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挺焦慮。
去年10月份開始復習考證,到了上個星期,自認為十八門學科的知識點已爛熟于心,胸有成竹地做了一套真題,結果卻大失所望,試卷一片空白無從下手。
昨天為了上交007行動的作業,一天趕著寫了1200多字,今天早上再看便覺得狗屁不通,只好選擇性舍棄。
身邊的人大多數和我一樣,在沒完成一件事情之前,過度樂觀,完成了以后,過度悲觀。我的妹妹就是這樣,覺得有手機app在,健身堅持就沒問題,一段時間之后卻以各種理由說服我堅持不了,沒有結果。
努力了也不會有效果嗎?
《刻意練習》里指出一點:有效率的學習一定要走出“舒適區”,而且學習的同時有即時反饋,效果更佳。
這里得區分反饋來源,如果是第一次做從來沒有做成過的事情,對于沒有達到目標的自我即時反饋往往都是消極的,可從信任的人那得來的即時反饋卻很積極。
隔了很多年沒寫作,某天再寫一篇有結構、有條理、且生動論據多的文章,然后給很多人看,絕對是特別難忘的事情。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批判,頂著巨大的壓力保證寫作的質量,最后的自我即時反饋往往是:感覺真的不好。可一旦把這篇文章交給信任的人來看,他們往往會給你鼓勵和積極的建議,讓自己能夠繼續堅持。
焦慮的來源是對自己努力的過度否定。
和菜頭在第一次寫劇本給寧財神看的時候,被說寫得像坨屎。但他感覺好了很多,因為知道自己處在最底端了,那么只要一努力,就會往上走。
自己把考證遇到的焦慮和考過證的前輩們說了一下,他們對我說:這很正常,考試也有運氣成分。而且你的測驗結果出來了,自然也知道復習哪里更重要。離開考時間還有三個月,加點油就行了。
我的努力是有用的。
近半年的復習的時間讓考試看起來變得沒那么陌生,昨天死磕一篇長文也了解到自己可以進行1000+的寫作。對比高考作文一塌糊涂、大學不思進取的自己,結果也沒有那么糟。
即使是我們自己,也樂意給予他人有幫助的即時反饋,這樣挺有成就感。
在教弟弟寫作時,他告知我的理由是不知道從何下手,也坦白說每次家庭作業的作文都網上全文摘抄。于是我教了他《超級個體》里的五問寫作法,硬生生地用四個小時寫出來一篇600字的文章,立意還不錯,最令我感動的事情是他下周也會來寫作。
最后,還是會有點焦慮自己的未來,畢竟這是個不確定的時代,焦慮太正常不過。另外,如果身邊有可以幫你解決問題的前輩,不妨麻煩他們聽聽你的焦慮,讓他們從幫你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拓展閱讀:
得到APP《超級個體》專欄:
會說話就會寫作,5個問題寫出好文 26-2
得到APP《槽邊往事》專欄:
2016年9月7日的《開始寫作吧》
書籍《刻意練習 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王正林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