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16 陳小妹 2017.12.8
奔波了這么多年,85后的我也總算安定下來了,有兒子,有女兒,有離家很近的工作,有愛我的老公。越來越有“生活終于是我的了”的感覺,越是這樣的安定,就越想擁有一樣東西——美食!
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愛上烘焙,覺得那好麻煩的,我沒那份耐心,但如今我已經游刃有余了,孩子們愛吃我做的零食,這比什么都有動力,我還要不斷的研究嘗試,不斷豐富我的烘焙菜單。
但今天我想寫的, 不是烘焙,而是我記憶深處的舌尖記憶。
那是小時候媽媽帶給我的。
相關資料都說,人的味蕾大部分是在童年時期形成,揮之不去,我想每一個人的記憶里都絕對會有屬于媽媽的那一道美食。在我們老家那個地方,尤其是農村,因為食材有限,勤勞的家庭主婦們都擅長發揮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著家里的菜肴。因為經濟原因,只要不是特殊原因,一般情況每戶人家的葷菜,都來自自家的年豬,吃一年(雞鴨魚除外,但都很少),不會去市場肉攤割新鮮豬肉,又因為沒有冰箱,每年殺了年豬,除了做臘肉以外,媽媽們也想盡量留住一些新鮮肉的味道,以便在這一年中隨時享用,于是就有了“酸雜(當地讀音三聲)肉”,其實就是利用泡菜壇子保存新鮮豬肉,但這豬肉的制作過程可不是一般了。大概制作過程就是,將豬肉切塊,然后和著鹽,姜末碎,黃豆面,一定比例的糯米面大米面(黃豆和米都要提前炒干炒香),花椒面,或講究的人家再加一些香料粉,碼好至入味(其實就像是做粉蒸肉的過程),然后再將碼好的肉放進干燥無油的泡菜壇子里,這時候選的泡菜壇子,一定是燒制得相當好的,這樣才不至于讓肉壞掉,畢竟要保存很久很久。也可以變通一下,將肉換成大腸或小腸或豬肚,如果喜歡辣味的,也可以加一些辣椒粉。幾乎每一戶農家都有這樣一個裝酸雜肉的泡菜壇子,因為,它不僅豐富了肉食的種類,吃的時候還特別方便。農忙時節,這道菜幾乎就是頂梁柱了。柴鍋,土豆或紅苕或四季豆墊底,上面鋪上前一頓電飯鍋里的剩飯,或者剛剛澇過水的半熟米粒,最上面的鍋邊再鋪上酸雜肉,柴火慢慢的烹,待鍋底的水快干的時候,取出柴禾,剩下的火石再發揮一下余溫,讓土豆變出一層鍋巴。揭開鍋蓋的那一刻,簡直是說不出來的享受,來自飯香,夾雜著墊底的土豆鍋巴香,還有酸酸的酸雜肉的香,彌漫著整個空氣,頓時讓人食欲大開,垂涎欲滴。
這就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小時候的美食,那個臉上帶著黑煙灰,手捧一碗“雜燴飯”,吃得滿臉幸福的小女孩的樣子,此刻又印在我的腦海,眼角不禁滲出了眼淚,那不僅是美食的味道,也是媽媽的味道,更是童年快樂的味道。后來我走出農村在外地求學,然后又參加工作,結婚生子,回一趟媽媽家都好不容易,況且每次一到家,媽媽都精心準備了好多好吃的。好多年都沒吃上雜燴飯了,但在內心深處,那碗飯卻一直記憶猶新。
我的孩子們更是沒嘗過媽媽小時候的美食,真想下次回媽媽家,就讓他們也嘗嘗。不僅這樣,我還要學會做,做給自己吃,做給孩子吃,做給愛人吃,把媽媽的味道,把小時候的味道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