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量之稱:一個公司的存在,是以有利潤為前提的,只要商品的毛利乘以銷量大于經營成本,這家公司就是賺錢的。怎么做呢?(在經濟學中,賺不賺錢最重要的是經濟利潤,和總資產報酬率)
1、盡量提高每件商品的毛利率。
2、擴大這個商品的銷量。
通俗來說,就是賣得更貴,或者賣得更多。
案例:
這世上有一個行業,把所有的砝碼,都加載了賣得更貴的那邊,奢侈品行業。
曾經有一側消息稱,北京吸光天地某著名奢侈品專賣店遭遇失竊,其店長報警說,一個價值2萬多的包被偷了,但是最后警方并沒有刑事立案,因為那個包的進價也就幾百塊錢。
使用同樣的邏輯的還有鉆石行業。曾經有一位消費者,拿著他花了10萬塊錢買來的鉆石到典當行去典當,結果典當行只給出了2萬多的估價。
運用:銷量行業
應用場景1:好市多(Costco)
在美國,有一家非常大的連鎖會員超市叫做好市多(Costco),商場挺大,但是里面品類很少,每一個品類的商品斗士他的老板親自挑選的,這就導致沒意見商品的銷量都巨大無比,所以能夠跟廠家去拿更便宜的特價。他所有商品的加價率大概是6%或者7%,最高不超過14%。
應用場景2:小米充電寶
一款很高品質的電芯,加上很好的工藝的鋁合金外殼的充電寶,零售價69塊,相當于當時市場價格的1/3.把砝碼加到了價量之稱的極端之后,給小米造成了巨大的收益,據說這款充電寶賣了獎金5000萬支。
小結:該賣得更貴,還是賣得更多?
在這里我想給大家3點建議:
第一,要根據這個產品的性質來判斷。比如,以情感為主、以不可替代的技術為主的產品,你可以考慮把受傷這些有限的發嗎,放在提高加個這一端。
第二,當你選擇銷量為商品模式的時候,你一定要確認這個市場,是不是有足夠的容量以及足夠的消費頻次。也就是說,確認更低的價格,確實會帶來更大的銷量的提升。
第三,當你要選擇毛利為商品模式的時候,你也要確認支撐這個價格的品牌溢價,是不是已經為消費者所接受。
留言:
經濟學中,差異化戰略和成本領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