如果你讓他覺得這些雖然有先天成分,但也是可以后天的努力改變的,你就在給他灌輸成長型的心智模式。比如你的孩子數學成績特別好,如果你夸他“聰明有天賦”,就好像在對他說他的數學成績好是因為他有天賦,那他就會更關注天賦而忽視后天的努力。如果你夸孩子“數學成績好是因為他勤于練習,認真思考”,那就暗示他大人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練習和勤奮,如果他以后想要得到更多的夸獎,就要更加的努力才行。
? ? ? ?不同的心智模式能夠帶來不同的結果。Dr.魏主要給出了三點。第一個不同就是被夸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戰。因為孩子如果在完成任務前被夸聰明,他就會覺得聰明是更重要的事,要是選擇了難題失敗了,別人不就會覺得他不聰明了嗎?所以他就會傾向于選擇更簡單更容易完成的任務。而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他認為別人更看重他的努力,越難的任務越能表現他的努力程度。第二個不同是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就會認為是他們不夠聰明,但是聰明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所以他們就放棄了。但被夸努力的孩子就會認為這個難題自己解不出來是自己不夠努力。腦科學的研究也表明,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孩子,面對錯誤時他們的大腦幾乎沒有什么活動,還成長型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積極應對錯誤,從中持續學習。第三個不同是,在最終被困難打敗后,被夸獎聰明的孩子更有可能謊報成績。因為他們最想要的是維持聰明的形象。但是被夸努力的孩子沒有這種心理負擔,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努力的過程,只要是努力過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可。
? ? ? ?所以,夸獎孩子真的是有正確的方法的。夸獎的正確,就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為成長型的心智模式,但如果夸獎的不對,會讓孩子成長成為固定型心智模式,從而抵觸失敗,躲避、害怕挑戰,面對困難時輕易的就會選擇放棄。講到這里你應該大致的知道了怎么夸獎孩子了吧,我們貼心的Dr.魏也有總結夸獎孩子的正確姿勢,主要有三點。
? ? ? ?一、要夸獎努力,而不是聰明。夸他聰明并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只會讓他躲避挑戰、輕易放棄,甚至把大把的時間都放在如何表現的更加聰明上。但是努力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如果他覺得成就來自于努力,就會覺得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命運,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去取得成就。
? ? ? ? 二、要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孩子做數學題,不要急著告訴他他做對了多少道,而是要先表揚他做題的方法和過程,要讓孩子感覺到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挑戰時,提醒孩子放在跟困難搏斗的過程上,這就是在培養他的成長型心智模式。
? ? ? ?三、要表揚成長,而不是表現。你要表揚孩子的進步和成長,而不是這次任務中的分數和表現。比如Dr.魏在表揚他的女兒彈鋼琴時,就會說“上次你有個地方沒彈好,但這次這個漏洞補上了,這個進步很好”,而不是單單的說“你這首曲子彈的真棒”。這樣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進步的過程中,讓你的孩子知道你在乎的、關注的,并不是他一時的表現,而是幫他建立起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習慣,這才是真正關系到他一生成長的關鍵。
? ? ? ?讀完之后感受頗多,思考方式決定了行動,而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他的選擇和成長的方向。不要做“聰明的傻子”,要做不停努力進步的“學生”,因為人的智力是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的,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習得的。學習學習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