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一位兩個孩子的爸爸很困惑的問我兩個問題,1.他說他的兩個孩子很貪玩,靜不下心來學習;2、他在家里的時候和不在家的時候,兩個孩子的狀態不一樣。
? ? 我問他你的孩子分別多大了,他說一個10歲,一個8歲。我問他,你期望孩子怎么樣?他說希望孩子安靜一些,不管爸爸在不在家孩子的狀態是一樣的。
? ? 我說首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愛玩、愛動是他的天性,所以你家孩子這樣很正常,如果你覺得你家孩子這方面有點過的話,你覺得家里誰的心特別燥,情緒化。他說孩子的媽媽,孩子的媽媽情緒特別不穩定,很焦慮,尤其是面對兩個孩子,沒有一點耐心。對了這就找著根了。孩子就是一面鏡子,照見的全是父母的狀態,所以要想孩子好,父母要先休自己,原件好,復印件自然好,所有看似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剛開始不認為是自己的事,就摁著孩子使勁,讓孩子參加各種的學習,企圖改造孩子,太多的事實證明,孩子通過學習變好了,結果回到家里,父母沒有變,還是原來的老環境,孩子很快打回原形。所以太多的父母走了很多的彎路,才意識到問題在自己身上,開始學習休自己,走上了自助助人的路。
? ?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爸爸經常出差,所以爸爸在家的時候孩子很乖,爸爸一出發,孩子在家就不聽話。我問他你希望孩子怎么樣呢?這位爸爸說:希望自己在家不在家孩子表現的都一樣。我問你真的允許嗎?爸爸沉思了一會說:“好像還不夠允許”。因為爸爸經常不在家,和爸爸親近的機會特別少,再加上爸爸回到家里對孩子特別的嚴肅,孩子因為害怕爸爸的威嚴,才表現的乖,這不是孩子的真實狀態。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在這位爸爸身上。爸爸經常不在家,所以在家庭互動關系中,爸爸的位置是經常缺位的,即使爸爸回到家里,因為爸爸的嚴肅,孩子對爸爸的害怕以及生疏感,爸爸和孩子的互動也會很有限。每個孩子都很敏感,覺知力很強,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里,孩子只能偽裝自己,無法真實的表達自己。
? ? 我建議這位爸爸,首先在孩子面前,先放下自己的嚴厲,因為一味的嚴厲,會把孩子和自己的距離推得更遠。和顏悅色的先和孩子打成一片,孩子敢于親近爸爸,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爸爸,和孩子之間建立足夠的信賴感和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力量、愛和包容,然后在給孩子制定做人做事的原則和立場。讓孩子不是因為懼怕爸爸而乖,是因為自我要求高而自律。這樣即使爸爸不在家,孩子一想到爸爸,首先特別的溫暖,然后才是自我約束。這樣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鏈接會越來越深。爸爸足夠的允許孩子,孩子才會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 ? 兩個問題,看似是孩子的事,最終這位爸爸意識到是父母的問題,為這位有覺知的爸爸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