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學的高數,別緊張,今天不講題,對于我這個高數只在及格線附近徘徊的學渣來說,也講不了。這張圖片只是想讓大家找回當年學高數的那段苦逼回憶,因為那段經歷在你腦海里想的越細致,就越有利于接下來方法論的闡述。
知識焦慮癥的來源不用多說,無非就是,信息超載,知識碎片化。如今,任何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就有200個新注冊的公眾號,和近1000篇文章在產生。
有限的時間成本,無窮的欲望,無盡的選擇,讓我們長期處于失焦和亢奮的盲打狀態,看似努力,實則焦慮。
而焦慮具象化的說,無非就是
- 我收藏了很多超好的文章,找時間看看(松鼠癥)
- 雖然看了很多技能型的干貨文,但遇到類似問題該不會我還是照樣不會
第一種會著重講,先講講第二種。前陣子想了解“復盤”,所以在微信搜了幾篇文章,算是“主題閱讀”吧。稍微一瀏覽,發現幾個現象,要么是換湯不換藥,同樣的內容,換個標題換個號;要么是重概念不重操作;要么是重操作不重理念。
哼,這點事難得住我?開玩笑,把幾篇文章組合一下不就可以了,一組合,問題來了。同樣是復盤的Goal(回顧目標)、Result(評估結果)、Insight(總結規律)、Analysis(分析原因)在不同文章里面的使用順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順序經由作者解釋,又覺得邏輯是說的過去的,這個時候,我該選擇哪一種進行實操呢……
我當然知道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應變嘛。但這個例子,希望告訴大家的是,之所以我們看干貨文章很多時候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歸根結底就是,你不知道這篇文章,作者是基于什么背景,什么場合,什么事件,什么對象寫出來的。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職業,對待同一個領域的知識,認知是不同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干貨時很興奮,用起來卻總感覺怪怪的。
重點要講的是“松鼠癥”。不廢話,直接上方法
1.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如果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帶走些什么,我希望是這句話,“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還記得文章一開頭就讓你們回想大學學高數的苦逼經歷嗎。下面就會用到了。當然,接下來的闡述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上:當年學高數,我只是單純的想通過考試,而不是深造。
基于這個前提,回想當初學習的過程,不知道你們當時是怎樣學的,反正那時我是結合逃課和課上睡覺還有抄作業把高數混了大半學期的,相信跟我類似的人應該不少吧,自我安慰一下。
一直到考試的前幾周,在高數的最后一節課上,你會發現,全場座無虛席,大家微笑的互相道著好久不見,然后用充滿期待甚至渴求眼光的望著老師,希望從他口中探出期末考的考試范圍,最好是能具體到哪道題那種。而這時候,如果老師告訴你,考試范圍是整本書或者類似,除了第一章第一小節不考,其他都要考這種人神共憤的話,估計你會像我一樣,伴隨著心里面一聲聲的罵娘,焦慮感也開始上升。
發現沒有,生活跟考高數是一樣的,不同只在于生活不給你考試范圍,你不知道要考哪科,什么時候考,甚至應該復習什么教材。但是焦慮的感覺是一樣的,她們都來源于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越多,焦慮感就越強,如果直接告訴你期末試卷跟上一屆一樣,即使現在只剩一周,我想你都不太會焦慮,為什么,因為你有清晰的方向,起碼你知道下完課回宿舍應該干嘛。
接下來再回想回想,高強度復習的那一個星期里,你都在做什么。相信大多數突擊考試厲害的同學都不會在一開始選擇直接拿起書就瞎看,這時候要么問學霸哪個知識點是重點,要么是拿出往年的高數試卷,“大數據”分析一下,哪些考試題型和知識點是經常考的,再從書里的目錄定位到對應頁數,甚至是具體的一條公式,背下來,做幾道題理解一下,這個知識點就算過了。
看,你是因為臨近考試的焦慮感而開始學習高數的,但落地到真正的復習時,卻能具體到考試有可能考的某一個問題或者某一個題型,而不是一上來就啃整本書。但生活中,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你為什么學。這本書,這篇文章,這堂微課,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而讀、而聽的。你單純只是覺得這些東西很好,所以囤積起來。如果我在考試前最后一星期不假思索的花時間背下整本高數的公式,最終有可能浪費了時間,還會因為對重點公式的理解不透徹,導致無法解題,最后掛科。所以,公式的囤積解不了題,有針對性的復習才可以。
結論是,焦慮感促使我們產生學習的動機,但學什么,怎么學,應該是基于我們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就像我學習寫作,一方面我想通過它建立個人品牌,同時梳理大腦的知識,另一方面,這個技能本身對我的工作也是有幫助的,但寫作的方法論,我大腦里面除了“堅持寫”三個字,沒有太多東西。怎么擬標題、怎么開頭、怎么結尾、怎么說故事,都是我接下來想解決的問題,也是我暫時能描述出來的問題,往后不管我先解決哪一個,他都能成為我寫作系統里面的一個分支,即使我學的很慢,這個金字塔也在一點點往上搭,但如果,今天看到擬標題的課程學一下,明天看到ppt教程學一下,后天看到手繪又學一下,那我的知識永遠都是一盤散沙,成不了系統,建不了金字塔!
