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打算就現行教材第五版(2004年版)內容做一點兒簡單的分析與批判
教材觀點:
物質: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教材中沒有先解釋辯證的概念,沒有解釋客觀實在的概念,就定義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及辯證的物質觀。它默認這些概念大家日常中都已清楚且統一理解了。但其實,這些概念,如果不在統一的哲學范疇中明確清楚,各憑大家用日常生活的語言去理解,就可能是混亂不清。
"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與統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對“物質”的理解,唯物主義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依據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可以把唯物主義哲學劃分為三種形態,即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三種不同形態的唯物主義代表了對“物質”的哲學認識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全面的三個發展階段。
教材在對唯物主義發展先行分了三個階段后,又用兩個小的自然段內容介紹了一下樸素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然后又比較了一下這兩種唯物主義的特點和缺點。
但是,由于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辯證的思維,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個性和共性的辯證統一,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般,把原子的個性錯看成物質的共性,......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沒有把握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及其特征,從而在社會歷史領域里陷入唯心主義。
把原子的個性錯看成物質的共性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缺乏辯證思維,是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
- 這是怎樣的科學發展水平限制了辯證思維了呢?
- 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幾乎算同一時代的人(大致是爺孫三代)。這同一時代,
怎樣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有了辯證的思維呢?
辯證思維在黑格爾時代可是風靡一時啊。費爾巴哈算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代表了吧。 - 費爾巴哈居然不懂辯證法,還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啥時候成了原子的個性錯看成物質的共性?
哪個形而上唯物主義學者有此觀點? - 教材中的這種沒論據的武斷的觀點,非理性的觀點真讓人匪夷所思。
至此,教材里幾乎都是結論,而沒有論據,甚至各概念都缺乏明晰的范疇定義和必要的邏輯聯系。教材只是講了一堆這是什么,而沒有提問,沒有邏輯解答,也沒有任何質疑。
接下來,教材開始引入恩格斯與列寧對物質的認知了,并直接講他們對物質的認知是辯證的物質定義,是辯證的物質觀:
恩格斯對哲學的物質觀做了唯物辯證的說明:“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79頁
列寧確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給“物質”下了經典性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列寧的物質定義言簡意賅。
——《列寧全集》中文2版18卷130頁
這里,恩格斯的說明一點兒也不辯證。“總和中抽象”重點就兩個字——抽象。抽象不是辯證。抽象就是從具體的有特性的總和中提取出普遍的共性。即使是從唯物辯證的講法中,也看不到這說明有什么對立統一,量變質變以及否定之否定。這說明和后面講的唯物辯證法一點兒瓜葛都看不出來。而列寧對物質的經典定義更是不簡明。當然教科書是對列寧的定義進行了簡明的提煉,去掉了意識反映的部分。因為,說實在的,這意識反映就是客觀實在的同義重復。
物質: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講白了,所謂物質,就是客觀實在的概念。可,問題是什么是客觀實在?我們的教材沒有提問,也沒有回答,也沒有解釋。客觀實在,在這里就像上帝那樣,不能問。——上帝是不可言,客觀實在是不能問。
到這里,我完全看不到教材講述的邏輯與道理在哪里,卻看到了對主動思考問題的各種形式的否定。而,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概念也就聊完了,教材隨后開始介紹所謂的四大意義:
第一:物質對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于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
這獨立性、根源性是從哪里來的呢?列寧的定義。物質可以獨立于意識,意識不可以獨立于物質?從列寧的定義里推論不出這樣的獨立性根源性的結論。舉個例子:你可以意識到我的存在,你這意識是依賴于我的存在。但,你是獨立于我的,你不依賴于我。但,你的意識不依賴于你么?我的意識不依賴于我么?物質獨立于意識么?你獨立于你的意識,還是我獨立于我的意識?你的意識獨立于我的存在,不能推論出物質獨立于意識。從列寧的定義,只能得出意識與物質有聯系。如果你的意識與我沒聯系,你就意識不到我的存在。也就是說物質對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其根本來由是事物原本的獨立——你與我的分離,你我各自的獨立,你與我之間的聯系。這不是意識與物質的獨立。你的意識不能獨立于你的存在,但當然可以獨立于我的存在。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這第二個意義,可謂是“白馬非馬”的詭辯了。什么是“能動的反映論”呢?大家該熟悉能動的概念——思維的主觀能動性;這反映論換個講法叫認識論。合起來——思維的主觀能動認識論。
我們再給它換個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唯心認識論。也就是說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堅持了唯心認識論。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從前面的內容看,所謂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就是恩.格.斯的說明了唄?前面的分析說明了這個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就是個抽象不是什么辯證,與辯證法毫無關系。
第四: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統一
對于社會事物,舊唯物主義由于不理解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而不能堅持客觀性原則,結果把歷史過程理解為一種主觀的存在,以至于把人類歷史變為所謂“精神的歷史”。這就制造了“物質的自然”與“精神的歷史”對立的神話。而舊唯物主義本身也成為了“半截子”唯物主義,即僅僅是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質性,又以實踐為基礎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建立起統一的說明自然過程與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原則,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使唯物主義成為徹底的,完備的理論。
在這里,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即所謂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二合一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舊的形而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的歷史觀。這二者機械地合一后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舊的形而上的歷史觀是“精神的歷史”,是唯心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是以實踐為基礎歷史觀。這以實踐為基礎,是如何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的呢?如何理解物質,就形成了自然觀、世界觀;如何理解實踐,就形成人們的歷史觀、人生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是——形而上“半截子”的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部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實踐觀。應該,無非是可以轉化成另一種表達方式——唯物者的實踐活動人生觀是以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世界觀為基礎的。但,無精神無思維的實踐是個什么呢?肯定實踐,否定精神,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實踐觀、人生觀么?然而,人類社會的實踐是脫離不了精神與思維的。實踐的本質是思維,思維的本質是精神。肯定實踐,否定思維,不是辯證,是自我矛盾。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就是肯定實踐否定思維的自我矛盾。
教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世界觀)與歷史觀(人生觀)的解釋到此為止。我們再來看一下真正的馬克思的物質世界觀。
在物質的固有的特性中,運動是第一個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這里所說的運動不僅是機械的和數學的運動,而且更是趨向、生命力、緊張,或者用雅科布·伯麥的話來說,是物質的痛苦 [Qual]。物質的原始形式是物質內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這些力量使物質獲得個性,并造成各種特殊的差異。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二卷163頁
馬克思這里提到的——物質的痛苦,無獨有偶,黑格爾在自然哲學中也提到的——任何物體受到刺激,都會表現出“憤怒的自我”。
我們可以從這段描述中,看出馬.克.思對物質的理解,依舊是黑.格.爾的自然哲學觀點。認為物質的第一性是內在的運動性或能動性。同樣,從人的角度看,這人的第一性就是思維的能動性,而不是人的客觀實在性(被思維感知性)。我們把這個觀點對應到教材講的恩格斯的說明與列定經典的物質定義上看:
教材對物質的理解——“客觀實在性”——這是不同于馬.克.思對物質的理解的——“物質內在的能動性是第一性”。
馬克思的世界觀是——運動是物質的第一性;馬克思的人生觀是——積極(有思維意識精神的)實踐觀。
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客觀實在性是第一性(可被思維意識反映性);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是——(無意識思維精神的)機械性的(被動性的、思維第二性的)實踐觀——做一個“螺絲釘”。
我們傳統的教育可真有問題。這種問題來自上個世紀的蘇聯,但至今仍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