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輪動
WSJ這篇文(請允許我翻譯成《供給側的降落傘》),讓我想起一件事:
我的泰國前領導,每次來華,無論跟誰交談,總會想辦法問人家一個問題:
"您個貸嗎?分期嗎?"
他想打聽的是居民負債率。
對于我國經濟周期的判斷,他不“W”不“V”也不“L”,靠的是"杠桿輪動"邏輯。
這是他從97年金融危機中學到的:杠桿"去"了,不是消失了,而是轉移了,就像輪子一樣。
參考債務周期較為完整的國家(如泰國和美國),能看出這個大輪子,是從企業,轉到居民,最后到政府。
用我們更熟悉的語言,就是從2B,到2C,再到2G。
生產力不足,負債撬。50年前的美國,B端負債是絕對主力。后來總體不可控了,大輪子迅速轉至C端:90年代后二十年,居民負債率從50%升至近100%。
所以美國老太太并不是天生愛負債,當杠桿從B轉到C,中國老太太一樣愛。這跟國籍無關。
2008年次貸危機后,B端C端同時去杠桿,政府負債率如火山爆發,從60%一躍而至90%,成為加杠桿的新主力。
政府去杠桿,簡單干脆多了:要么不還(債務違約),要么印錢還錢。
第一種吃相實在太難看。既然印鈔機在手,當然還是先用一下。不過副作用很明顯:如果您愛借外債,印鈔印的本幣貶值會讓友邦債主很不爽,看希臘。當然,您也可以參考當年脫離金本位的美國,讓所有友邦秒窮30%。如果您內債為主,便是超級通脹。
輪子轉到這里,是為終極通關,生死攸關。
我們呢?
企業杠桿還在"去",您開始發現,銀行消費金融轉型開始遍地發芽。
所有能變成資產的地方:買房,分期;買車,分期;買保險,分期。金融搭配快消,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大家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學習負債。我媽跳過信用卡階段,直接晉級分期專家,花唄高手,大媽和零零后,一起成為創造資產的主力。
當然,這并沒有什么對錯,整個世界就是這么輪動的。
誰會贏?
用輪動規律賺錢的人。比如Carl Iahn老師:
Some people get rich study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 I make money studying natural stupid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