2.擴充資源
還是回到突擊考試這件事來,一般來說,你先根據往屆題目的關鍵字,定位到書里相關章節,就像上面這道題,我粗略對關鍵信息進行標紅,而類似“中東地區霧霾天嚴重”就是對解題無用的信息。
而這個解題過程放到生活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要做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信息,也就是聚焦。上一點其實就是讓大家聚焦到問題上,而不是焦慮上。但這道題如果交給一個完全沒有數學方面訓練的人,也許他確實無法馬上篩選出紅字里的信息,所以這個時候,找到這個領域牛逼的人進行詢問就是最快最好的方式。對于寫作也是一樣的,我關于寫作的知識儲備缺乏方法論,所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牛逼的人的課程進行學習。
所以當你開始知道自己要專注于什么問題,什么技能之后,擴充資源的步驟應該是
- 找到相關有經驗的人進行詢問
- 找到行業對標,看看別人怎么做
- 網絡、書籍
找到相關的人進行詢問,在復習中,就類似于,你定位到章節,然后叫學霸幫你把最重要的幾條公式圈出來。
找到行業對標,則類似于,看參考答案,看看別人怎么做題,學習他的解題思路,同時聚焦到常用的那幾條公式是按什么邏輯寫的,發現A公式的答案,通常是B公式的變量之一…
當你對解題思路有一定印象之后,才是回歸書本,探尋公式的來源及其背后的含義,最終做到舉一反三,掌握一個類型的題目。
這就是我們在復習高數時,常用的流程。還是回到生活中,我們卻并不常這么做。對于不懂的領域,往往一開始是選擇上網查,或者直接拿起相關領域的書就看,但因為對這個領域提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所以看書的時候也就沒有重點。要么連那本書最后都沒看完,要么是看完了,也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忘了。而那些付費找到相關領域高人進行指點的學習者,可能在一次談話之后,他就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么了。其實那個所謂的高人,就是高數老師或者學霸,他在你剛剛接觸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給你圈定了學習的范圍,給了你方向,降低了你的焦慮感,而這部分人會比那些一開始就啃書的人,更快的產出結果。
在內容付費越來越熱火朝天的現在,有時候我寧愿用錢,購買一個相對正確的方向,節省時間成本。*
3. 721法則: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練習、思考和討論
還是拿復習當例子,當我們開始攻克某一個題型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怎么分配時間呢。大部分突擊考試的同學,都會用大把時間來做題,而不是去探究公式背后的意義。
就像我突擊復習的時候,往往會把公式直接抄下來,然后提取出里面的變量,找到這些變量又是由什么公式產出的,統統抄在紙上,然后,直接拿起題就做。一開始可能會很慢,因為你對題干提供的已知條件并不敏感,但慢慢做,就會越來越敏感,知道哪幾個已知條件帶入公式A就可以算出變量a,變量a帶入公式B又可以算出變量c。這種學習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快,不然怎么叫突擊呢,而壞處也是明顯的,往往考完試就忘,但起碼能達到我要的大前提。
所以說,對于做題,用10%的時間瀏覽知識點,盡快鎖定重要公式;用70%的時間反復做題,最后再用20%的時間教會不懂的同學,基本上這個題型你就會了。
回歸到生活中,任何技能講究的都是用,所以回想復習高數的過程,然后把大量時間用在打磨技能上。
4.輸出倒逼輸入
這點其實跟上面,教會不懂的同學是類似的。教是最好的一種輸出方式,但教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口頭的分享、寫成文章、做成PPT/H5、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等等等等都是很好的輸出方式,而輸出的目的是,當你開始這個動作,他就會逼迫你把思維碎片系統化、模型化,而這中間最大的受益人還是自己,因為輸出本身讓你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最后總結一下,如何系統的解決知識焦慮癥
1、懷有“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的意識,找到要解決的問題
2、從找人開始,擴充自己的資源
3、721法則,把大量的時間留給練習
4、為知識或者技能找到合適的輸出方式
愿這個系統對你有用,讓你擺脫焦慮,重新找到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