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外的博物館參觀游覽時,在一些專題館,特別是一幅名畫或一座雕塑前,常常能見到一群群的小學生或中學生,隨地坐了一片,安靜地聽著帶隊老師或講解員的講解。有的學生還不時地在本子上記著知識點。
抽空和他們的老師聊了聊,原來這是學生們的第二課堂。
一般來說,他們參觀博物館并不是泛泛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而是緊跟在校學習的節奏,針對某一課、某一主題或某一知識點,選擇參觀博物館作為輔助教學和配套教育。圍坐在博物館某一幅名畫前,老師會針對這幅畫的歷史背景、時代特征、創作手法、畫家和畫派,以及創作涉及其中的哲學、美學、生物學等給學生細致講解,據說也會要求學生事先要做一些相關的功課或攻略。
這種輔助教學和配套教育的形式就非常好。在國外也很常見。
比如,在被譽為當今世界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中,我去過三家,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而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則成了我退休后的一個奢望。
在上述三家博物館中,每一次去,都能看到學生們或成群結隊地游覽參觀,或安靜地坐在一隅臨摹寫生。那時,我就在想,什么時候國內的學生也能這樣,而不是擁擠在補習班接受填鴨式教育。
這實質上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不同的表現形式。
暑假里,組織孩子們參加補習班,家長花著錢,老師操著心,孩子挨著累,就為了鞏固書本知識,補習的目的在學分。真是應了那句話,“分,分,學生的小命根”。
暑假里,如果把博物館作為孩子的第二課堂,不僅增長知識,還能培養興趣,更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審美品味、藝術修養,甚至是塑造性格。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我們究竟想培養什么樣的孩子?龍也好,鳳也罷,究竟是怎樣的標準?是唯“分”是圖、唯利是圖的利益人,還是一個有趣的、有修養的、充滿正能量的人呢?
應該給孩子們松松綁了,該放手時當放手。令人高興的是,我們見到了這樣的好的開端。
每一次去西安公出,我都會擠出時間去一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品豐富,很有看頭,很好看。最近看到館里有不少的小學生結伴而行,拿著小本子連記帶畫,應該是學校留的假期作業。真的應該為這樣的學校點贊!
又見報載,說是北京市教委要求中小學生每年要去國家博物館和首都博物館兩次,而到目前為止,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學生數已經是全球第一了。
北京市已經這么做了,其他的城市呢?我們樂見全中國的中小學校都能把地方的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中小學生都能有時間走進博物館,也更希望家長們能有時間陪著你的孩子一起去博物館。
未來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而不僅僅是看分,看成績,看專業能力。套用一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話,“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素質教育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