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時間意識,破解“未來時間無限假象”
01?從“時間相對論”到“未來時間無限假象”
吉姆蘭德爾在他的《時間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時》一書中,開篇就提出了時間意識的重要性。他說:意識是時間管理的先決條件。只有對于時間的流逝保持高度敏感,你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對此我深以為然。
他提出了他的時間相對論:我們對于時間的感覺取決于我們在做什么。當你正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大段時間飛速而過。當你在焦急等待的時候,5分鐘仿佛無窮無盡。
蘭德爾的時間相對論,準確的描述了時間使用瞬時的感覺。如果拉長時間的跨度,我們發現,時間相對論也同樣存在。面對過去,我們的感覺是:一眨眼就是一輩子;面對未來,時間無限。就像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中所唱的: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不止黃安,其實幾乎所有人的感覺幾乎都是一樣的:
慶山在他的小說《夏摩山谷》 描述的特別好:活著時,我們會發生錯覺,以為時間無限長,可以拖拉著、半死不活地蒙混過關。以為自己不會死去,身邊的人也是不死的。好像置身于一個有彈性的無限封閉的容器里,無法觸及到邊界,所以麻木不仁,什么都看不見。直到某個時刻降臨一切戛然而止,人被無常撕裂的速度快如閃電。
有一位老人在過102歲生日的時候接受了電視采訪,記者問他想對觀眾說點什么,老人想了半天說:“不要眨眼睛,100年比你想的要快多了。”我相信如果我們能活那么大歲數,我們還是一樣為時間給我們造成的錯覺而感到困惑。不管我們的年紀是大是小,記住:它總是沒有你想象的那么晚。
威靡.貝內特在其著作《美德》中引用了一個法國寓言叫《神奇的絲線》寓言講述了一個名叫彼德的小男孩得到了一團非常特別的的絲線。任何時候,只要他想,他都可以抽取絲線讓時間迅速向前移動。這樣他就有機會跳過那些沉悶無聊、令人沮喪的時刻,而只享受生命中美好的時光。他第一次這么做是在學校里,用絲線的魔力跳過了一整天無聊的課。那感覺真是好極了,于是他開始每天都去抽取絲線。每一天,他都只享受美好的時光,碰到有什么不順心的時候,他就抽取絲線,把它跳過去。隨著絲線不斷地抽取,彼得很快就變老了,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愚蠢,后悔自己不該抽取絲線,一次都不該。他多希望自己能經理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02?感覺是靠不住的
從蘭德爾的時間相對論到未來時間無限假象,我們起碼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感覺是靠不住的。
通過短期的時間記錄,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日常對于時間的使用和我們自己的感覺相差是如此的大。如果我們有記日記的好習慣,我們會發現在更長的時間段里,我們對時間的使用和我們的記憶也是相差如此的大。難怪有句話說,你如何過一天,你就如何去過一生。有這樣兩組實驗: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實驗對象發放禮券,憑券可到一家高級茶餐廳免費領取一份蛋糕套裝.第1組禮券的有效期是三周,第2組禮券的有效期是三個月。哪組人員兌換的比例更高呢?在收到禮券的時候,第2組對自己會去兌換的信心比第1組要高出很多,因為感覺自己擁有的時間更長,更有可能去兌換,而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第1組人員實際兌獎的概率是第2組人員的5倍。
另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個城市里住了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居民,看他的標志性建筑比在這個城市逗留兩星期的游客要少得多。這個研究是否正確,我想我們憑我們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判斷。
其實,這種依靠感覺來作出判斷,嚴重影響了我們很多人的職業生涯。許多年輕人在選擇第1份職業的時候,它的衡量標準往往是工資最高的,因為他感覺未來的時間是無限的,所以他很少考慮職業的成長性。而等你人到中年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人生第1個月工資的多少跟你未來的成就幾乎沒有半毛錢關系。
03?量化你的未來時間
既然我們分析了時間相對論,未來時間無限的假象,也明確了對于生活時間的把控,不能依靠自己的感覺,那我們就要思考用新的方式來重塑對于時間的感知。
其實對于短期時間的感知和長周期時間的感知,原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從定性改為定量。難得通過每日時間記錄,來提升自己當下時間的敏銳性。我們也可以對較長周期的時間進行量化測算,以改善我們對較長時間段的感知。
一個好方法是記筆記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柳比歇夫,柳比歇夫從1916年開始記錄時間開銷日記,期間一天也沒有中斷過,一共記了56年。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也非常簡單:日期+事件+花費時間,每天記錄5-7行,然后根據你平常的時間開銷,每個月做閱讀總結,年底做年度總結。這是柳比歇夫1964年時間管理管理日志當中的一段話。
柳比歇夫十分高產,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他對時間的把控就是通過記日記一直保持自己對于時間流逝的敏銳性。
第2個方法是進行統計分析。
每個月的月底柳比歇夫都要做小結,畫一些圖,做一些表。圖是用鉛筆畫在方格紙上的,忽而這樣,忽而那樣,旁邊還注著一些數字,又是加,又是乘。
還記得那個人生方格圖嗎?
我們發現其實最簡單的量化也可以極大提高我們對時光的敏銳性。
04 不斷精確計算你的時間成本
當你學會用定量替代定性的方法來改善自己對于時間感知的時候,你就會自覺的去不斷精確計算你的時間成本,而不斷提高你對時間真正的把控力。
例如鄒小強在他的《只管去做》這本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在制定年度計劃時如何考慮自己的時間成本約束。
“讓我先計算一下實現年度目標所需的時間:
“寫書每天至少2小時,寫7個月的話就是420小時;“閱讀每天30分鐘,一年就是約182小時;“旅行要15天,其他如通勤、看手機等零零碎碎的時間都加起來預估一下,大概需要221小時。“加起來總共823小時。”小強用手機自帶的計算器算完之后,在“實現年度目標所需時間”項上面,寫了個823“你說的“可支配時間’是指什么啊?”小強問。“每個人的一天都是由3個8小時組成的:睡覺8小時,工作8小時,自由支配8小時。睡覺8小時每個人都一樣,工作8小時每個人也差不多,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自由支配的8小時拉開的。那些自由職業者、時間自由的人,為什么讓人羨慕,就是因為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比我們多一倍。”“哦,那我算算看,可自由支配的8小時里要減去一些必要的支出,比如上下班就得2小時,再算上玩手機、吃飯、追劇什么的,每天能有2小時用來做和年度計劃相關的事情就非
常不錯了!按每天2小時算,一周14小時,一年按52周算,也就是大約728小時,這是我所擁有的可支配時間。“實現年度目標需要823小時,遠遠大于我的可支配時間728小時。哎呀,看來我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啊,幸虧提前發現,
那我把目標刪減幾個吧。”小強說著有點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看看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沒有經過量化,永遠感覺未來時間是無限的,只有經過量化并進行仔細的測算,你才能對時間產生真正的把控,進而利用這個時間完成有限的目標
05趕緊去做
好啦,還等什么,趕快去算算自己未來還剩多少時間把